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1 毫秒
1.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情"与"理"乃思想政治工作的"血"与"肉",二者有着必然的联系。文章围绕这一思想着重论述了在高校教师中如何贯彻"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工作方针,对正确处理"情"与"理"二者的关系提出了相关的工作要点。  相似文献   

2.
严劲林 《学子》2013,(9):51
《新课标(2011年版)》首次将"基本思想"与"基本经验"纳入课程培养的总目标中,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称为数学中的"四基",于是,"基本思想"与"基本经验"就被推到人们的面前,尽管我们对"基本思想"有过一段研究的历程,但对于广大教职员工来说,"基本思想"的内涵是什么,它与"其他内容"的区别是什么?它又该如何被实践……还是一个难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趣味说"与儒家"内圣外王"思想既有相通之处又有不同。相通之处在于,二者都兼顾内在修养与外在事功,都被视作治世良方。不同在于,"内圣外王"体现了封建集权思想,它压抑人的个性,追求最高权力;"趣味说"具有自由、平等、民主思想,它张扬个性,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4.
李晓菊 《教师》2011,(2):85-86
"教"与"不教",一直都是各级教师们讨论的热门话题。而在教学实践中,"教"什么,如何"教","不教"什么,如何"不教",这些都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不可避免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教"与"不教"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各有所长,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它们。  相似文献   

5.
杜威认为:"一盎司经验胜过一吨理论。""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是基于"动态的数学观",把数学看成是人类的一种活动,是一种充满情感、富有思考的经历体验和探索活动。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更关注过程的教学,"经历过程"不仅仅是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知识的呈现方式,而且更是指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人致力于自身发展的一种实践活动,"教育是什么"这一教育学研究的最基本问题可以进一步还原为"人是什么"的人学问题。从教育思想历史演进的脉络可以看出,人学视域中"人是什么"的历史性理解是"教育是什么"内涵确认的思想根基,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学思想决定了教育思想的分别。  相似文献   

7.
"日常作文"和"限时作文"是有着明显的差异,"日常作文"就是要做真人,叙真事、抒真情、表真知灼见,可以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培养精神情操,提高人文素养。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很随性,富于自由精神,允许精雕细琢。"限时作文"除了须具备"日常作文"的一些基本元素外,因自由的时间和空间皆有限,所以常常以效果为衡量标准,偏重于强调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8.
"戴季陶主义"是一种反革命思想理论,它与马克思主义和三民主义有联系却不能与之相提并论。以前一些学者在批判它时曾指出,"戴季陶主义"是阉割了三民主义。但这种说法值得探讨,因为用阉割一词存在着全面的肯定孙中山和三民主义,用张扬一词更好。从这个角度来研究"戴季陶主义"的思想来源,同时也考证了"戴季陶主义"这个提法的源起。  相似文献   

9.
"由"字句、"被"字句在语义、句法、语用上都有所不同。在语义上,"由"字句指向施事成分,表达过程义、行为义,"被"字句指向受事成分,表达结果义和动作义。在句法上,"由"字句与"被"字句在动词形式、否定形式、主动被动式等方面都有不同之处。在语用方面,"由"字句更倾向表示未然体、主观态度,而"被"字句更倾向表示已然体、客观事实,同时"被"字句更多地表示消极色彩。  相似文献   

10.
丁正后 《学子》2012,(11):18-19
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学习负担"的讨论已不是什么新话题。大部分省市教育部门都有明确的规定,许多学校也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不少先进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经常见诸教育类媒体。然而,"减负"工作在各地推进的不均衡,似乎也是不争的事实。过重的学习负担必须减下来,这是一个不用讨论的命题。关于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不仅是教育工作者,每...  相似文献   

11.
在孙子的情报理论体系中,"无所不用间"是个至为重要的命题,它从普遍意义上揭示了情报的重要性和情报应用的广泛性等问题。在当今时代,孙子"无所不用间"的思想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情报的地位发生了质的飞跃;情报的获取手段有了空前发展;"间"的内涵得到了全面拓展。这些思想即使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意逆志"包含了三方面的内涵,一,"意"是指读者主体的观念,意识;二,"志"是指诗人主体的思想,情感;三,"逆"是指两个主体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的方式。孟子诗学兼及了"知人论世"和"知言养气",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交往对话行为的阅读接受理论。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词"基本"与"基本上"在很多句子中,可以相互调换使用。但是,有时候,它们的使用情况有所不同。本文拟从两者产生的先后顺序以及作为副词时两者的共性与个性作一个简单的探讨。一、两者产生的先后顺序通过北大语料库的搜索,古代汉语中含"基本"的文献共有136条,含"基本上"一词的文献仅有10条。对语料进行进一步搜索可知,"基本"出现的最早时间是在东汉时期,"基本上"一词出现的最早时间大概是在近代民国时期。  相似文献   

14.
一、什么是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过程设计"首先,"过程设计"就是一种教学设计.其次,它更为强调的是重视过程的教学.详细地说,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过程设计"就是指在实验教学中教师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中国小说的都市经验中存在一种"吾乡书写",它是都市异乡人的"乡土经验"被"都市体验"改造的过程,也是乡土城市化的过程中,"乡土意识"向"新都市体验"的演变过程。这也表现为都市体验中的吾乡书写的历史感大大加强,代际体验更丰富,艺术观念和手法不断创新,并努力探讨都市文明和吾乡书写的审美契合点。  相似文献   

16.
"中庸"作为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我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尤其是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现在有不少人对它有着一定的误解,甚至对它进行贬损、排斥。实际上,"中庸"思想在个人修养、交际处事、为政治国等方面不但深刻、实用,而且具有方法论意义,人的主题是永恒的,"中庸"作为方法论在当代社会当然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深层次的概念,"天人合一"既是一个哲学命题,又是一个生态伦理原则。先秦儒道"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天人整体之学,它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意涵。从哲学论、价值论、行为论三个维度可以勾勒出先秦儒道"天人合一"观的基本架构。深入挖掘这一思想的生态伦理价值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教育中,"应该"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语,学生总是被告知"应该"做什么,而"我想"做什么则往往被忽视。教育者基于各种理由告诉学生"应该怎么样",却很少问学生"我想怎么样",久而久之,连学生自己也不知道想做什么。"应该"话语的肆虐与"我想"话语的失落体现了学生自主性在教育中的丧失。自主性的缺失,其后果是多方面的,既...  相似文献   

19.
中国莎学一直认为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者,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人开始提出质疑,认为哈姆莱特并非人文主义者。但问题并没有因此得到解决。哈姆莱特到底是什么"者"?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受何思想影响?细读不难发现,哈姆莱特是一个柏拉图主义者、柏拉图"哲学王"政治哲学思想的典范,"莎士比亚的确读过柏拉图"。  相似文献   

20.
陈跃 《文教资料》2011,(12):40-42
社会上对"网络语言"持有各种观点,作者认为,"网络语言"是狭义的网络语言,它的使用局限于一定的场合;它同以往的语言文字革命不可同日而语,或者说根本就不是什么革命,因为它是以主流的语言文字为基础的,是现代汉语在网络交流环境中的一种变体;"网络语言"的个别词语进入主流语言应该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