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副文本对于翻译研究意义重大,在揭示译者翻译思想、提供译者与读者交流平台、探究译本生成和传播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梳理鲁迅译作中的副文本因素,从内文本和外围文本方面探讨鲁迅译作传播的原因,指出鲁迅撰写的大量序、跋等文字材料,大量和翻译相关的杂文,出版商的推介,鲁迅本人的崇高地位等要素对鲁迅译作和鲁迅翻译思想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鲁迅一生译作颇丰。他提出的"硬译"主张在我国文坛曾引发过极大的争议。今天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从文化的视角重新评估鲁迅的翻译观及其译文,可以发现"宁信而不顺""欧化"所蕴含的深邃的文化观和极高的译学价值。鲁迅的翻译思想至今仍启迪着翻译研究与实践,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构建,对中外文化交流,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鲁迅先生早期的译作进行梳理与统计,发现他早期的译作中小说与教育论文占了很大的比重,并对统计的结果进行了分析,论述了他早期进行翻译的目的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从译者主体意识的几个表现形式中选取翻译目的、翻译方法及翻译文化策略来讨论鲁迅的译作《鼻子》的主体意识在译文文本选择、译介、输出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分析结果表明,鲁迅在选择译文文本时主张“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鲁迅一贯主张“直译”,尤其对于文中的汉字词汇,他都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了原语字形。鲁迅“宁信而不顺”的主张与他的另一文化主张‘‘拿来主义’’在思想上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对于外国文学的学习研究与介绍工作,贯穿了鲁迅一生文学活动的始终,是他的不朽的文学业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从青年时代起,便以极大的热情与努力,多方面阅读外国的文学作品,并进行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与评介。一九○二年他在日本弘文学院学习日文时,便翻译出版了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月界旅行》。一九三六年在他逝世前的几个月当中,在病体难支的情况下,仍继续翻译果戈里的《死魂灵》(第二部),并为瞿秋白的译作《海上述林》的编辑出版而费尽心血。鲁迅一生所介绍的外国文学与艺术范围之广、门类之多,以及他为介绍外国文学所进行的组织、出版和扶植后进的工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鲁迅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翻译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自己的关于翻译的独特看法。从鲁迅翻译活动开始的原因,到所采取的翻译方法、翻译作品的选择、翻译的目的,多方面探讨鲁迅的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7.
叶园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4):88-88,91
鲁迅不仅是革命的文学创作者,成果丰富,同时也是革命的外国文学翻译家,一生译作丰富,其中包括大量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并逐步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翻译策略。后殖民翻译理论关注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和不平等对话,因此,拟选取后殖民翻译理论的视角,解读鲁迅先生的翻译思想和翻译活动,剖析两者的关联,从而更深刻地了解鲁迅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杨骚在鲁迅的支持和影响下,投身现实的革命斗争,思想更加成熟。杨骚一生著述颇丰,正式出版的书有22本。他的翻译著作以文学作品为主。1930年6月,杨骚翻译的苏联小说《铁流》在上海出版,这部作品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杨骚给后人留下的遗产不仅仅是他的译作,还有他崇高的译德。  相似文献   

9.
翻译标准是评价译作良莠的准绳,对翻译理论和实践有着积极的作用。要成为合格的译者必须熟悉翻译的标准。该文对一些中西方代表性的翻译标准理论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严复、鲁迅、傅雷等中国翻译家的翻译标准理论,而对于西方翻译标准理论,着重探讨了纽马克征对不同功能的文本所提出的交际翻译及语义翻译的翻译原则。最后阐述了合格译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0.
吕叔湘的翻译被视为"通俗自然",这不仅得益于其扎实的语言功底,更源于他在翻译过程中创造性地使用个人习语,其用词的考究和恰当可谓一绝。吕译美国女性作家伊迪丝华顿的作品《伊坦.弗洛美》最为人所称道,文章将对此译本进行分析,解读吕叔湘在其译作中如何实现译者的主体性,分析其译作中的对话、句子结构、文章风格等方面,为读者展示语言大师吕叔湘译文的独特魅力和不可超越的传神意境。  相似文献   

11.
鲁迅作为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从博弈论的视角来看,鲁迅所坚守的博弈收益决定了他的翻译思想,同时,其翻译文本及翻译策略的抉择也皆以此为导向。鲁迅的翻译博弈深深地刻上了时代的烙印,承载着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任溶溶的翻译活动为研究对象,结合翻译中的改写理论,研究了改写理论中的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等三要素对他儿童文学翻译思想的形成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任溶溶紧跟国内外儿童文学创作潮流,各阶段的译作特色鲜明,译作中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译者对儿童读者的关照,最终形成了以注重童趣、口语化语言和创造性语言的儿童文学翻译原则和功能对等的翻译思想,同时他也成为国内儿童文学创作和翻译的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杨骚在鲁迅的支持和影响下,投身现实的革命斗争.思想更加成熟。杨骚一生述颇丰,正式出版的书有22本。他的翻译作以学作品为主。1930年6月.杨骚翻译的苏联小说《铁流》在上海出版,这部作品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杨骚给后人留下的遗产不仅仅是他的译作,还有他崇高的译德。  相似文献   

14.
程磊 《海外英语》2013,(4X):151-152
严复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翻译家,他在哲学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他的译作不仅承载着西方的思想,也是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的产物。该文将利用比利时学者安德烈·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对严复译作中的意识形态进行研究,发现意识形态操控的文本表现形式,以及译者所运用的翻译手段。  相似文献   

15.
林纾和他的译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纾是我国早期的翻译家。他以罕见的翻译方式,多产的译作,独特的风格出现在早期的文学翻译界。林纾从1899年(光绪廿五年)发表他的第一部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开始迄至逝世的廿五年中,翻译了一千二百万字的外国作品,介绍了英、美、法、俄、希腊、挪威、西班牙、日本等国的作家。一个不谙外文的人能与别人长期合作译书,是很难想像的事。但是林氏的文学修养与文字才能,坚持不懈与勤劳刻苦的精神却使之成为可能,并且作出了很大的成绩。他的译作虽然已为新译本所代替,他在翻译上的历史功绩却是不能磨灭的。  相似文献   

16.
儿童代表一个民族的"未来",鲁迅一生都在关注中国的儿童.在他的译作中,与儿童有关的作品占了很大的比重,内容涉及儿童的地位、儿童的教育和儿童文学.本文细致考察了鲁迅所译相关的全部译作,由此探讨鲁迅特殊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7.
翻译标准具有社会性,是处于动态发展中的理论,非固化、抽象的教条。影响严复和鲁迅翻译策略的社会因素,说明翻译标准的演变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其社会性和历史动态性构成翻译标准的核心。充分认识翻译标准的社会性是我们正确制定翻译标准和公正评价译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在《译者的任务》中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尤为独特,他认为译作不可能绝对忠实于原作,译作和原作具有同等的地位;译文不是对原文的传达,而是原文后来的生命,而且还提出了“纯语言”、“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等诸多的翻译思想。文章就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和原作与译作的关系两方面探究本雅明的翻译思想,认为他的翻译现是反传统的,和谐的翻译观,对翻译理论和实践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纵观鲁迅翻译思想的发展历程,他所主办的《译文》杂志无疑是重要的里程碑。郑意长著《鲁迅〈译文〉时期翻译思想研究》一书,以马尔库塞的美学理论为视角,对鲁迅《译文》时期的翻译意图、译本文体及译者主体意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该书是对鲁迅在特定阶段和特定历史时期翻译思想的一次重新审视与诠释,巩固了鲁迅在中国翻译思想领域应有的重要地位及与之相应的话语权,增强了中国翻译理论与世界翻译理论的对话能力。  相似文献   

20.
冯岩松  段宁 《文教资料》2006,(25):54-55
翻译标准具有社会性,是处于动态发展中的理论,非固化、抽象的教条。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影响严复和鲁迅翻译策略的社会因素,说明翻译标准的演变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其社会性和历史动态性构成翻译标准的核心。充分认识翻译标准的社会性是我们正确制定翻译标准和公正评价译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