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宋江作为《水浒传》的主人公,当前对其研究不可谓不详。但对于水浒故事流传过程中就已经产生的宋江字"公明",以及到了《水浒传》才赋予宋江"面黑"的介绍一直以来缺少应有的关注。实际上,《水浒传》的作者是按照瘟神的意蕴塑造宋江这一人物形象,这也是《水浒传》开始便铺张扬厉叙写瘟疫的原因所在。如此,宋江字"公明"以及"面黑"的介绍便得到合理的解释。另外,这也可以从小说的结构布局、创作意图两个方面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2.
“山药蛋派”是善于运用讽刺手法的,我们试以《小二黑结婚》为例,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在我国古典小说中,作者常常给人物起绰号,如《水浒传》中宋江的绰号是“及时雨”,李逵的绰号是“黑旋风”,林冲的绰号是“豹子头”等等,这些绰号大多是褒美性质的。  相似文献   

3.
《水浒传》中,有些英雄好汉的绰号前面冠以一个“病”字,如病关索杨雄、病尉迟别、立、病大由薛永等。这里的“病”不是‘嫉病”之义,而是“比”、“赛”的意思,这是宋元时期民间俗语“病”字的特殊含义。如病关索杨雄,《宣和遗事》和《宋江三十六人赞》中,又称之为“赛关索”,就是说比得上或赛得过三国时期的武将关索。现代汉语中已不复存在此义。《水浒传》中“病”字何意@才广  相似文献   

4.
《水浒传》中的好汉个个绰号响亮,可以说看《水浒传》很大程度是看绰号。及时雨、一丈青、小李广、智多星、拼命三郎……个个精神,个个有味道。这些绰号有的一目了然,有的却怪怪的,读来让人费解。宋江的绰号有两个,一个叫“及时雨”,很容易理解;另一个叫“呼保义”。“保义”本是宋代最低的武官名,逐渐成了人人可用的自谦之词。“呼保义”这个词是动宾结构,宋江以“自呼保义”来表示谦虚,意思是说,自己是最低等的人,后来竟成了绰号。“混江龙”李俊,“混江龙”本是一种治河沙的工具,宋代为清理黄河泥沙,发明了一种巨大的铁耙,搅动水底泥沙,…  相似文献   

5.
在《水浒传》中,宋江共使用了三个绰号,分别是"孝义黑三郎"、"呼保义"、"及时雨"。通过考察这些绰号的含义、来历及使用状况,可以看出宋江形象所蕴含的历史内容,尤其是"呼保义"与"及时雨",更分别代表了《宋江三十六人赞》与水浒戏对宋江价值不同的取舍。  相似文献   

6.
早期的水浒故事,如《宋江三十六赞》及《大宋宣和遗事》中,阮小二(阮进)的绰号是“短命二郎”,而阮小五(阮通)的绰号是“立地太岁”;到了今本《水浒传》,二人绰号被调换。之所以出现这种调换,是因为随着水浒故事在民间的流传,阮氏三雄的关系逐渐密切,小二、小五、小七等名字脱落了原来的排行信息,阮氏三雄成了亲兄弟,阮小五被径直当作了排行第二的“短命二郎”。  相似文献   

7.
宋江是《水浒传》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重要人物,其性格的核心在于“忠义”二字。忠与义矛盾地交织在宋江的一生中,构成了宋江性格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8.
赵公明从惩恶扬善的瘟神逐渐演化为统管人世间一切金银财宝的财神,显示了中国民间想象力之富和造神能力之强。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明末以来赵公明被附会成了回回。以财神赵公明为回回不以猪肉祭祀的民俗不仅出现在长江流域,也流布于京津一带、西南地区。这样信仰虽然离奇,却决非率意为之,其背后隐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9.
《水浒》的成书大约在元末明初之际,但《水浒》中的一些故事,早在南宋就已开始在口头流传了。宋罗烨的《醉翁谈录》在记述当时说话人的“小说名目”中,就有“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称呼。南宋遗民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中的三十六人的姓名、绰号和《水浒》基本相符,却有一点显著不同,即三十六人中有“铁天王晁盖”。  相似文献   

10.
江依夕 《新读写》2010,(1):60-60
看完《水浒传》,“忠、义”二字始终在我脑海中飘荡,挥之不去:宋江自始至终不忘接受朝廷招安,是“忠”;车逵自始至终对宋江“忠”心不二,哪怕最终被宋江亲手毒死也无悔,是“义”。在书中,随处可以看见“忠义”的身影。  相似文献   

11.
宋濂在元末坛已声誉鹊起,入明后,却黯然失色。朱元璋实行钳制思想、摧残人的政策,使士们一个个如惊弓之乌。宋濂没有才尽,但明初的思想化政策、学术氛围以及他自己的庙堂心态,限制了他的学才能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2.
《九籥集》是明代文学家宋懋澄所作,其创作体裁丰富,诸体兼备,尤以文言小说、尺牍、诗词、散文为贵。本文所指其散文,是针对《九籥集》卷一中的"记"而言。在其四种散文类型中,以游记最佳。其散文具有简约舒朗,奇矫俊拔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3.
唐宋诗之争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桩公案。自南宋以迄近代从未间断,其间尊唐者有,宗宋者有,但总体而言,"尊唐抑宋"观念在整个论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尤以明代为甚。实际上,用"尊唐抑宋"来界定明代的唐宋诗之争并不准确,因为,有明一代反对"尊唐抑宋"的声音无论强弱,但在明代诗坛上都不曾消失过。明初诗派虽大多宗唐,但反对的声音也不容小觑。另外,反对"尊唐抑宋"的声音并非一直处于弱势、边缘,明代中期,由于前、后七子的不懈倡导,"世人但知宗唐",反对者较少。至后期,公安派不惜矫枉过正,对后七子的诗学理论进行批驳,与其同时复古派也开始对一己的诗学观念重新检讨与反思,认识到拟古的若干弊端,此后,为宋诗正名的声音越来越高。值得注意的是,明人肯定宋诗的诗论多从"主真"、"重变"、"言理"等方面立论,从根本上体认到宋诗的特点和价值,驳斥了明代诗坛上"尊唐抑宋"之音,同时也对宋诗的研究和传播、以及清代宋诗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儒家的"诚"范畴自其产生后,在宋明时期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方面,宋明理学对"诚"如何贯穿"天道"、"人性"作了具体的阐释;另一方面,宋明理学对"诚"的道德内涵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这种发展使"诚"的内涵更为丰富,更为完整.  相似文献   

15.
宋朝关于和亲的议论较多,却无和亲实例。宋朝君臣对于和亲的评论和反思,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和亲观。宋辽之间就和亲的外交谈判,充分体现了宋朝对和亲问题的认知程度。北宋拒绝辽和西夏的求亲,除宋朝君臣的民族偏见之外,辽和西夏的民族意识增强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在“风、赋、比、兴、雅、颂”六义中,“风”、“雅”、“颂”原典已有,无须注明。毛公之传,独举兴体,不及比、赋,其根本原因乃在“比显”而“赋同”——比辞太明显,而赋辞为三百篇所通用。不难看出,“风通而赋同”五字虽然简短,但所包涵的思想蕴涵却是非常丰富的。  相似文献   

17.
清初经学的复兴,本着经世之目的,虽有尊汉抑宋的倾向,但仍然是汉宋兼采;随着满清政权渐趋稳定,统治者的官方价值体系的选择,理学由清初仍对王学的回护明显的转向尊崇、笃信程朱理学;对陆王心学总体的抑制与驳斥,黜空谈心性的空疏转而强调尊崇实学、实用躬行。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自汉代实行朝贡制度,唐代走向成熟,明清两代发展到完全成熟时期。清代的朝贡制度是对明朝制度的沿袭,但同时,两者由于存在的历史条件、存在的方式不同,导致两朝统治者对这一制度的认识也不同,朝贡贸易在朝贡关系中也居于不同地位,朝贡关系的实质也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9.
宋明理学中,“诚”与“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从存在论而言,“诚”以“心”为存在的寓所;从认识论而言,“诚”有赖于“心”的体认,使潜在的“诚”性变为人的自觉意识;从意志论而言,“诚”的最终实现需要“心”的主宰功能的发挥,去恶从善。  相似文献   

20.
有宋一代,法律文献的编纂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一是《宋刑统》实行律与敕令格式合编,不仅完善了唐后期出现的“刑统”体例,而且开创了后世律例合编的律典编纂新体例;二是以《名公书判清明集》为代表的判例集,使判例从虚拟走向现实,从应对科举走向服务司法,大大促进了判例法学的繁荣;三是《洗冤集录》总结汇集了宋以前历代法医检验成果,标志着宋代法医学的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