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王瑜 《今传媒》2017,25(10)
现代科技不断改变着新闻传播格局与媒介生态环境,互联网已成为媒体深化融合发展的新引擎,新技术催生媒体进化,革新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在媒介生产、营销、管理等各个环节充分体现互联网思维,在传媒组织建构、生产模式、产品流通、产业体系等各方面全方位实现融合发展的创新变革.现代媒介融合发展对传媒人才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职业拓展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如何构建媒介融合环境下高职新闻采编专业实验、实习、实训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现代社会需求的传媒专业技能人才是当前高职新闻专业建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科技不断发展,科技在文化领域和传媒领域不断延伸,促使我们的传媒媒介形态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传统纸质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都在向媒介融合的趋势不断发展。网路媒体的低门槛、零时差、多元化等特性非常迎合当下社会媒体受众的需求,从而使他们从传统媒体受众转为网络媒体受众。这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类的节目冲击非常大,所以新闻节目媒介融合是必然的,本文重点研究在媒介融合这个大潮流中新闻节目的形态变化和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张昆 《新闻界》2012,(12):19-21
我们今天生活在媒介化时代,媒介及其传播的信息充盈于我们全部的社会生活空间,它影响到我们的呼吸、我们的生存、我们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传媒从业者是我们社会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而以培养传媒从业者为目的的高等院校新闻传播院系更是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期待。近年来,在强大的社会需求及经济社会发展所奠定的物质基础上,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4.
邹琳 《青年记者》2012,(21):31-32
当前,我国的媒介生态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媒介化社会的发展.媒介生态作为一个变动的系统,媒介本身的多元化、媒体内容的多样性都促进了传媒的发展,但一些传媒的发展是以破坏传媒生态为代价的.只有建立媒介之间的良性和谐生态环境,进一步净化传媒生态空间,才能引导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目前影响我国媒介化社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种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的媒介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新的媒体更加高效和便捷,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好的传媒服务。但是传统的媒介依然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新闻编辑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6.
媒介化社会是人人皆有的生活体验,是从媒介研究视角对现代社会所做的一种宏观概括。社会的媒介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并且与媒介技术的发展同步。作为一个预设前提,社会的媒介化是诸多新闻传播学理论的逻辑起点。网络时代的到来丰富了媒介化社会的内涵,也对当下的新闻传播学研究构成挑战。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将人类传播活动当作仪式纳入到研究视野,启发我们寻找新的研究路径,这可能最终引起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7.
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也促进了媒介融合的发展。融合时代,新闻的产生、管理等方式也发生了转变。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时代到来,并对新闻的生产、经营、管理产生着较大的影响。本文从媒介融合下的新闻生产经营管理的转变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媒介融合的优势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等的快速发展下,媒体技术、媒体终端的性能不断提升,传统媒体与  相似文献   

8.
媒介生态失衡的调适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代表着一个具有相当复杂性和流动性的系统,任何生态中发生的一切都是该系统中诸多因素间错综复杂的互动作用的结果。媒介生态作为一个变动的系统,媒介本身的多元化、媒体内容的多样性都促进了传媒的发展,但一些传媒的发展却是以破坏传媒生态为代价。运用生态学方法,运用"人——自然——社会"和谐一致的观点,可为我们研究新闻传播活动提供新的视界,重新去思考媒介社会责任回归的重要性,对媒介生态失衡进行调适与重建,进一步净化传媒生态空间,最终引导整个社会健康和积极向上。  相似文献   

9.
移动智媒时代,层出不穷的新媒体技术应用对媒介市场的争夺改变了传统的媒介生态,传统广电媒体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这意味着新的生存环境对传统广播电视提出了更高要求。地市级广播电视台是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山西省晋城市广播电视台作为当地的主流媒体,不断探索融合发展,在全省范围内率先组建地市级新闻传媒集团,整合报社,受到中宣部的表彰肯定。通过对晋城市新闻传媒集团的发展历程、面临问题及解决措施展开分析,以期对国内其他城市广电媒体转型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0.
马玉宁 《新闻世界》2013,(12):127-128
受众观念研究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受到新闻传播学界和传媒业者的重视,当前媒介融合成为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大趋势,媒介融合时代受众研究是传媒业发展的前沿课题。本文通过对受众观念研究回顾,梳理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对受众研究的成果,通过对当前我国媒介融合进程及现状的再认识,对媒介融合时代受众观念研究进行学理上的探讨,试从媒介融合大背景下以受众观念研究的视角为当前传媒改革提供突破口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媒介生态是媒介、社会和受众三个系统相互作用的一种社会文化。本文分析了新闻娱乐化这一近年来显著现象,认为传媒实力不足以逃避监督政治权力、传媒市场化运作、传媒消费主义三者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新闻娱乐化对媒介生态的消极作用,即媒介生态资源多样性面临危机;媒介生态结构功能失衡。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所掀起的浪潮前所未有,如今媒介形式不断拓展,新闻的生产写作也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来完成。本文将通过具体分析智能媒体时代中机器新闻写作出现的应用以及特点,探讨机器写作对传媒行业冲击与影响,并进一步提出如何应对当下智能媒体时代,为新时期的传媒行业提供一些建议及思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传媒改革以来,媒体自身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由于新时期下新闻职业道德的缺失与错位,对媒介公信力造成了损害,而公信力又是媒介的立足之本,没有完善健全并时刻恪守的新闻职业道德就不可能营造出令受众信服的媒体公信力,一个媒体乃至一个社会都会产生信任危机,所以对新闻职业道德与媒介公信力研究的迫切性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4.
杨晶 《新闻世界》2014,(9):229-230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外界信息的来源越来越依赖媒体,通过对媒介信息的理解来感知当今世界。提高新闻创新能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国际一流媒体团队,对加强我国新闻传媒人的创新意识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全媒体背景下,传媒技术的异化、传播的碎片化、传媒的产业化使传媒和传媒人社会责任的缺失现象日显突出。必须加强他律和自律重建传媒和传媒人的社会责任。一、传媒业全媒体发展势不可挡全媒体是在信息、通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各种新旧媒介形态(纸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借助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各种表现手段进行深度融合,产生的一种新的、开放的、不断兼容并蓄的媒介传播形态和运营模式,①传媒业全媒体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新闻前哨》2011,(2):7-7
张忠民、阳欣哲、张国良在2010年第12期《新闻记者》上撰文说,“媒介”、“媒体”、“传媒”三词在使用中常常混淆不清。但也有一定的区别。研究发现,随着我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媒介”、“媒体”、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速度,特别是在与多媒体融合中形成的多元广电传媒的发展特别迅速。广电媒体的发展对媒介个体的素养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个素养不仅是广电媒介个体作为社会人应有的对新闻传播的认同力和鉴别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自身素养的提高,创作出更多有益于社会,有  相似文献   

18.
媒介触达了社会各个领域,也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媒介不再只是传播信息的一种中介,而是融入到整个社会之中,参与并影响着社会事务的发展,推动着媒介化社会的形成。本文着重阐述了媒介化与媒介化社会的理论渊源,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媒介化社会网络信息传播面临的风险,希望通过重视主流内容传播、回归新闻专业主义、持续加强信息公开、完善网络信息法规、提升媒体把关能力、提高公众媒介素养等措施,助力网络信息在媒介化社会中的健康传播,推动社会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新闻     
媒介经济与传媒集团化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本刊讯10月26日到2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协办的“媒介经济与传媒集团化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共有60个新闻院系、科研单位和媒体机构的150多名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参加。与会者主要集中讨论了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传媒集团化发展的影响,我国传媒集团的经营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传媒集团跨国传播与全球竞争,媒介核心竞争力的开发与利用,非集团化媒体的经营与发展战略,传媒集团发展的新领域,传媒运作的体…  相似文献   

20.
在新闻行业,电视是一种常见的大众媒介,电视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位置,较其他媒体,电视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传媒内容在融媒体背景下进行传播,这对电视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约.本文分析阐述在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应如何创新,以供诸位参考、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