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9 毫秒
1.
吕寅 《新高考》2006,(7):60-65
一、诺贝尔化学奖 1.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由法国科学家YvesChauvin、美国科学家RobertH.Orubbs、Rich—ardR.Schrock共同获得,以表彰他们在烯烃复分解反应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所做出的贡献。已知烯烃的交叉复分解反应机理为双键断裂,换位连接。  相似文献   

2.
获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是法国科学家伊夫·肖万(YvesChauvin)、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格拉布(RobertH.Grubbs)、美国科学家理查德·施罗克(RichardR.Schrock).他们因在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而获奖.这一方法是研究碳原子之间的化学联系是如何建立和分解的,是一种产生化学反应的关键方法.以他们的发现为基础,学术界和工业界掀起了研究烯烃复分解反应、设计合成新型有机物质的热潮.新的合成过程更简单快捷,生产效率更高,副产品更少,产生的有害废物也更少,有利于保护环境,是“绿色化学”的典范.它在化工、食品、医药和…  相似文献   

3.
瑞典皇家科学院2005年10月5是宣布,将诺贝尔化学奖授予3位有机化学家——法国学者伊夫·肖万和美国学者理查德·施罗克、罗伯特·格拉布,以表彰他们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烯烃复分解反应是有机化学中最重要也是最有用的反应之一,在当今世界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工业,尤其是制药业和塑料工业.  相似文献   

4.
唐美清 《数理化解题研究》2002,(2):63-63,64,F003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两位美国科学家-威廉&;#183;诺尔斯和巴里&;#183;沙普尔斯及日本的科学家-野依良治,以表彰他们在手性催化研究做出的贡献.手性分子在中学化学中时有出现,但容易被人忽略,从而导致出错.例如湖南省2001年化学竞赛试题中的第25题:篮烷的结构如图,  相似文献   

5.
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一名法国科学家和两名美国科学家.诺贝尔委员会在文告中称,他们是因在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而获奖的.这一方法是研究碳原子之间的化学联系是如何建立和分解的,是一种产生化学反应的关键方法.以他们的发现为基础,学术界和工业界掀起了研究烯烃复分解反应、设计合成新型有机物质的热潮.新的合成过程更简单快捷,生产效率更高,副产品更少,产生的有害废物也更少,有利于保护环境,是“绿色化学”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例 200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183;切哈诺沃、阿夫拉姆&;#183;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183;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蛋白质水解可得到多肽,多肽进一步水解,最终产物为氨基酸.今有一个多肽分子,其化学式为C55H70O19N10,将其完全水解后得到下列四种氨基酸:甘氨酸(C2H5O2N)、丙氨酸(C3H7O2N)、苯丙氨酸(C9H11O2N)和谷氨酸(C5H9O4N).则一个该多肽分子完全水解后所得谷氨酸的分子数为( )  相似文献   

7.
聋人教师对聋教育的历史贡献。1814年,美国聋教育先驱托马斯&;#183;霍普金森&;#183;加劳德特(Thomas Hopkins Gallaudet)远渡重洋前往英国学习聋人教育。1816年,他在英国伦敦遇见讲学的法国聋童学校两位聋人教师劳伦特&;#183;克拉克(Laurent Clerc)和琼&;#183;马修,随后前往法国聋童学校向两位聋人教师学习聋人教育。并且进一步说服了克拉克老师一同前往美国,  相似文献   

8.
烯烃复分解反应是指在金属卡宾化合物的催化作用下,烯烃里的碳—碳双键被拆散、交换、重组,形成新分子的过程。法国的肖万提出了烯烃复分解反应的基本机制;美国的施罗克和格拉布二人继承和发展了肖万的烯烃复分解反应机制,研制出了有效、实用的催化剂。新的合成过程更简单快捷,生产效率更高,副产品更少,产生的有害废物也更少,有利于保护环境,每天都惠及人类。  相似文献   

9.
美国的国旗     
李忠东 《初中生》2006,(11):39-39
1776年5月的一天,美国大陆会议的一个秘密委员会的3名成员来到贝齐&;#183;罗斯(Betsy Ross)的店里,其中的一位是当时的大陆陆军统帅、后来被誉为“美国开国元勋”的乔治&;#183;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他们请贝齐&;#183;罗斯缝制第一面美国国旗,以迎接一个新的国家的诞生。面对如此光荣而神圣的使命,贝齐&;#183;罗斯无比激动和兴奋。1776年6月初,一面精心设计、做工一流的旗子缝制好了。一个月后,《独立宣言》首次在独立大厅宣读。  相似文献   

10.
九州撷韵     
《老年教育》2006,(10):48-49
蝶恋花&;#183;合岛弊案,江城子&;#183;梨花待会畅吟,满江红&;#183;过卢沟桥,浣溪沙、&;#183;读白居易《琵琶行》,江城子&;#183;赠《鹭江唱晚》,  相似文献   

11.
《职业教育研究》2005,(12):113-113
近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北京饭店分别会见了前来参加中非教育部长论坛和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的非洲7个国家教育部长。他们分别是埃及教育部长艾哈迈德一贾迈勒&;#183;丁&;#183;阿卜杜&;#183;法塔赫&;#183;穆萨.莫桑比克教育部长艾雷斯&;#183;阿里、埃塞俄比亚教育部长辛塔耶乎&;#183;武登未克、坦桑尼亚教育部长约瑟夫&;#183;蒙盖伊、苏丹教育部长彼特尔&;#183;纽特&;#183;库克.贝宁教育部长巴格南&;#183;凯莫高&;#183;奥塞尼.刚果(布)教育部长亨利&;#183;奥塞比。  相似文献   

12.
瑞典皇家科学院2005年10月5日11点45分宣布,将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万(Yves Chauvin)、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格拉布(Robert H.Grubbs)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施罗克(Richard R.Schrock)。诺贝尔奖委员会在授予这三位科学家诺贝尔化学奖的文告中称,他们是因在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而获奖的。这一方法是研究碳原子之间的化学联系是如何建立和分解的,是一种产生新的有机物分子的关键方法。评委会还如是说“烯烃复分解是基础科学如何能造福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典型例子。”1成…  相似文献   

13.
复分解反应:这是初中化学的一个概念,是指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复分解反应是在学生学习无机反应时引出的,本文剐着重介绍有机化学中的烯烃复分解反应。多年以来,有机合成中的烯烃复分解反应已赦广泛认可为最重要的催化反应之一。  相似文献   

14.
新观点     
《上海教育》2009,(9):45-45
美国肯恩大学行政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大卫&;#183;沙尼分析金融危机带来的教育启示,尼泊尔加德满部大学教授沃夫岗&;#183;沃尔曼强调职业教育对农村地区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作为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代表性作家,约翰&;#183;巴斯写作了许多颠覆传统艺术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小说。在构筑这些小说文本的过程中,约翰&;#183;巴斯使用了元小说、戏仿和反讽的写作方法。通过使用这些方法,约翰&;#183;巴斯揭示了小说的虚构本质,消解了固有理念,并展现了世界本身和人类行为意义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6.
约翰&;#183;戈弗雷&;#183;帕里&;#183;托马斯;考珀&;#183;菲普斯&;#183;科尔斯;居里夫人;卡雷尔&;#183;苏塞克;威廉姆&;#183;布洛克;李林塔尔……  相似文献   

17.
莫做偷梦人     
美国圣伊德罗牧马场的主人蒙地&;#183;罗伯茨少年时跟随父亲住在牧马场。父亲是位巡回驯马师,终年训练马匹,到处奔波。这使蒙地&;#183;罗伯茨的学业受到了严重影响。当蒙地&;#183;罗伯茨读高中时,老师要他写一篇作文,内容是说说长大后想当一个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  相似文献   

18.
美国北部芝加哥附近有个名叫橡园镇的小城.地处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五大湖之一的密执安湖南岸.周围的自然景色十分秀丽。1899年7月21日,城中的医生克拉伦斯&;#183;艾德蒙兹.海明威家生了个男孩,这就是后来名震全球的大作家厄纳斯特&;#183;米勒尔&;#183;海明威。  相似文献   

19.
1967年,美国行为科学家莱曼&;#183;波特和爱德华&;#183;劳勒在他们合作的《成绩对工作满足的影响》一文中提出了成绩对满足影响的一种理论模式。这种模式的具体内容是:一个人在做出了成绩后,得到两类报酬。一是外在报酬,包括工资、地位、提升、安全感等。另一种报酬是内在报酬。即一个人由于工作成绩良好而给予自己的报酬,如感到对社会做出了贡献,对自我存在意义及能力的肯定等等。  相似文献   

20.
分离提纯小麦、水稻和玉米3种植物叶绿体的类囊体上的偶联因子CF1。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酶促反应生成的无机磷的含量。得出小麦、水稻和玉米的偶联因子CF1的ATP酶活力分别为:333.9μmol(P)&;#183;(mg(ch1)&;#183;h)^-1,358.4μmol(P)&;#183;(mg(ch1)&;#183;h)^-1和485.1μmol(P)&;#183;(mg(ch1)&;#183;h)^-1.结果表明小麦、水稻和玉米3种植物叶绿体中偶联因子CF1的ATP酶的活性强弱不同。但小麦和水稻之间的酶活性差别较小。而两者与玉米之间的差别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