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承志的散文深入而独到地开掘了西部“人与自然”关系的诗性内涵;以清醒的现代理性精神和自觉的启蒙意识对民族历史与文化进行反思与批判,显示出理性的厚度与思想的深度;同时,从主体“在路上”的精神特征,到意绪化的、流动的文体结构,都凸现出个性色彩与动态生命历史感,强化了散文的诗性。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女性散文得到长足发展,独特的叙述视角、细腻优美的散文笔调和敏感的女性情怀书写着女性对世界、历史、人生的所见所闻所感。筱敏的散文以诗意化的抒情著称,吟咏着女性血脉中喷薄的精神高度、对悲剧苦难的承受深度,是澎湃的激情、浓郁的诗意与深刻的哲理的高度结合。其散文《俄罗斯诗篇》不唯以语言、意象、题材、色调取胜,更以精神为支撑,情与思相互协调配合,渗透着强烈的情感抒发和厚重的精神性思考,从主题空间的扩大、创造性的想象、语言的魅力以及诗意化的抒情四个方面充实和扩大了散文的内涵和容量。  相似文献   

3.
秦牧和余秋雨分别是“十七年”和90年代学者散文创作的代表作家。他们的创作虽存在较大差异,但都体现了学者散文内容丰富,文化内涵深邃的特点,有着深沉凝重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理性批判精神,并继承了“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见拙作《秦牧、余秋雨学者散文创作之比较》一文,载《职大学刊》1999年第3期)本文拟就秦牧、余秋雨学者散文创作在艺术上的共性与个性进行一番比较分析,以期全面把握两代作家学者散文创作的整体特征。一、广泛运用联想和想象,是秦牧、余秋雨学者散文创作的基本艺术共…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作品题材、意识和传统继承这三个角度,分析了秦牧、余秋雨两位学者散文的共同点,并指出:余秋雨在题材的绝对广度上不及秦牧,但在“人文山水”这一特定范畴内,题材多姿多彩,五光十色,体现了气贯古今,吞吐千年的“大品”气度。秦牧散文的理性批判较多地集中社会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余秋雨散文的理性批判则更注重揭示传统文化整体性的暗昧色彩,对历史文化的反思成为作品的重要内容。秦牧散文承载起作家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和义务,传达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思索;余秋雨的散文通过对事物具象的刻画,表明自己的审美倾向和思想观点,以对历史、现实及文化的真知灼见昭示读者,给人以感染、教育和启迪,实现了当代散文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废名散文对时间的思考,不仅仅是叙述形式上或描写方式上时间纬度的自然附带外显,更包含着废名对人生的体悟。或者说,废名散文的时间性是其诸多迷人思想境界的统一,是根植于人类在世界中行动的时间经验,是一种能指的时间,它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叙事时间,更是了解废名内在思想的视窗。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从沈从文的散文和散文的沈从文的结合处入手,剖析沈从文的心路历程,揭示沈从文的独特性,探索沈从文现象之谜.本文首先探讨了沈从文生活与创作的关系,从"漂泊意识","温饱问题","性爱悲伤","失败感"和"批判意识"五个方面论述了沈从文初登文坛时的创作心态,也即沈从文初期散文内容的主要构成.最后,笔者集中笔墨讨论沈从文文学道路的独特性,企图从其性格,经历,思想形成等方面论证沈从文早期散文创作是如何奠定了他后来的发展方向,给他后来的遭际的根源作出可能的解说.  相似文献   

7.
冯至散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一篇意境含蓄、韵味隽永的美文精品,极能体现冯至散文结合诗意和理趣于一体的特点。本文从文体学、语言学角度,着重从语用层面进行细致解读,分析其从丰富意象的营造、鲜明生动画面的勾勒及叙述方式的多变中体现诗意的写作技巧,并探讨散文用对人生、自然、历史的感慨和对存在意义的思考来凸显悠远的哲理,阐释了此散文具有无穷文学魅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西部散文精神内核的审美传达,主要通过"异域想象"的文学途径来实现,而甘建华新近出版的西部散文集《冷湖那个地方》摒弃了这种异域想象,善于从西部自然、社会、人生的原生态中表现西部实有的地理景观,并提取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真人真事,对西部进行还原式的原貌书写。新闻记者与作家的双重身份使他把新闻散文化的叙述拓展转换为散文新闻化的叙述,并把西部之西的地理辞典和柴达木的文苑逸事融汇在模块式的散文结构中,书写着柴达木独有的石油文化和崇高的石油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9.
女性散文在20世纪90年代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散文写作技巧上,女性作家开辟艺术新境界的理论主张得到了最全面、最细致、最深入的演示,这是她们依托散文艺术表达的对自由理想的追求,并在"散文革命"的历史印痕里镌刻下女性精神探求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本文指出陈章武坚持把阅读、思考与写作,视为自己的一种生命方式,深入宏扬人文精神,执着探寻文化血脉。在大江南北,祖国上下唱响一曲曲美的赞歌!章武的散文,最令人欣赏的是构思美。构思美是作者在文章的立意、章法、结构、风韵等各个方面总体显现出来的美感。构思之美妙,似乎还与提炼开掘的独特角度有关。章武面对自然景物常常是从人文精神的角度来进行生命感悟。章武散文的构思体现的是一种大美。章武的散文较少抒发个人生活细微的感悟,较少咏叹一己恩怨,更多地是从文化、思想、历史与哲学的角度去探讨更为广阔的命题。散文的构思美实际上就是作家心灵美在文章中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1.
对于民国初年 (1912— 192 0 )史学发展的趋势和成就 ,需要我们重新予以审视。这一时期 ,不仅有王国维等人在历史研究上的建树 ,还有以陈独秀和李大钊为代表的在历史观领域中实现的新变革。他们在这一时期发表的大量政论和史论 ,把进化史观和民主共和与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精神相结合 ,与深刻地剖析现实社会状况和剖析旧的道德、文化传统相结合 ,与激励民众和青年一代的革新创造热情相结合 ,对于“五四”前后的历史研究和整个学术领域的近代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是值得我们充分珍视的一份宝贵的史学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2.
从国内与国外、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视角,从政治和意识形态、全局、历史、时代、战略、改革创新的高度,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理论内涵、精神实质,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于我们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古史辨》是以疑古思想为核心而编著的考辨我国古代史料真伪的论文总集。《古史辨》出版发行的十五年,正是中国近代史学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古史材料集",而且对中国史学近代化也有着重要影响。《古史辨》的疑古辨伪精神与新文化运动相契合,它对跨学科方法和历史演进法的运用是近代史学理论的创新,自由的学术讨论与理性的学术批评为推动近代史学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相似文献   

14.
“感性意识“作为邓小平现代化思维中的一个最为根本的特征和本质体现,具有其特定的理论内涵,它深深植根于具体的、实际的感性实践活动,是对活生生感性实践活动或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一种主观映象和心理感知,它不仅本身就内蕴着理性的精神,而且它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和“理性选择“,同时也是对世界现代化进程发展趋势所作的“理性回应“,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是一种内蕴着“理性选择“的“感性意识“。  相似文献   

15.
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叙事文学中的妓女故事呈现的意识形态性质各不相同,这体现了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修养建设指明了方向。目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着诸如课程理论性较强、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历史教育。不良社会风气、高校课程设置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束缚着历史教育积极作用的发挥,突破制约历史教育发挥作用的瓶颈,需要鼓励大学生养成读史书的习惯、改革高校历史教学模式、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校园建设也要注重利用历史元素。  相似文献   

17.
瞿秋白的《饿乡纪程》与《赤都心史》,是他闯入“五四”后文坛贡献出的两部厚重的文学精品。他的创作,本意是为了“革命”,为了救世思想的传播和一种崭新死界观及政治理念的鼓吹。他的“文学”才能多半是天赋的。他是一个政治和文学的混血儿,其两面无法分离:离开了政治,文学的瞿秋白就不可能在历史上完整地站立起来;而离开了文学,瞿秋白的政治形象是苍白、孤单,缺乏历史与人格魅力的。瞿秋白一生的事业进步是与新俄国紧紧捆在一起的,他选择走俄国道路,进入布尔什维克的革命事业是历史的选择。在介绍新俄、学习新俄、实行新俄这个大事业上,他是成功的一位。从文学视角披览其两部散文精品,让人最多感慨的是他一颗热血澎湃的赤心以及他展示这颗赤心的勇气与真诚。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评点者深谙奇书的才子文心,打造一种开放、积极参与的批评模式,拓宽了《金瓶梅》的阅读空间,《金瓶梅》评点成为其生命存在的形式。他们传承《金瓶梅》的文化精神,构筑了斑斓璀璨的古典小说理论话语阐释世界,并促进了我国小说观念的近代化和批评体系的完善。我们必须寻找一种合适的研究视角,参以比较小说学理论,寻找文本阐释和理论言说的民族文化生态,在中国小说美学史的脉络上凸显《金瓶梅》评点的文化定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体育教育现代化和拿来主义的哲学解读,从拿来主义观的角度分析了建国50年来学校体育教育现代化的三个主要历史阶段:(1)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我国学校体育现代化思想的发展的辩证过程为摈弃西方国家学校体育思想和旧体育思想、继承建国前的革命根据地的学校体育为阶级斗争和革命战争服务的思想;吸取苏联体育教育思想。(2)"文革"期间学校体育教育思想为建国初期工具主义思想延续和极端化。(3)文革后至今学校体育教育现代化思想历程为吸取国外先进体育教育理念;摒弃苏联学校体育教育模式;创新符合我国国情的素质教育。学校体育的基本理论得到丰富与发展,在创新体育教育思想和继承传统的优秀教育理念不断融合中,多种学术观点并存并趋向多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