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教十七年,送走了十二届毕业班,也算是桃李满园了.我为"优生"的成绩骄傲.为"差生"的进步自豪.却对占班上大部分的中等生充满愧疚.多少次偶遇昔日的学生,曾经的"优生"或"差生"我能直接叫出他们的名字,而对热情地与我打招呼的中等生却无法叫出他的姓名,真是尴尬.  相似文献   

2.
在每一个班集体中,除了“优生”和“差生”,其余的就是中等生。笔者认为,中等生群体是不容忽视的,他们往往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学生“遭遇”评语无外乎三种心态:优生“喜欢”评语;中等生“无所谓”评语;而差生“怕”评语。这多多少少反映出我们教师在“下”评语方面还有待改进。评语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主人的常用载体和方式,好的评语不仅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而且能动人心弦、催人上进。  相似文献   

4.
有这样一则习作:我渴望当个差生!也许有人会说我“发神经”,但我的确是这样想的。在班里,我是个中等生,在老师眼里,中等生可有可无。优秀生能为班级争光,老师对他们总是宠爱有加。为了不拖班级后腿,老师对差生也是悉心“照顾”,而我们中等生一无所有!在家里,因为我是中等生,爸妈常苦恼“:这孩子,就一个中等生,看来没多大出息,可放弃又不甘心。唉!”于是,他们为我准备了大量的习题集、辅导书,我每天做得头昏脑涨,可是功课却不见长进。我不想爸妈为我瞎操心,真想一下子就成为一个差生,可是……做差生容易但心不甘,做优秀生又能力有限。哎!进退…  相似文献   

5.
(一)很久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沿用“差生”、“优生“、“中等生”的概念来划分学生群体的学业成就和操行品行的等级,把学业成绩处于两级的称为“优生”和“差生”,如果连带操守  相似文献   

6.
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学生总有好的差的。作为一个教师,既要关心“优生”,又要关心“差生”。关心“优生”往往并不难,许多事情,只要教师一指点,“优生”便立有起色,进步较为显著;“优生”各方面都不错,教师从感情上也容易贴近,自然关心得也较多。但“差生”则不然。有些差生,不仅学习成绩差,且生活习惯、个人性格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对某个问题,尽管教师早就指出,并反复强调,但他仍我行我素,同样的错误不断地犯,你的话就如同“春风过驴耳”,一点效果也没有。这样的“差生”,想让教师从心底里去喜欢他,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但这并不是说,“差生”就没思想、没知觉、没反应,就“无药可救”了。“差生”的心里也有成才的欲望、也有进步的要求、也有做人的自尊,关键还是看教师的工作是否到位。我认为。作为一个好教师,更要特别关注“差生”的成长,要想成为一个好教师,也要从关注“差生”的成长着手,并且把最后的基点落在关注“差生”的成长上。  相似文献   

7.
在班级管理中,班任们常说这样一句话:“抓两头,带中间。”“两头”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优生、差生”,中间自然就是“中等生”了。平时,班任接触最多的就是“优生”和“差生”了。“优生”是学习上的尖子,班级的佼佼者。所以,班任时时注意“优生”的一举一动,为他们提供一切优越的条件。“差生”是让班任最费神的学生,他们不仅学习差,纪律也不好,常惹是生非,给班任找麻烦。班任要想管好班级,首先要管住他们。因此,“差生”也成了班任经常关注的对象。而且有的差生并不什么都差,他们往往在文体活动中表现很优秀,为班级争得荣…  相似文献   

8.
1.“优生”之重与“差生”之轻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教师与学生都会陷入“数字化生存”状态,教师是跟着它走,学生是被它牵着走。在这种状态之下,分数就是一切,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相应地,考高分的学生就是“优生”,分数低的学生自然就是“差生”。考试的结果常常是人为地以分数的高低确定学生的等级优劣:“优生”被设想为能够进入高等学府进行深造,并可以给学校和社会带来荣誉的人;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优生”,什么是“差生”?这似乎是一个极普通的概念问题,而事实上,这个问题却直接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制定,教育成果的评价,它牵动着学校的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由此,“优生”评定标准是否合理,对教育全局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教育者如何对待中差生问题,中差生的境遇和状况如何,关系着我们教育者是否在全面育人,是否在实质性地进行素质教育。应该说不存在面向优生的问题,故而面向全体的关键就在于能否面向中差生。大量事实说明:今天的“尖子”明天不一定就是“尖子”,今天的差生,不一定明天还是差生,更何况所谓“优生”与“差生”的评判标准本身就有局限性和片面性。比如。许多在校的优生,在社会实践中不一定工作就很出色,而有一些所谓在校时的差生,倒还表现出了创造性。这说明:唯有坚持“面向全体”,特别是面向中差生才是切切实实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1.
1实验的起因长期以来,初中物理教师从备课、授课、作业、辅导、考查到评价,很少顾及好、中、滞后各类学生的智能差异,均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得“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特别是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95%以上的小学生进入了初中,而初中  相似文献   

12.
所谓中等生,是泛指在优生与差生之间的那些学生,没有确切的内涵和外延,它和优生与差生的边界是模糊的,具有易分化的特点c在中等生身上,同样存在优等生所具有的潜能,甚至在某些方面有超常的优势,只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他们在某个时期某种条件下处于中等状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研究中等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因材施教,促进他们向优生转化,防止他们分化为差生。R有这样才能做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针对中等生的心理及思维持#,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促进中等生素质的提高。一、为中等生创遍进步的氛围渴求进步的心理是中等生…  相似文献   

13.
从教7年来,所教的学生不算太多.而被界定为“差”的学生却不少。尤其是在偏远的农村,学生基础本身较薄弱,“优生”实在太少。如果都这样非得划一条明晰的线,那教师只能悲观地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换一个角度、换一个称谓.或许效果会不一样。我把他们称作“潜能生”。用以取代长期以来对“差生”的称谓。意思是说,这些学生也许某学科成绩不太好,  相似文献   

14.
韦世万 《贵州教育》2013,(12):10-12
对于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说,很多老师对“优生”总是印象深刻、倍加关照,对“差生”也了如指掌,且有“恨铁不成钢”之感。然而,他们却忽视了这样一群学生:他们缺乏主见、缺乏学习和活动的热情、缺乏竞争的意识和勇气,思想、纪律、学习表现既不“突出”,也不落后,他们往往占据学生中的大多数。这就是老师眼中所谓的“中等生”。由于教师的忽视,“中等生”教育便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哈尔滨市四所高校的60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测验法对不同学业成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学业成绩进行考查后得出的结论是:在不同学业成绩大学生中,绩差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低,其次是绩优生,心理健康水平最高的是中等生;绩差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中等生有显著差异,与绩优生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陈书楼 《考试周刊》2011,(78):70-70
一、引言长期以来,初中数学教学由于受班级授课制的束缚,教师从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查到评价,很少顾及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智能差异,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得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数学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的  相似文献   

17.
一、转化“差生”,应以心换心,“差生”思想活跃,反应很快,如果教师方法简单,他们不能接受,则会适得其反。对“差生”的转化教育,需要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去加以感化,切忌简单粗暴,具体必须做到两点:一是相信每一个“差生”都可以转化为优生;二是千方百计寻找“差生”的闪光点,加以点亮。  相似文献   

18.
寒枫 《今日教育》2010,(5):56-56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教师的职责就是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具体到英语教学工作中,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到英语知识,提高英语成绩。尽管所有的老师都喜欢“优生”,但我认为教学的重点更应该偏向“中差生”,因为这才是增加班级“优生”比例,提高班级英语成绩的唯一途径。我主张将“中差生”分类,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9.
一个班的学生中,总有好、中、差之分。一般说来,优生和“差生”只占全班学生的三分之一左右,绝大多数是中等生.他们既不出类拔萃,也不惹是生非,他们一般抱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学习、生活态度,但也有较强的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能力。这样,无形中老师们忽视了对他们的教育。我想就中等生的教育问题,淡几点认识。第一,要正确认识中等生。中等生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不稳定,容易两极分化。如果教师能够热情关心、积极引导、严格要求,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用心用力地拉他们一把,他们不会比“尖子生”差。若是放任自流,置…  相似文献   

20.
纵观当前的语文复习课,不难发现存在着以下弊端:不是将课文内容简单重复讲解,让学生机械识记,就是大搞“题海战术”,打疲劳战。学生对“练什么”“怎么练”毫无主动权,完全听命于教师。有时教师为了解决一些差生的疑难,对重要知识点不厌其烦和再三强调,复习课上成了对差生的“补习课”,使中等生、优生完全处于“陪读”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