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有句名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爱默生也曾说过:"节俭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在众人眼中,学校是教育的圣地,是培养学生养成节俭美德的场所;然而在经济腾飞、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学校本身就已不是节俭的实体,它培养的实际上是一个个充满物欲的消费者.尽管学校呼吁要把学生培养成勤俭节约的社会公民,然而在其实施的教育过程中却透露出很大的反节俭问题.  相似文献   

2.
幽默     
《教师博览》2014,(10):34-34
吝啬和节俭 孩子对父亲说:“吝啬和节俭有什么分别?”父亲说:“当然有啦!比如我买了一双降价的鞋子,这就是节俭,而要是给你妈妈买一双降价的鞋子就是吝啬了。”  相似文献   

3.
预测理由: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是青少年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乐观精神和健康心态,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相信“感恩”、“诚信”、“坚守”、“奉献”、“节俭”等话题将成为2013年中考作文命题的热点。  相似文献   

4.
莫永平 《广西教育》2012,(21):52-52
当前,很多学生不愿过“苦日子”,不想干体力活,不懂得节俭,讲排场、比阔气,花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少数学生甚至当起了校园“大款”。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节俭了呢?这与学校节俭教育模式僵化与脱离实际,不能撼动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5.
从环保角度,当下的学校节俭教育涉及了资源保护问题,要求学生节水、节电、节约纸张;从珍惜劳动成果角度,要求学生尽量不要有“剩菜剩饭”;从学校的节俭实践角度,要求学生统一着装、提倡教科书循环使用等等。上述节俭教育达到节俭的目的了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随意回答。  相似文献   

6.
我们的做法如下:抓好“四项”教育,强化“三小一记”的行为训练。“四项”教育:一是进行消费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把学生盲目、过度和有害的消费行为逐步扭转到合理、适度、科学的消费轨道上来;二是进行节俭教育,使学生懂得珍惜东西,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习...  相似文献   

7.
刘建文 《时代教育》2007,(9Z):14-14,19
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文章分析当代大学生节俭意识的现状及节俭意识缺失原因,针对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节俭意识的实际情况.对增强大学生节俭意识的必要性和培养大学生节俭意识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崇尚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应该是一个人的终身品质。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那么,在今天的校园,该如何制止餐饮浪费?如何让节约成为学校的文化共识和集体人格?近年来,针对学校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食物浪费和学生节俭意识缺乏的问题,我们切实加强引导和管理。  相似文献   

9.
节俭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传统美德,“节”是指节约”,“俭”是指俭朴,节约是对劳动成果一种正确的态度,珍惜劳动成果,不浪费;俭朴是对生活的一种正确的态度,崇尚简洁朴素的生活方式,不奢侈,不浮华。节俭传统在中国源远流长,从管仲破厚葬,汉文帝下节俭令,还有朱元璋要求权臣勿忘俭,都体现了人们对节俭于国于民的重要作用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0.
学校开展的中小学课本循环使用的工作,是培养节俭意识、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的一件好事。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重视。  相似文献   

11.
曾颖 《云南教育》2009,(9):43-43
因“最牛的校长叶志平”而闻名天下的桑枣中学正在重建。叶志平在校园重建过程中,坚持主张“安全是第一位,节俭是第二位”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把太“豪华”的重建校园设计图改得更加切合学校的实际,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2.
徐敏 《上海教育》2010,(10):32-32
“教育国际化”,眼下是个热门词汇。怎样国际化?一些学校的行为令人诧异。最近,成都一所外国语学校出资60万元,让学校国际部的60多名高中生在一家五星级酒店成功操办了一场奢华的酒会。学校为何如此慷慨?据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国际素质”。由此,引发人们思考:什么是教育国际化?怎样培养学生的“国际素质”?  相似文献   

13.
题目一 :“在经济发达的德国 ,小学生的课本一般不是用新的 ,而是用过后要由教师收回发给下个年级的学生再用 ,反复多次 ,直到不能再用才‘更新换代’ ,这既节省了学生的费用 ,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印刷 ,更有利于教育孩子养成节俭的习惯。”请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自拟题目 ,写一篇不少于 6 0 0字的议论文。【思路设计】1 根据文面的显性意义 ,将文章的重点放在如何“教育孩子养成节俭的习惯”上。可从两方面进行论述 :一是学校要加强学生节俭的教育力度 ;二是家长对孩子应从小教起 ,从小事 (一粒米一滴水 )做起。联系生活实际 ,摆事实 ,说明节…  相似文献   

14.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有关高等学校:“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自2004年实施以来,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农村学校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为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在总结经验基础上,教育部决定从2010年开始,进一步扩大“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以下简称:“硕师计划”)规模,  相似文献   

15.
笑话     
有所区别孩子问父亲:吝啬和节俭有什么区别?父亲答:当然有啦!比如我买了一双降价的鞋子,这就是节俭;而要是给你妈妈买一双降价的鞋子,那就是吝啬了。逃学理由有一天,比克的祖母来到学校,对校长说:“我想看一看比克上课时的样子,他一定很可爱吧?”校长说:“很抱歉,今天不行,他请假参加您的葬礼去了。”去了。一天长大爷爷说:“今天是我的生日。”孙子问:“‘生日’是什么意思?”“生日嘛,就是说爷爷是今天出生的。”爷爷答。孙子听了,瞪大眼睛说:“嗬,今天生的就长这么大了呀!”笑话  相似文献   

16.
《训康示俭》是司马光给儿子司马康的训诫。文章以细腻的笔触,典型的事例,告诫司马康要崇尚节俭,不要追求奢靡。今天读来,仍可得到如下有益启示。第一,应以俭素为美,形成崇尚节俭的习惯,培养良好的节俭习品质。文章从“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开篇,先写自己自幼不爱“金银华美之服”,羞佩艳丽珍贵之饰,“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独以俭素为美”,恪守孔子“以约失之者鲜  相似文献   

17.
“一个有修养的人,他可以克制贪心,因为他知道节俭可以使人向上。”这是《中华美德故事·俭朴篇》中春秋时鲁国宰相季文子的人生信条。在此篇中,我们看到了季文子虽身居高位,却以俭为荣。他住的是陋室,坐的是瘦马破车,穿的是久洗的旧衣。他还经常叮嘱家人说:“不要讲排场,搞浮华,有粗茶淡饭吃喝,衣服不脏不破就好了。”而在他30多年的宰相生涯中,一直保持着节俭的作风,将自己的生活限定在一般百姓的水平上,这是难能可贵的。要知道,节俭难,而始终如一地节俭更难,更何况是堂堂的一国之宰相!而同是宰相的司马光也非常节俭,在…  相似文献   

18.
杨兴国 《教育导刊》2009,(10):61-62
学校品牌是学校在创建、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下来的凝聚在学校名称中的、体现学校教育服务水平的社会认可与美誉程度。我们学校乘荔湾区政府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实施“三品工程”的东风,将学校更名为“康有为纪念小学”,争创品牌学校,充分利用、整合康有为这一文化资源,确立了“有为教育”理念,明确了培养目标:培养“想为”、“能为”、“有为”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19.
浅论节俭     
节俭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品质、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财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国家发展壮大、繁荣兴旺的基本经验。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精神就著称于世。“俭以养德”、“成由节俭败由奢”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代代相传的价值观念。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的“两会”期间,要求广大干部和群  相似文献   

20.
“成由节俭败由奢”。节俭是中华民族最基本、最优秀的传统美德,也最具有广泛的代表意义。谚语中常用“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和“积累有如针挑土,挥霍好似水推沙”来描绘节俭之于积累的重要意义。事实上,节俭不仅是一种传统,更应是一种现实的生活态度。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的提高,原以农耕为主体的社会经济结构已大大优化,但对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