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模态话语是当今多媒体时代话语分析的主要手段。电影、电视剧、广告等拍摄都通过图像、色彩、文字、声音的多模态结合,传递给观众叠加的认知感受。本文基于电影海报《何以为家》,以视觉语法分析和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层面,探讨影片是如何从电影主题类型、人物场景和海报设计等角度实现视觉模态和文字模态的互动,旨在丰富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实际应用,帮助读者深入解读电影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2.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是近年来语篇分析领域的研究热点,它突破静态书面语的限制,将研究领域拓展到多模态互动的动态性语篇,彰显了强大的阐释力。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以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宣传片为例,从图片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角度研究多模态化宣传片语义构建机制中文字、图片、颜色等模态的意义创生功能。  相似文献   

3.
杜方方 《英语辅导》2014,(4):128-131
伴随着交流方式的变革,英语教材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当前的教材明显呈现多模态化。然而迄今为止的教材分析大多局限于语言结构本身,忽略了图像、颜色、声音等模态在意义构建中的关键作用,这就使得话语分析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及视觉语法的指导,对牛津版小学英语教材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进行分析,并总结各模态间的协同作用,从而为更好地利用教材的多模态特点进行教与学提供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多模态话语理论的广泛应用,其为话语分析实践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基于多模态理论下的语篇互动模式,从视觉模态互动意义的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及情态四个维度,对重庆城市宣传片《人人重庆共建共享》的互动意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模态间关系是指不同模态系统中多种模态符号在意义整合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对其运作机制的认识是理解多模态话语建构的关键。为深入了解国内学者对多模态话语分析中模态间关系的认识,本文以双模态和多模态两个维度,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对2009年以来发表在国内12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上的42篇涉及模态间关系的论文进行梳理,并提出今后研究的建议。研究结果对促进国内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建构及多模态话语分析走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电影的赏析一直是艺术批评关注的重点。本文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三个维度对影片《喜福会》中三次出现的天鹅羽毛场景进行阐释。研究发现,电影中多种模态的互动能有效提升电影叙事效果,对影视作品的多模态话语分析能赋予作品更深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较新的话语分析方法,多模态话语分析为信息时代的话语分析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基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方法,从语言和印刷板式入手,对George Herbert的英语视觉诗The Altar中的言语模态和视觉模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对其意义构建、多模态意义整合进行动态研究,从而使话语意义的解读更全面、准确,并为更多的具有多模态性的文学语篇的解读和欣赏探寻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观众阅读电影海报的过程,实际上是解码一种包括图像、文字、色彩等符号要素的多模态话语的过程。系统功能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提出为更好地理解、阐释电影海报的意义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框架。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依托,电影《飘》的海报为研究对象,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成意义三个方面探讨电影海报中图像、色彩、语言等多种模态如何共同作用,传递信息,吸引观众的注意。  相似文献   

9.
公益广告是创作者通过语言、文字、色彩及图像等多种模态与观众读者进行互动,表达其艺术谋求及思想内涵的方式,目的是提升公众对社会问题的认知程度,从而缓解或解决社会问题。中英公益广告无论从构图设计、文字甄选、立意诠释,还是语篇模态的选择都有差别,从而影响公众的识读能力,有必要对二者如何构建多模态整体意义进行对比研究。研究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入手,以多模态为视角,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了中英公益广告语篇的多模态整体意义构建。  相似文献   

10.
话语分析已经进入多模态话语分析阶段。多模态话语分析打破了传统语篇分析的局限,不仅关注语言这一单一模态,也关注与语言相关以及语言之外的多模态。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篇章生成过程,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新的教学理念又赋予其新的特征,教学过程中多模态的使用越来越多,有必要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角度对其进行新思考。英语课堂教学中主要的模态符号除了已经引起学界关注的听觉、视觉模态符号,还有触觉模态符号。实现模态符号的有效交互方能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相似文献   

11.
随着外语教材的多模态化与网络化发展,对外语教材中文字、图像以及其他模态间意义建构的研究已经变得非常必要。文章结合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以Kress和van Leeuwen(2001)的视觉语法为依据,对2003版与2012版PEP小学英语教材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了解两版教材中各模态互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多模态话语分析是对传统观念下语言符号内容的颠覆性创新,适应了新媒体时代对交流方式的切实需求。在英语教学中多模态话语分析相比于单一模态的语言意义表达具有显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丰富教学形式、创设教学情境、充实教学内容、增强文化内涵等方面。在英语教学中应用多模态话语分析对推动英语教学国际化,提高英语教学课堂质量,增强学生的多模态识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重要意义。教学实践中将多模态话语分析融入英语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引导、指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积极性,注重多模态符号之间的协同,强化多模态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解读思维,从而切实提高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3.
多媒体时代带来的语篇多模态化为话语分析注入新的元素,同时话语分析理论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如在系统功能学说上建立起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本文以青奥会会徽为例,对其进行了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方面的分析,旨在加深对社会符号学的认识,了解多模态话语的表意方式,增强多模态话语的分析能力,促进语言学与社会现实的交融。  相似文献   

14.
多模态话语分析是Kress和Van leeuwen在Hallidy的系统功能主义语言学和视觉图像分析理论的基础上,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三意义方面意义对电视广告的图像进行多模态分析。本文以芬必得电视公益广告之《光华学校篇》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对此案例的语言、图像、声音等元素的分析,指出多模态非线性方式出现的广告语篇中多种符号模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共建意义,为多角度阅读广告的意义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5.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和重要的平面媒体,报纸集文字、图片、颜色、各种图形、版面布局等各种多模态手段的运用于一身。例如,《人民日报》就在焦点热点事件报道中融合各种多模态元素。本文以Lim的整合的多模态模型框架为基础,聚焦于《人民日报》世界杯报道的一个版面,通过对多模态的诠释以及对各个模态的话语意义和语法关系的分析,对该版面进行了多模态话语分析。本文深入挖掘了的语境意义,并剖析了各个不同模态如何相互协调,从而将信息传递给读者并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6.
电影是集声音、语言、图像等多种符号系统于一体的动态多模态语篇。电影语篇中的各种模态符号系统均具有意义潜势,能够发挥概念、人际、语篇三大元功能。本文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从模态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三个维度对电影《美女与野兽》(2017)的几个典型场景进行阐释与分析,发现电影语篇中的语言模态、视觉模态和声音模态之间存在相互补充、互为强化的关系,三者相互整合与协作,共同构建影片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电影海报是一种重要的多模态语篇形式,也是研究语言符号及非语言符号如何共同作用构建图像意义最鲜活的语料。它不仅传递着电影的主题和内涵,也承担着吸引观众、增加票房收入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在视觉语法视角下对《横冲直撞好莱坞》电影海报从再现、互动和构图意义三方面进行多模态意义解读,从而探索各种符号模态如何共同作用构建多模态意义,揭示海报隐藏的主旨及意义,帮助人们提高多模态话语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多模态在西方兴起,而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克瑞斯和勒文。他们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提出了全面系统的视觉语法分析框架。文章以Kress&Leeuwen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为基础,结合语料和理论,以电影《一代宗师》宣传海报为例,探讨了图像、语言及其他符号模态的互动意义、再现意义、构图意义,分析了怎样用多模态手段来解读电影海报和电影主题之间的关系、图像和文字如何在海报中构建完整语篇和表达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多模态新教学法的发展和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引进,高校英语课堂中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日趋重要。从多模态视角出发,对优秀英语教师的课堂录像进行标注和分析。一方面描述成功英语课堂实例中的多种模态,体现对外语教学的启发意义;另一方面探究各种模态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在不同教学环节中的作用,从而试图构建英语课堂中多模态的设计、选择和操作原则。多种模态在课堂教学中配合体现和构建意义,发挥良好教学作用,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0.
迪士尼动画影片《美女与野兽》带给观众色彩斑斓的画面和震撼的音频效果,这也是影片成功的要素之一。论文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电影的一些经典场景的声音和图像符号进行了多模态分析,旨在分析听觉、视觉两种模态与文字互动,达到意义共建的功能,这一分析电影语篇的方式,拓展了影视分析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