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行统一高中《中国古代史》在《秦朝的统治》一课中这样表述:“……经济方面。第一,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这里提出了秦朝田租的征收标准。按其表述根据史实,我们应怎么理解呢?  相似文献   

2.
秦朝实行授田制,按顷计征田税。刘邦下诏“复故爵田宅”,完全继承了秦朝的土地制度和税收方式。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表明西汉亩积是二百四十之亩,严格执行按名籍授田的制度,授田标准是每夫一顷,军功爵增加授田;刍、稿税按顷征收,数量和秦相同,但西汉是实物和货币并举而以实物为主;谷物和刍、稿是田税的不同表现形态,都是田税的构成部分,田税按顷征收不容置疑,这也是汉初农民迅速破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一) 1941年4月2日,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通过了《各省田赋暂归中央接管以便统筹而资整理案》,提出“为调整国地收支并平衡土地担负起见,亟应仍将各省田赋收归中央整顿征收”,“中央为适应战时需要,得依各地生产交通状况,将田赋之一部或全部征收实物”①。按此精神,国民党政府于同年6月在重庆召开第三次全国财政会议,就田赋改制的原则作出了如下决议:“(1)自民国卅年(1941)下半年起,各省田赋战时一律征收实物;(2)田赋征收实物以卅年度田赋正附税总额每元折征稻谷二市斗为标准;(3)各省征收实物,采取经征经收划分  相似文献   

4.
秦朝实行每夫百亩的授田制,按倾征收田税是真实的存在而非“假设”,西汉完全沿袭了秦朝的土地、赋税制度、依然按顷征田税,西汉农民实有土地数与纳税数额背离,就国家而言农民纳税有统一数量标准,而农民的实际交纳数则决定于地方官吏的执行状况,没有统一数量标准;其实际征收程序亦复杂多样,从剥削率的角度分析,井田制的“十一而藉”和十税一相等完全成立;原对凤凰山简牍解正确,而李则误读该简,导致统计错误。  相似文献   

5.
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五九四年)推行的“初税亩”,史学界(包括历史教科书)一般都认为是一次重大的土地改革,说它废除了殷周以来的公田制,承认土地私有,从而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细读原始资料,我们认为这一观点并不能成立。现在排除一切不可靠的史料和后人的推测解释,以几部公认为可信的古籍为根据谈谈我们的看法。其一,有关“初税亩”的原始材料证明它不是一次土地改革。“初税亩”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但仅“初税亩”三个字,无法考证它的具体内容。其次见于《春秋左氏传》:“初税亩,非礼也。谷出不过藉,以丰财也。”虽然  相似文献   

6.
明代河南怀庆府粮重考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减轻赋税是明初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一项重要政策。但是,明初的田赋率并不划一。关于明代河南怀庆府的税粮,曾为当时人们所注视。有的在谈到该府赋役时说:“河南北诸郡,地窄而赋重,未有如怀庆之甚者也”①甚至说:在河南,“怀庆一亩之地,足当各府三四十亩之税”②。今之学人在述论明初赋税不均时,多侧重于江南苏松地区。对于河南怀庆府赋重问题,尚很少涉及。  相似文献   

7.
中国从周朝开始就已经征收“房产税”,古籍《礼记·王制》中就有“廛,市物邸舍,税其舍而不税物”的记载。西汉时期房产税还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税种,房屋与家庭其他财产一起合并作为计税对象,税率为6%。汉武帝为了鼓励老百姓对偷逃税者进行举报,规定查实后举报者能获取偷税者二分之一财产。当时汉武帝开征这一税种的目的是解决战时的财政困难和缩小贫富差距。  相似文献   

8.
唐代的两税法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基础之上出现的一种赋税制度。它的内容是户税和地税。户税还有地税,创始于高宗、武曌之时,当时只是租庸调以外的一种附加税。随着土地兼并的逐步加剧,租庸调制的逐渐瓦解,户税地位逐渐提高。代宗时,租的部分,改为按亩征收,庸调部分改为按户征收。到建中元年(780年),唐政府把安史之乱后陆续添设的各种新税,一同并入户税,两税法才正式颁布实施,至此田租(即地税)代替了丁租,户税代替了庸调,租庸调制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两税法的制定者杨炎在其奏疏中对两税法的内容作了简明扼要的概括: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予人,量出以制人。户无主(土)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旧唐书·杨炎传》)  相似文献   

9.
《汉书·食货志》是班固《汉书》的十志之一,分上下两卷.上卷言“食”,下卷言“货”.上卷比较系统地记叙了从远古、先秦到王莽改制时期的农业生产情况、土地制度、田赋征收和著名政治家的经济思想、举措等,下卷叙述了自先秦至西汉时期货币演变的过程,是研究西汉时期经济极为宝贵的资料.《食货志》对西汉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考察,以“理民之道,地著为本”对西汉所施行的财政经济措施及其得失作了探讨,具有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  相似文献   

10.
战国时期各国实行授田制,但田税并非以顷为单位计征,秦朝基本土地制度是私有制,不是授田制。汉代“名田制”是土地私有制,不是授田制,其田税以亩为单位,而不是以顷为单位计征。臧文从剥削率角度比较“什一而籍”和“三十税一”的大小,曲解了文学的原义,把“顷亩”解释为“百亩”,在词倒和词义上都是不能成立的。臧文对凤凰山汉简、汉代公田的理解和所谓从中央到地方层层分割的征税办法的假设,都缺乏史实根据,是明显的错误。  相似文献   

11.
汉代田税征收方式历来说法不一。但“田税亩收三升,按百亩征收”的观点似难成立。史料证明,汉代田税是按实有亩数计征的,而非以百亩为单位。  相似文献   

12.
秦代的“訾粟而税”最初应该只征收实物地租,到了秦朝后期,粮食税的缴纳方式开始多样化;粮食税的征收方法为政府先取某一地区单位粮食产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水平,按照一定的比例收取粮食税。粮食税的数额为定额,政府根据每年的庄稼生长情况划出税田,税田上的粮食生产全部作为粮食税,灾年时政府可能会通过减免部分粮食税的形式赈济农民。  相似文献   

13.
西汉前期的田亩制,史学界多认为是“大、小亩并行”。以晁错上书所盲“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和《淮南子·主术训》“中田之获,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的记载,认为前一记载产量偏低,应指“百步为亩”的小亩;后一记载产量偏高,应指“二百四十步为亩”的大亩。这种仅以亩产量的差异来推论一个时代的田亩制,显然是欠妥当的。《盐铁论·未通篇》记载:  相似文献   

14.
“摊丁入亩”,是我国封建社会里最后一次重大的赋役制度改革。它开始实行于清代康熙末年,普及于雍正初年,最终完成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摊丁入亩”是把历代相沿的丁役银(即人头税)合并于田赋银(即土地税)之中,一起征收。具体说,就是将全国各省之丁役银原额,平均摊入到各该省之诸州县的田赋银里,按每田赋银一两均摊丁役银若干计算,然后一起“输纳征解”,故谓之“摊丁入亩”,亦称“丁随地起”,或称“地丁合  相似文献   

15.
周代是封建社会还是奴隶社会,史学界还没有定论。但是从《诗经·豳风·东山》写战士那样留恋自己的荒凉的故乡和破陋的家庭,《诗经·周颂》的《载芟》和《良耒吕》写农妇送饭给农夫吃的情况看,这时代有一部分农夫应该是有自己的家庭和经济的,和一般奴隶不同。这种生产关系,比商代来得进步,它促进了生产的发展。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剥削阶级的财富的积累,统治者的生活逐层腐化,周初的土地、政权的分封秩序逐渐动摇,封国和土地的兼并渐演渐烈。到了春秋时期,领主(或奴隶主)的土地世袭制度开始向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转化了,所以《左传》载鲁宣公十五年(前594)鲁国“初税亩”,鲁昭公四年(前538)郑国“作丘赋”,鲁哀公十二年(前483)鲁国“用田赋”。经济基础开始变化,作为上层  相似文献   

16.
一、青铜器铭文中所提供的井田制度资料关于井田制度,古代文献如《孟子》、《周礼》、《诗经》、《公羊传》、《谷梁传》、《汉书》等,都有记载,但所记详简不一。经常被引用的,有: 《孟子·滕文公上》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谐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谷粱传·宣公十五年》说:“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从史籍记载理解,井田制度可分为两个方面:一、形式上即将土地划分成整整齐齐的方块,如孟子所说那样,四周八块为“私田”,中间一块为“公田”,合成“井”字形状。二、仅在内容上有“公田”和“私田”区别。“公田”就是“籍田”或“锄”,这是集体耕作的田地,收获上交;“私田”就是“受  相似文献   

17.
【重点知识整合】1.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土地政策及其演变。如西周的井田制、隋唐的均田制、清朝的更名田。2.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及其演变。如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两汉实行的编户制度,北魏、隋唐时期的租庸调制和唐朝的两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的摊丁入亩等。3.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调整。如春秋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战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国家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禁止弃农经商;秦朝实行土地私有,按…  相似文献   

18.
明代金花银在中国古代田赋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封建社会的田赋历来是以实物税为主,货币税所占的比重是微不足道的。金花银的出现,使中国古代田赋征收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此,货币税的比重越来越大。它本身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产物,又反过来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它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1.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你认为目前做好这项工作应从哪些方面着手?2.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史料记载,农业税始于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已延续了2600多年的历史。材料二:从1949年到2003年,全国累计征收农业税达3945.66亿元。正是依靠农业“乳汁”的哺育,新中国从“一穷二白”的起点上,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1)为什么会出现“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这样的赋税制度?它们的实施有什么意义?(2)从经济学的角度,结合新中国的国情,谈谈国家征收农业税的必…  相似文献   

20.
中国书籍发展至今.可谓命运多舛。隋秘书监牛弘,总结隋以前命运的五厄:一厄是秦朝《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五家语者,皆悉诣守尉杂烧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