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预初年级的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学习,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要想提高预初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领悟能力,引导他们掌握现代诗歌的诵读方法尤为重要。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到了一种通过四步诵读法提升学生对现代诗歌理解领悟能力的有效途径:示范朗读,感受诗歌;自主朗读,理解诗歌;美读吟咏,品味诗歌;熟读成诵,感悟诗歌。  相似文献   

2.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课程阶段目标 7— 9年级“阅读”部分提高了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可见对于古诗文 ,诵读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将做学问分为三种境界 ,笔者认为阅读古诗文也应达到“三境”,以提高对古代作品的欣赏品位 ,让学生真正做到熟读成诵 ,美读成习 ,以读为嗜。第一境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教师要让学生在“自读”中读准字音、…  相似文献   

3.
何慧浙 《教书育人》2007,(5):110-111
文言文的学习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许多难关。如何突破阅读中的难关,迅速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这就需要掌握一种省时、简易、科学的方法来突破难点,举一反三。前人培养阅读古文能力的方法是熟读成诵,在熟读成诵中加深理解,做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多读多背的方法,可以增加学生对古代语言的感性知识。除此外,还可以有哪些方法?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学生阅读古文的难点。  相似文献   

4.
初二册 第八单元【学会阅读】诗歌的特点是语言精练 ,内容含蓄 ,感情充沛 ,意境幽远 ,富于形象美、音乐美。所以 ,本单元“提示”告诉我们 :“多读好诗 ,对陶冶情操 ,学习语言 ,丰富文学素养 ,是大有好处的。”对于诗歌来说 ,“学会阅读”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学会朗读 (朗诵 ) ,二是学会欣赏。诗歌一般都讲究押韵 ,甚至能够和乐而歌 ,因此读起来琅琅上口 ,很容易记诵。而且 ,只有通过反复诵读 ,才能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与感悟。学会朗读 ,主要指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 ,在朗读时处理好诗句的节奏 ,语速的快慢 ,语调的高低 ,语音的轻…  相似文献   

5.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占有相当的分量。因此,怎样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达到有效教学,很值得探讨。下面笔者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粗浅体会,谈谈文言文的有效教学。一、熟读成诵,其义自见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由此可见,诵读对领会文章的旨意有很大的帮助。传统学习古文的方法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教师凡是能熟读成诵的课文,  相似文献   

6.
很多中学生朋友都在为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不高而苦恼。那么,如何尽快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呢?我向同学们介绍两种方法:“生吞活剥法”和“猜读对比学习法”,请大家不妨一试。 “生吞活剥法”源于中国古代读书法,指的是虽然没有领会作品的精神意旨,但是反复诵读,直到熟读成诵。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古文的学习,也比较适用于初学者。古人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说的就是有了一定量的积累,自然会产生质的飞跃(这里质的飞跃包括相关的两种:一是阅读能力,即会读;一是写作能力,即会写。)这种…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7~9年级的阅读要求中又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新语文教材(苏教版)中的“诵读欣赏”专题就是依据上述理念设计的。7~9年级六册语文课本中编入“诵读欣赏”古代诗词43篇,古文7篇,现代诗14篇,文笔精华16篇,共80篇。按编者要求,这些“诵读欣赏”课文均要求熟读成诵。但据目前中…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国标苏教版五年级(上)第26课。 【教学理念】诗词是一种美,是一种艺术,从诗词的特点探究其教学,应强调美育在诗词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在教学中应注重诵读欣赏和想象品悟,以画面的形式再现诗歌的意象,诵读激活画面,  相似文献   

9.
文言文的学习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许多难关。如何突破阅读中的难关,迅速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这就需要掌握一种省时、简易、科学的方法来突破难点,举一反三。前人培养阅读古文能力的方法是熟读成诵,在熟读成诵中  相似文献   

10.
知识与能力:掌握生字,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及重点字词义。能用白话文翻译,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古文,会背诵。三维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古文的一般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做事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引导学生欣赏美文,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灿烂辉煌。读中悟理,悟中冶情。重难点突破方式通过教师指导,结合多种朗读训练方式,使学生通读、通晓全文。引导学生运用分析古文的一般方法自学古文,并举一反三,达到熟读成诵,读中悟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古典诗歌以其独特的感情强烈、想象丰富、意境优美、言近旨远的艺术魅力,征服了一代代心智灵慧的阅读者,他们在诗的意境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并完成人格的升华。那么如何进行古典诗歌的鉴赏呢?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寻高中古典诗歌的鉴赏方略:一、反复诵读,潜心吟咏古典诗歌认知难度大,文字障碍多,语句组合样式多样,内容含量大,为此要加强诵读。古典诗歌讲究平仄、押韵,词曲按韵律填字,平仄起伏,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加强诵读涵咏,熟读成诵,心口相应,烂熟于心,在反复诵读中“涵咏——熟读——玩味”,提高对语言的感受力,获得…  相似文献   

12.
在诗歌教学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多读,反复读,有感情地读,熟读成诵;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美;借助于外在教育工具,立体直观呈现诗歌意境。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会10个生字,理解新词,美读课文,熟读成诵。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多个层次的朗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和圈点批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荷花的美以及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相似文献   

14.
正文言文历经千年的岁月洗礼,承载了极其璀璨的人文内涵,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因而,文言文在语文学习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位置。朗读、诵读是提高阅读古文能力的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宋代大文豪苏轼深有体会地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真到了这种境界,文意将会自见。  相似文献   

15.
新编高中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加大了文学课文的比例(约占课文总数60%),重视初步欣赏文学作品能力的培养。文学欣赏是指欣赏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产生的一种审美意识活动,即欣赏者由对文学形象的具体感受所触发的情感反映、想象、体验、判断等思维活动。从而达到对文学艺术价值的正确评判。本人就诗歌欣赏试谈点体会。一诵读诵读是一切欣赏的基础。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拿到一首诗,首先要反复吟诵,读出  相似文献   

16.
<正>教学内容: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四季之美》。单元目标:本单元人文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语文要素是:1.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2.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教学目标:第一课时1.通过标题猜测文章体裁和写景文章的特点。2.通过默读、自由朗读、小组轮读、选择美读、展示读达到熟读成诵,读出写作顺序,读出主要内容,读出韵味,读出情感。  相似文献   

17.
强化诵读教学鉴赏诗歌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春香 《语文天地》2009,(12):33-34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见。在当前的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必须强化诵读教学.从而有效鉴赏诗歌之美。  相似文献   

18.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具有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中学生有一定的欣赏基础,只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不断探究、仔细品味,就可以进入优美动人、如梦似幻的意境中,获得美的享受。所以,欣赏诗歌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审美过程。作为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诵读吟咏、探究意象、品味语言、联想想象来学会欣赏诗歌。  相似文献   

19.
[阅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文言文,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是诵读。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对不常见的字,要认准字形,读准字音;对一字数音的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名教师,当我们把课程意识与教学意识有机联系起来时,就可以自如地凭借教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形成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一、诵读式教学法——本色之美诵读式教学法的关键在于“诵”,熟读成诵,出口即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学诗讲究熟读,传统蒙学也推崇记诵,可见,诵读是学习语文的最本色、最传统的一种方法。阅读一些经典的、精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