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点小补正     
一、关于基希基希(过去鲁迅译为吉须)究竟是哪国的报告文学家,我们长久以来没有弄清楚。1936年周立波翻译他的《秘密的中国》时说:“基希是著名的德国报告文学者。”1958年出版的《鲁迅全集》,在《三月的租界》一文的注释中说:“吉须,德国报告文学家。”1976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再次发表《三月的租界》时的注释中说:“吉须,通译基希,德国报告文学家。”我当时曾写信给人民日报编辑部,指出注释中的小误,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20年代,一本题为《怒吼的新闻记者》问世以后,它的书名便成了作者的绰号,从此只要一提到基希,人们就说他是“怒吼的新闻记者”。如同斯诺、史沫特莱和斯特朗等许多优秀的国际主义新闻战士一样,基希也是中国人民的真挚友人。在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法西斯主义的斗争中,他深切同情中国人民所遭受的凌辱和苦难,以他无比犀利的笔作武器,热情地支持了中国人民的正义斗争。早在30年代,鲁迅在批驳狄克(即张春桥)的一篇杂文中就曾提到过他。鲁迅写道:“假使‘有人’说,高尔基不该早早不做码头脚夫,否则,他的作品当更好;吉须不该早早逃亡  相似文献   

3.
一得录     
学学鲁迅的“壕堑战” 卢汴生 三国演义中曹操麾下大将许褚打仗很勇敢,有时竞脱去铠甲,赤膊上阵,以致在一次战斗中身中数箭。鲁迅先生对许褚这种蛮干的战法,很不以为然。同敌人作战,他主张用“壕堑战”,既要打击敌人,又要保护自己。鲁迅先生说:“这并非吝惜生命,乃是不肯虚掷生命,因为战士的生命是宝贵的。” 鲁迅先生的“壕堑战”思想对今天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仍有借鉴意义。随着新闻舆论监督的力度加大,由此引发的新闻官司、法律纠纷越来越多。这对新  相似文献   

4.
当《北京晚报》、《羊城晚报》复刊的时候,我想起了一份几乎被人们遗忘了的报纸——《鲁迅晚报》。抗战胜利以后,国统区的北方人民有幸看到了我党办的北平《解放》三日刊。但,这张报纸当时在平津的书店和报摊上很难看到,只能通过卖报的小贩,在僻街小巷里偶然买到。我记得很清楚,我便是在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从报童的手中买过这报。他还悄悄地卖给我一份也是在北平出版的《鲁迅晚报》。深夜在灯下读这些报纸,内心很不平静,因为这是唯一能真正替人民  相似文献   

5.
前几天,翻阅鲁迅的《华盖集》,看到一篇《北京通信》,开头写道:“昨天收到两份《豫报》,使我非常快活,尤其是见了那《副刊》。因为它那蓬勃的朝气,实在是在我先前的豫想以上。你想:从有着很古的历史的中州,传来了青年的声音,仿佛在豫告这古国将要复活,这是一件如何可喜的事呢?”这是一封多么热切的信。字里行间洋溢着鲁迅先生对河南人“蓬勃的朝气”的热切支持,并看到河南青年办的报纸,感到非常快活,这是一件“可喜的事”。鲁迅先生的评价,实事求是,没有半点客套。他一向对人对己都很严格,杜绝虚假。鲁迅先生是在收到报纸…  相似文献   

6.
目录学是一门博览群书,必须具有真知灼见的学问。鲁迅先生在他一万多册的藏书中,就有不少是属目录学的书,这是他写作之余“随便翻翻”的书。有一次,他很坦率地说:“现在有一些老实人,和我闲谈之后,常说我书是看得很多的,略谈一下,我也的确好象书看得很多,殊不知就为了常常随手翻翻的缘故。却并沒有本本细看。还有一种很容易到手的秘本,是《四库书目提要》,倘还怕繁,那么“《简明目录》也可以,这可要细看,他能做成你好象看过许多书”。(《且介亭杂文,随便翻翻》)鲁迅  相似文献   

7.
李士金:老师您曾经是鲁迅先生的追随者,又是胡风先生的好朋友,对解放前后几个时期都有深刻的体验和阅历,请您结合生平经历,谈谈对新闻、出版、编辑、学术研究等等方面的看法和认识。贾植芳:我就随便跟你谈谈吧,从清末废除科举制度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做官不行了,考进士不行了,就到上海写文章、搞翻译。从此以后,上海的文化市场很繁荣,出现了许多学术大家,出现了像鲁迅那样的文化伟人。我记得1934年上海的《申报》,高中学生都给它投稿,编辑看稿不看人,好的就用。我写的一篇文章不到两千字,给了我四块半银元稿费。当时鲁迅的稿子1000字15块银元,郭沫若1000字12块银元,郭沫若流亡日本回来后到上海滩投稿,他说鲁迅的稿子千字15元,我也要15元。现代书局对他说,你只能是12元,不能和鲁迅相比。三十年代,张春桥在上海也曾卖文为生。那时上海杂志公司老板名叫张静庐,他有个编辑部,招考助理编辑,一月30元。施蛰存主编一套国学珍本丛书,明清笔记小说要在该公司出版。张春桥投考了助编,老板就让张春桥标点笔记小说。标点了十几页,不行,文言水平不够。张静庐便婉辞张春桥说:张先生,公司的生意近来不好,连房租也交不起,你来不到一个礼拜,给你30元,考虑到...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年),即将出版,它精选了这十年间的代表性作品中,对于这期间出版的几百部长篇小说中只选了五部,其中包括了萧军同志的《八月的乡村》。这五部小说“被誉为新文学杰作”。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完稿于1934年,1935年初版,署名“田军”,由上海容光书局作为奴隶社的“奴隶丛书”之二出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亡,广大人民群众在水深火热之中,爱国志士纷纷抵抗,也有些爱国群众离开东北进入关内。舒群(李旭东)于1934年春到了青岛,接着写信给他的朋友萧军和萧红,这  相似文献   

9.
50年前,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的不朽论著。他在《讲话》中鲜明地提出:作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文艺工作,要达到“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同敌人作斗争”之目的,文艺工作者就应该解决好“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  相似文献   

10.
阅报,得知《四库全书》即将全部影印发行。这是今日出版界之一盛事,值得我们在大事记中记上一笔的。提到《四库全书》,就想起了鲁迅先生对此书的评论。他说:“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他还把这同“明人好刻古书”、“今人标点古书”并列,说“这是古书的水火兵虫以外的三大厄。”鲁迅的话是很激烈的。今天可能有人会认为他极左,但我觉得他讲的有道理。假如有这样一位自以为很高明的艺术家,他看见了一尊唐人雕塑的佛像,觉得不够美,于是拿起刀子在上面大刻一通,改变了佛像的原来面貌,我们是该赞扬他作了“艺术加工”,还是应该骂他破坏了文物?  相似文献   

11.
审阅稿件,不时遇到作者引用鲁迅《自嘲》中的两句著名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于这两句诗的大意,大家都能理解;但具体到这两句诗的字句应该怎样解释,是值得考虑的。一般来说,人们对后一句的理解不会产生歧义,因为它很具体;这里关键在于对前一句中的“千夫”二字的解释。长期以来,无论在口头上或报刊上,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一句的解释,已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说法:“‘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引自《在延  相似文献   

12.
1933年新春。虽然才到正月初四,竟听不到几声鞭炮响。母亲在厨房唠叨着: “年也不象个年了。”茅盾坐在沙发上,看着两个孩子在争论和玩,自己有时也插进去逗他俩几句。这是他难得的轻闲。前年秋天,茅盾开始动笔写长篇小说《子夜》。为了不被杂事烦扰,他向雪峰请了长假。鲁迅先生很支持他,说现在左翼文艺只靠发宣言是压不倒敌人的,要靠我们的作家拿出点实实在在的东西来。经过一年的努力,到1932年秋,《子夜》基本完成,后交给开明书店出版。春节前,茅盾已收到《子夜》的样书,他立刻拿了一本送给鲁迅先生。《子夜》在社会上将有什么反应,茅盾在等待着。  相似文献   

13.
《出版工作》第十五期二十三页刘争义同志的信,未加查对鲁迅手迹,便说:“鲁迅先生决不会把“(?)”写成“(革华)”是可以肯定的。”我查了线装影印本《鲁迅日记》,(?)确实笔误为(革华)(见第三函第二十四册、一九三六年三月二十二日日记)。笔误是常见的事,这也无损于鲁迅先生的光辉。刘争义同志未查对手迹,无可责难。你们在编辑过程中看来也未查对手迹,就不免有些疏忽了。由于这种疏忽,竟造成“一处误排”的“公案”,使排者、校者、编者均蒙其咎,岂不有点冤枉!  相似文献   

14.
余秋雨说过一个段子。他在书摊上遇到了《文化苦旅》的盗版书,支支吾吾地指出了一下,于是书商勃然大怒。老余说:“对于街市间的横蛮人我历来是毫无办法的(笔者按:不知他对谁有办法)。”余杰说:“在北京,掌握真理的是……出租车司机(笔者按:小余一定是被哪个司机侃晕了)。”关于追求漂亮女人,鲁迅说:“我是不敢的。”我喜欢玩味这些丢人的话,胜过喜欢去读他们那些颇有气势的文章。我常有疑心,他们的文章是否有价值?二余就不说了,对他们真不屑和假不屑的人都很多。单说鲁迅,我就很怀疑,不知他的书到底起过什么作用。我有一个很褊狭的观点:书籍的价值,在于饮鸩止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非常重视书刊的校对工作,他花在这方面的精力,不亚于他在著述和编辑活动方面所付出的心血,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生命,碎割在给人改稿子,看校样,编书,校字。”(《鲁迅全集》第11卷) 当时,一些书店的校对人员在校对稿件时,常常“以意改令通顺,并不查对原稿”,以致使著译者“想了许多工夫,这才决定了  相似文献   

16.
马儒 《湖北档案》2011,(7):32-33
鲁迅曾在致友人《怎么写》信中写道:“毕磊君大约确是共产党,于四月十八日从中山大学被捕。据我的推测,他一定早已不在这世上了,这看去很是瘦小精干的湖南的青年。”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一九一八年四月《新青年》杂志发表了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作者署名“鲁迅”,这是周树人第一次使用这个笔名。一九二○年底,他曾向他青年时代的同窗好友许寿裳解释过笔名的来历:(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一九一九年九月十一日在《学灯》副刊上发表第一批新诗时,始用笔名“郭沫若”。郭沫若是四川乐山县沙湾镇人,他曾对日本留学时的同学范允藏说过:“我的名字‘沫若’是由我故乡的两条河:沫水和若  相似文献   

18.
八月一日,在合阳报社举办的“全国县报全展”会上,《合阳报》一九八六年三月二十四日头版头条《追悼会上的红花》一下子吸引了我,“看了题目,你可能觉得奇怪。按习俗,追悼会上,不戴白花,便佩黑纱,为什么会披戴红花呢?”它逼着我一口气读完了这篇通讯,它确实象  相似文献   

19.
编辑工作究竟重要不重要?这个问题有的人解决了,有的人还没有解决。我想还得把鲁迅请出来解答。在出版界老前辈赵家璧同志的《编辑忆旧》一书里讲到他第一次见鲁迅时,在谈到出版编辑工作时鲁迅对他说:“这是一件非常需要而且很有意义的工作,我自己也是搞过这一行的,其中也大有学问啊!”短短两句话就  相似文献   

20.
赵延年先生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是我国现代版画艺术大师之一。在他八十大寿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出版《赵延年木刻鲁迅作品图鉴》。我想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赵先生的版画创作,以鲁迅作品插图为多,已近200幅。他是我国版画界钻研鲁迅作品最为深刻,实践鲁迅木刻教言最为勤奋,获得艺术成就最为辉煌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以黑白为多。鲁迅说:“木刻究以黑白为正宗。”他是我国黑白木刻的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鲁迅先生之所以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全力倡导新兴木刻运动,固然是因为“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但他还说过: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