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明万历版《山西通志》由李维桢、范弘嗣、邢大道、阎重光等编纂,山西巡抚李景元、魏养蒙、樊东谟、吴仁度相继监修。是志纂修始于万历三十四年,至万历末成书刊印。初刻本至少有23卷完整保留在现存的两个残佚本中。通行的全帙本由巡按山西的御史祝徽在崇祯二年用万历旧版重印,并补写叙文,残佚本卷二十二、三十及卷二十五中的两页即据此本补刻重印。是志上承嘉靖志,下启康熙志,所纂聚三晋一方自然与人文各类典要,自上古迄万历四十二年,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地方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2.
一、编纂概况 方志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变化和发展,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宋以前的方志,是以图经为主,逐步向方志演变的时期;第二,宋元时期朝廷下令设九域图志局,并统一方志内容、体制,是方志日臻完备的时期。这一时期中编纂有《浑源州记》、《应州记》、《浑源州图经》、《应州图经》、《云中图经》、《朔州志》等;第三,明清时朝廷多次下令编修志书,并制定统一体例,是方志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纂有《浑源州志》(7次)、《应州志》(6次)、《朔州志》(8次)、《云中郡志》(3次)、《大同府志》(6次)、《朔平府志》(1次)、《大同县志》(3次)、《阳高县志》(1次)、《天镇县志》(4次)、《广灵县志》(5次)、《左云县志》(3次)、《右玉县志》(1次)、《怀仁县志》(5次)、《灵丘县志》(4次)、《马邑县志》(5次)、《山阴县志》(2次)、《平鲁县志》(1次)、《浑源县志》(1次),以及其它专志8次;第四,辛  相似文献   

3.
四川、重庆地方文献极其丰富,《中国地方志集成》即著录了《四川府县志辑》70册、《重庆府县志辑》35册,这些书籍包含了许多宋人诗歌。今主要利用《(嘉靖)四川总志》《(嘉靖)潼川志》《(乾隆)射洪县志》《(道光)蓬溪县志》《(光绪)彭水县志》《巴蜀禅灯录》等书共辑得宋代佚诗69首(包括37则断句),补充作者35人。  相似文献   

4.
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正德)福州府志>为世间现存两部原刻本之一,自明以来近500年,历经名家收藏,丹铅满卷,藏章迭钤,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考其递藏源流为:徐(木昂)--徐(火勃)--蒋玢--林佶--何应举--郑杰--林则徐--李彦章--刘明--廖元善--福建师范学院(即今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相似文献   

5.
巴黎藏P.2005号卷子,叙沙州地方史地事,罗振玉排印《敦煌石室遗书》收入,定名《沙州志》,后又影印入《鸣沙石室佚书》.日本学者池田温考证,定名为《沙州图经》;饶宗颐先生编《敦煌书法丛刊》(卷12)从之.曰"志",曰"图经",实是一意,不过"图经"之名略长.此卷前缺,估计所失不多.故大体可云完整.另一卷也存在巴黎,编号P.2695,则缺失较甚,且抄录亦多脱伪.饶宗颐先生考定,据卷中《鱼泉驿》条:"唐咸亨四年(673)刺史李祖隆奏,奉敕置"."隆"字缺末  相似文献   

6.
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香山黄培芳、南海曾钊纂《新会县志》卷十二金石,有如下碑载: “长年碑读洗残潮 □□还□野火烧 来往不知亡国恨 只看□石□□□ 白沙陈献章 成化己亥年□月□□日□□□□□ 右刻在崖山慈元殿两庑。……《白沙集》中不见此诗,采之可补其阙。”  相似文献   

7.
《夷坚志》是南宋洪迈(字景卢,号野处,谥文敏)撰作的一部卷帙浩繁的志怪小说集。原书共四百二十卷。何异于嘉定壬申(1212)所作《容斋随笔总序》最先记载了《夷坚志》全书的卷帙情况:“仆又尝风陈日华,尽得《夷坚》十志与支志、三志及四志之二,共四(按:原讹作三)百二十卷。”征之书簿,则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11小说家类的著录最为完备:“《夷坚志》甲至癸二百卷,支甲至支癸一百卷,三甲至三癸一百卷,四甲四乙二十卷,大凡四百二十卷。”全书分集分卷颇为齐整,前志甲至癸每志二十卷,支志、三志甲至癸各十卷,四志只有甲乙两集,亦各十卷。  相似文献   

8.
吕震南的《阶州直隶州续志》三十三卷,是光绪十一年(1885)中冬(十一月)开始纂著,到光绪十二年(1886)中秋(八月),“越十月而告竣”的。此志脱稿之后,更付雕刻,其原版当完工于光绪十三年(1887),或者是光绪十四年(1888)。他的书之所以名为《续志》,大概是由于上承葛时政的《直隶阶州志》(二卷),中继吴鹏翱的《武阶备志》(二十二卷),下增其两书所本无的近事因而标举的吧。一九三二年十一月,临洮张维撰著的《陇右方志录》,曾经著录吕志:“《阶州直隶州续志》三十三卷,存,原刻本,清光绪十二年,州人吕震南著”。后来,过了整整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9.
焦作市郊墙南村的几位农民,在公元1839年的一次耕作中,挖掘出一通《山阳令苟祖欢造像碑》,使藏梅寺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1840年出版的《修武县志》上。经该志编纂者的考证,认为藏梅寺创建于后魏(也称北魏)年间。但后魏王朝享国149年,藏梅寺究竟建于何时,仍是未解之谜。笔者通过对后魏王朝各个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官制、宗教的研究分析,认为藏梅寺建于后魏后期的延昌年间(512-515年)前后,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屠本畯,字田叔,别号憨先生,鄞县人。所著《崔氏春秋补传》北剧四折,祁彪佳《远出堂剧品》列入“雅品”。谭正璧、谭寻撰《王实甫以外七十二家〈西厢〉考》(载北京图书馆编《文献》第七辑),于屠本畯生卒仅注“约公元一六○○年前后在世”字样;顾国瑞《屠本畯和〈金瓶梅〉》(载《北京大学学报》八五年第四期)谓其约生于嘉靖二十年(一五四一),”卒年未详,当在天启间”。其实,屠氏生卒可以确考。查民国《鄞县志》卷三十七传引《凫园笔录》:“天启二年卒。”《屠氏先世见闻录》卷二《十世祖本畯》亦云:“辰州公卒  相似文献   

11.
1934年,我曾撰《方志提要》若干卷(其中有《故宫方志考》四卷)。人事沧桑,多有亡佚。今检存稿,先就河北省明刊本方志发表。地区曾隶今河北省现改属他省市者,姑亦列入此编。嘉靖甲午藁城县志十卷、二册明尹耕修,李正儒撰,嘉靖十三年刻本邑志创于嘉靖十二年,知县尹耕聘县人李正儒纂,内容本于《大明一统志》,有增  相似文献   

12.
治上海史志者通常认为纂成于南宋绍熙四年(1193)的<云间志>,是上海最早的一部志书.其实不然,一、华亭知县刘唯一曾于北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创辑<华亭图经>.此志记华亭事甚详,至景祐二年(1035)唐询撰<华亭十咏>时尚存.二、此志因与李宗谔辑一统志<大中祥符图经>体例不一,故被删成"简本",此本称为<祥符华亭图经>,至南宋绍熙四年编纂<云间志>时尚存.今两志俱佚,<云间志>中留有佚文若干.  相似文献   

13.
元杂剧大师关汉卿籍于何处,文学史上众说纷纭。一说是“大都人”,根据是钟嗣成的.《录鬼簿》和《析津志》;一说是河北安国人,根据是《祁州志》;一说是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县)人,本于《元史类编》、《山西通志》、《蒲州志》、《解县志》。三家各执一词,相持不下。我的看法,既然几处方志均有记载,大概总是“事出有因”吧,但要辨乎  相似文献   

14.
<正>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字耆卿,福建崇安县人。柳永祖父名崇,父名宜。柳宜和宋初著名文学家王禹偁(954—1001)交游,王氏《小畜集》卷三十有《建溪处士赠大理评事柳府君墓碣铭》,概述柳崇生平、先世及柳宜等兄弟六人,但没有说到柳永一代。《小畜集》卷二十有《送柳宜通判全州序》,外集卷十有《柳赞善写真讚并序》,两文对于柳宜的坎坷际遇有简略而生动的叙述。又有《和国子柳博士喜晴见赠》诗(卷十一),惜柳宜原作已佚。由此种种,可见两人交谊相当深厚,所言当然确实可信,成为后世地方志或其他文献中关于柳永先世资料的主要来源。历代修纂的各种《福建通志》、《建宁府志》、《崇安县志》,明·凌迪知《万姓统谱》、廖用贤《尚  相似文献   

15.
《元和郡县志》卷四载,南北朝时,北魏前期定都平城(山西大同市东北)。这里宫廷府署设置繁多,人员众广,而粮食常供应不足,其中部分粮食是从产粮区高平(固原)、薄骨律(银川)一带补给。太平真君七年(446),薄骨律镇将刁雍奉太武帝拓拔焘之诏令,率千骑车乘,从固原北上,向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县境内)转运粮食。沿途一路人烟稀少,道路艰险,运粮车骑饮水住行甚为困难,若遇风起,则飞沙走石,遮天蔽日,动辄车马淹没,毙命者不少,兵卒苦不堪言。刁雍即上书太武帝《论漕运》说:“臣奉帝之命,出车  相似文献   

16.
一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以掖庭待诏官人王嫱(昭君)下嫁匈奴呼韩邪单于,结束了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马邑诱敌以来汉匈之间长达百年的战争局面,恢复了汉初奉行的和亲政策。后代诗人咏昭君其人其事者,历久不衰。这类诗歌,唐以前不下二十首(见《乐府诗集》),唐代约有六、七十前(见《全唐诗》,下引诗句凡不注明出处者均见《全唐诗》卷十九《相和歌辞》及各家诗集),唐以后有增无减(见《青塚志》等)。  相似文献   

17.
戴叔伦是大历贞元之际的一位著名诗人,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政绩显于一时。《唐国史补》载:“贞元五年,初置中和节。御制诗,朝臣奉和,诏写本赐戴叔伦于容州,天下荣之”。能受此殊荣,可见其地位非同寻常。叔伦一生为官“清明仁恕”,受到百姓爱戴,“所到之邦,必刻金石”,为他纪载功德。据权德舆《戴叔伦墓志铭》记载:“其阜人成化也,则东阳一同之人沐旬岁之治。”可知他曾任婺州东阳县(今浙江东阳县)令。由于他政绩显著,东阳人民为他立了去思碑,歌颂其德政。宋人编《宝刻丛编》卷十三载:“《唐东阳令戴叔伦去思颂》,唐陆长源撰,李秋寔八分书。兴元二年五月二十八日建,在本县学。”王象之《舆地纪胜》、佚名《宝刻类编》亦著录此碑,不过其文被收入金石著作,则迟至阮元的《两浙金石志》。 阮元手录此碑时,文字大多已漶漫难辨,故所得残缺过多,文意已不甚明嘹。为撰写学位论文,我查阅《道光东阳县志》(王恩注等纂,道光十二年刊),希望获得些戴叔伦任东阳令情况的记载,不意竟发现该书卷六“名宦”中收有《去思颂》全文,与阮元所录比读,县志不仅残缺较少,而且还可以订正不少阮元误识处。道光县志碑文录自何处不详,承《浙江学刊》编辑部惠示,东阳县志还有康熙时的《新修东阳县志》。据康熙志和各种书目  相似文献   

18.
四是目录(包括索引等)。目录指各种各样的图书目录(录即说明、提要之意)。清末李之鼎、周贞亮在《书目举要》一书中说:“读书欲知门径,聚书欲知派别,非从目录学入手。其道无由。”这话说得切要。目录之书,部类纷繁。有目录的目录(目录书的书目),如前引的《书目举要》,还有邵瑞彭的《书目长编》。考订书籍的源流,有历代的《艺文志》、《经籍志》(包括《二十五史补编》中的补志)、《崇文总目》(宋王尧臣等)、(《郡离读书志》(宋晁公武)、《直斋书录解题》(宋陈振孙),等等。查版本有《四库简明目录标注》(清邵懿辰)、《郘亭知见传本书目》(清莫友芝)等。考书籍的佚存情况有各种《引用书目》  相似文献   

19.
《方志考稿》(甲集)(以下简称《考稿》),瞿宣颖著,民国十九年(1930年)由天春书社刊行。此书是我国近代第一部地方志提要目录书。全书分6编,依次著录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山西(包括归绥道)、江苏八省一道方志600多种。所录省、府、州、厅、县志和乡土志,大多为清代顺治至宣统年间方志,少量为民国方志。  相似文献   

20.
张孝祥的诗歌,以40卷本《于湖居士文集》所收最多,计含古诗4卷、律诗4卷、绝句3卷,共11卷412首.后来,徐鹏先生据《永乐大典》补遗4题5首,收在其校点的《于湖居士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中.1993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韩酉山先生的《张孝祥年谱》一书,韩先生在徐本补遗的基础上,另据《历阳典录》、《芜湖县志》、《直隶和州志》拾遗3题3首.近来,笔者于张孝祥诗歌也有新的发现,特为辑出,以供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