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目标是整个翻译活动的关键,译者可以根据译文预期要达到的目标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从而摆脱了传统的“绝对忠实”的翻译标准的束缚。笔者通过研究中文材料的非文学翻译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还应根据目标语文本的要求和目标语读者的期望积极发挥其主体性,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并强化译者的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2.
依据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根据目的语读者的要求来决定翻译策略,提出了删减法,转换法,合并法和缩写法;探讨了目的论在剪报翻译中的应用。目的语读者(即剪报公司客户)也会要求译者对一些剪报采取忠实对等翻译,这并不与目的论原则相违背,而是更好地体现了“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首先要考虑的是翻译的目的,同时要考虑翻译在目的语中所要达到的效果以及读者的需要和接受性。如果翻译目的需要,译者甚至可以不忠实于原文。儿童文学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译出"童趣",而"目的论"恰恰能够解释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许多现象,因此本文就从目的论的角度对李永毅翻译的儿童文学作品《杨柳风》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大量收集的旅游景区公示语为基础,从目的论角度分析园林景点公示语的汉英翻译,得出以下结论:在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目标文本的目的,使译文能够向游客提供必要信息。由于汉语与英语在语言、文化背景上的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按照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的要求灵活运用直译、意译等方法,探索公示语汉英翻译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5.
德国功能理论的译文目的论,要求译者翻译时首先考虑译文在译语文化中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将读者放在首要位置,而不是一味地忠实于原文。儿童文学文本的翻译要求译者在翻译之前就要弄清楚儿童读者的审美要求,要明确儿童文学文本的主要功能,同时考虑译语文化受众的接受能力。要实现儿童文学译本的目的,译者必须依据目的论的法则,从语内、语际两方面着手,把握原语和译语的主要特征,力争最大限度地实现译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德国功能理论的译文目的论,要求译者翻译时首先考虑译文在译语文化中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将读者放在首要位置,而不是一味地忠实于原文.儿童文学文本的翻译要求译者在翻译之前就要弄清楚儿童读者的审美要求,要明确儿童文学文本的主要功能,同时考虑译语文化受众的接受能力.要实现儿童文学译本的目的,译者必须依据目的论的法则,从语内、语际两方面着手,把握原语和译语的主要特征,力争最大限度地实现译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作为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的可接受性强调以目标语、目标文化为基准,注重目标语读者对译文的接受程度。然而,鲜有学者研究译者与可接受性。但是译者也是读者,也存在不同的可接受性。该文将译者看作翻译过程中原作的第一读者和自己译文的第一读者,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译者在理解原作和翻译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可接受性,提出译者的可接受性即在阅读和翻译过程中的取舍。并对可接受性差异产生的因素进行了进一步探讨,以期更好地研究译者这一翻译主体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张靖 《林区教学》2011,(8):72-73
翻译目的论认为任何翻译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行为。译者在报刊商务英语的汉译中,应充分考虑译文在目标语境中的目的,针对报刊英语的语言和语篇特点,灵活采用各种翻译策略,以成功吸引目标读者,并为其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蒋娟 《海外英语》2012,(22):154-156
20世纪70年代,德国翻译家弗米尔提出了翻译目的论。该文从目的论视角出发,以译者的目的为切入点,以国际商务合同汉译中的一些现象为例,旨在为国际商务合同汉译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该文分析了目前中医术语英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选择了适合中医术语翻译的翻译理论——目的论,以便借此来达到规范中医术语翻译的目的,使目的语读者能够准确了解中医文化。该文首先通过具体实例说明了中医药术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介绍了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的核心理论——目的论,最后依据目的论的要求,提出了解决相关的中医术语翻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翻译目的论是当代德国最具代表性的翻译理论,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该理论把翻译目的作为翻译任务的出发点与根本,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以及对原作形式与内容的取舍,目标文本的制作都以这个翻译目的为参照。翻译过程以目的性为指导,以语内语际一致和忠实性为评估手段,这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文通过对目的论形成发展以及框架体系进行梳理评价,希望读者对该理论有更加客观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论认为原文文本的目的在于“提供信息”,以便译者可以更好的创造交际环境和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需求,更加有效地实现译文的功能,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与“对等”理论中所强调的原文完全忠实译文不一样。在目的论下,译语文达到交际功能为主。  相似文献   

13.
翻译目的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翻译目的论是一种较新的西方翻译理论模式。从西方翻译目的论入手 ,从作者的目的和译者的目的两个角度论述了目的论对英汉互译的指导作用。从一些具体的佳译实例和一些翻译失误的分析中得出结论 :译者要想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 ,就必须考虑翻译目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所采用的策略和方法。文章在阐述语言、文化与翻译三者关系的基础上,以功能主义目的论为指导,结合汉语习语的特点,通过对汉语习语英译实例进行分析研究,来探讨汉语习语英译的策略和方法,旨在为汉语习语英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进而达到促进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译者首先要考虑翻译的目的:为了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世界文化的发展,译者可以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如果译者考虑目的语符合译语读者习惯,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则可采用归化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根据目的论的观点,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目标广告的文化取向策略应该是广告翻译的基本策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选择源语文本中主要信息通过包括增加、删略、借用、修改的意译或直译方法来满足目标读者的特定要求。  相似文献   

16.
薛娇 《海外英语》2011,(2):125-126
德国功能学派提出的翻译目的论为翻译研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性的活动。该文以目的论为理论框架,分析了译者在目的论指导下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及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翻译目的论是一种应用翻译理论,对于功能性强、目的性突出的公示语翻译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翻译目的论视域下的公示语翻译,以实现其在目标语中的应用功能为目的,译者需熟知目的公示语的语言特征,尊重目的受众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确保译文满足目标语受众的心理和行为需求,有效实现公示语的语言功能和应用功能。  相似文献   

18.
公示语的翻译研究由于起步较晚,所著论述不多,缺乏系统性、规范性。而威密尔等人提出的目的性翻译理论对系统而规范地研究公示语翻译很有指导意义。由于译入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差异,以及目的语读者的不同,为实现目的语中公示语的功能特征,译者首先要确定的不是如何译的问题,而是可译不可译的问题。同时应该借用目的语的习惯表达方式和符合目标语读者思维习惯的翻译策略,才能实现公示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翻译目的论把翻译目的看作是翻译实践中最重要的因素。在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译文读者。因此,文章运用翻译目的论,对《呼啸山庄》两中译本作了对比研究,认为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具有读者意识,应充分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阅读目的、对译文的期待等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20.
广告以其与日俱增的数量、反复出现的频率及其特殊的语言时刻影响着人们,商务广告的英汉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目的论以译入语读者为目标实现广告语言交际功能,预先指导译者行为,以各种翻译策略产生原广告文本在译入语中的变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