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的最完整和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它的前身叫清漪园,是乾隆皇帝于1750年为他母亲庆祝六旬寿辰而动工兴建的,直到1764年全部完成。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漪园也同时被毁。 1861年咸丰在热河行宫病死,同治继位,年仅6岁。他的生母叶赫·那拉氏被尊为慈禧太后。她与恭亲王奕訢等设计杀死摄政大臣载垣、端华、肃顺,发动“辛酉政变”后,在“垂帘听政”的名义下,大权独揽,成为实际掌权者。1875年同治皇帝病死,那拉氏  相似文献   

2.
颐和园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颐和园》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前身为清漪园。颐和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  相似文献   

3.
皇家园林——颐和园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水面占全园的四分之三。早在元明时期,这里就以其优美自然的田园景色成为“壮观神州第一”的著名游览胜地。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清漪园在1860年被焚毁,1866年重建后,改名颐和园,后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几经修复终得保存。1998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上期介绍的清帝的热河行宫——承德避暑山庄,分为宫殿区、湖泊…  相似文献   

4.
童真 《广西教育》2005,(1C):76-79
颐和园。与苏州园林不同的是,颐和园是皇家园林,它的规模更大更气派。颐和园原是帝王的行宫和花园。1860年.清漪园(颐和园的原称)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慈禧太后为了建一个消夏游乐地,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重建。  相似文献   

5.
<石头记>作者李鼐,笔名脂砚斋,"大观园"的实物原型就是现在颐和园的前身"圆明园",<石头记>研究的前途光明,但艰难曲折和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6.
颐和园     
《课外阅读》2013,(3):67+66
<正>颐和园位于北京西部,总面积290万平方米,其中水面占3/4,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典园林。颐和园原为元、明皇帝的行宫花园,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改建为清漪园,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经费重建,改称颐和园。全园分为三部分,政治活动区以仁寿殿为主体,是慈禧和光绪朝会大臣的地方。仁寿殿后,是慈禧、光绪和后妃居住的生活区,是一组用游廊连接起来的  相似文献   

7.
以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后改为颐和园)、畅春园和圆明园,即三山五园为主的清代西郊皇家苑囿,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集居住、理政和游憩的皇家苑囿,在清朝存在的268年间,清帝有226年在三山五园理政。三山五园成为清朝的实际政治中心,是园林中的紫禁城。自康熙帝开始,大多数清朝皇帝在这里听政理政,处理日常政务、重大事务和国际关系,见证了清朝政治的跌宕起伏和清代的兴衰历程。三山五园是一部浓缩的大清史。  相似文献   

8.
北京颐和园     
《甘肃教育》2009,(22):F0004-F0004
颐和园位于山水清幽,景色秀丽的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时值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盛世——“康乾盛世”时期。  相似文献   

9.
经常去颐和园游玩的朋友,在十七孔桥、文昌阁、德和园大戏楼、佛香阁等知名景点前,常常能看到穿着整齐校服、带着红领巾的小学生,他们用洪亮的声音把颐和园的故事向游人娓娓道来,孩子们还特别用英语为外国游客进行介绍.热情的服务、细致的讲解,使来往游客无不对这些孩子们交口称赞.他们就是来自海淀区西苑小学的"小导游志愿者".2007年至今,已有600多个学生亲身参与了颐和园、圆明园、香山公园的"小导游志愿者"工作,成为小学生服务北京皇家园林知名景点的一道亮丽风景.  相似文献   

10.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讲读课文。教学重点是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当年圆明国的样子,并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导读。一、审题入手,捕捉中心讲读课文,从审题入手。先由前篇课文《颐和园》美丽景点的概括介绍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后板书"圆明园"。提出问题:圆明园也是一座皇家国林,它比颐和国更要气派辉煌。可现在怎样了呢?(出示圆明园残垣断壁的挂图)已被毁灭,成了一片废墟。在"圆明园"的后面加上"的毁灭",把题目补充完整。(激发学生的兴趣)圆明园当时是什么样子的…  相似文献   

11.
国际关系学院地处北京西北郊风景区,西望颐和园,东临圆明园,毗邻北大、清华、中央党校等著名学府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精英荟萃,人杰地灵,地理位置和教育科研环境十分优越。  相似文献   

12.
初中《中国历史》第三册,彩色插页《圆明园"远瀛馆"残迹》一图(图题"远瀛馆"的"馆"字.是"观"字之误),其正面近景是原圆明园西洋楼景区中的"大水法",而不是"远瀛观"的残迹.图的远景,即土台上的残柱则为"远瀛观"的残迹."远瀛观"是圆明园整个建筑的一组."远瀛观"残迹,原是园中欧式建筑西洋楼的一部分.西洋楼座落在长春园北部的狭长地带,由线法桥、谐奇趣、黄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宴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和线法画等十多处建筑及庭院组成,建于乾隆十二年至二十四年(1747-1759年),由意、法传教士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  相似文献   

13.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纪实□凤城市凤山区中心小学王志玮第一课时师:同学们,在四年级我们学习了《颐和园》这课书,了解到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它那宏伟的建筑和优美的景色。如果今天想亲自去看一看,还可以看得到。在颐和园之前,我们国家还有一处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相似文献   

14.
"航空航天"--北京行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城楼、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故宫、长城、军博、中华世纪坛、国家博物馆、科技馆、航天博物馆、皇城根明长城遗址、颐和园、北大(或清华)、圆明园遗址、中央电视塔、海底世界……  相似文献   

15.
《下一代》2007,(11)
首都北京名胜古迹甚多,一年四季到此游览观光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然而在北京的地名和景观中,常有一些带"海"的名称,如北海、中南海、什刹海、圆明园中的福海等等,其实这些"海"都是面积不太大的湖。那么,北京的"湖"为啥称"海"呢?  相似文献   

16.
国际关系学院地处北京西北郊风景区,西望颐和园,东临圆明园,毗邻北大、清华、中央党校等名学府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精英荟萃和人杰地灵的条件使其地理位置和教育科研环境十分优越。  相似文献   

17.
汪业芬 《科技文萃》2001,(8):133-134
近日,《团结报》编辑部收到一封读者来信.信中称,五一长假他在游览北京著名景点颐和园、圆明园时,发现一些景点的英文说明偷工减料,把一些重要的历史事实删略不写,不知公园管理部门出于何种考虑?  相似文献   

18.
本剧在讲述历史的过程时,没有时间和空间概念,完全自由发挥。比如该剧前十集是讲1890到1894年间的事,但实际上翁同和是1885年接任户部尚书,他的前任阎敬铭升任大学士,当时的人事变化与兴建颐和园无关;醇亲王大阅海军在1886年,去世于1891年,但在剧中,检阅海军似乎变成甲午战争前一年的事情;李光昭早在1874年在报销圆明园木材事件中,因四川总督吴棠和直隶总督李鸿章揭露而被捕,与颐和园工程全无瓜葛;孙中山是在广州起义失败后到日本断发易服的,本片把这个情节改到了广东巡抚衙门前。从内容上看,胡编乱造比比皆是。如将李鸿章在检阅海军时赠醇…  相似文献   

19.
国际关系学院地处北京西北郊风景区和中关村科技园区,西望颐和园,东临圆明园,毗邻多个著名学府,精英荟萃,人杰地灵,地理位置和教育科研环境十分优越。国际关系学院是一所与共和国同龄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以国际问题和外  相似文献   

20.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当前尤其重要。历史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除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本身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外,利用乡土教材,开展课外活动,也是重要途径之一。近几年来,我们利用圆明园遗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圆明园位于北京风景幽美的西北郊,在颐和园东一里左右,与我校仅一路之隔。同学们课余锻炼、散步、游玩,经常出入于园中,所见是树林、农田和断柱残垣。对于圆明园的兴废史则不了解。圆明园的兴废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材料,遗址便是广阔的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