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补天”与“挽歌”问题,实质上是曹雪芹的审美人格和美感心态,以往的研究较为表浅或牵强。本文认为,曹雪芹并不屑于补封建社会和贵族阶级之“天”,而痛心于“人性之天”的毁坏。《红楼梦》为人的真情、才华遭受压抑、扭曲和毁灭而长歌当哭。  相似文献   

2.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红楼梦研究是一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学问。关于曹雪芹的生平,《红楼梦》的版本,红楼人物形象塑造,作品的艺术魅力,以及不同观点的论争,成为红楼梦研究永恒的话题。本刊开辟“红楼梦研究”专栏,旨在促进当代红学研究的深入和普及,配合本校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扩大刊物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与其说是一部神奇的书 ,不如说它是一个神奇的世界 ,一个和我们生活的世界一样丰富多彩一样生机勃勃一样魅力无穷的世界。说它是一朵奇葩 ,不如说是滋养它的土壤 ,生生不息 ,永不衰竭。这是一部值得你一辈子用心品读的书。要穷究《红楼梦》的整个世界无疑是徒劳的 ,正如作者所说的“谁解其中味。”然而正如多数人都存在好奇心一样 ,我们还是禁不住它的诱惑和对它的探究。在我看来 ,大观园是曹雪芹“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的伟大艺术创造 ,它寄托了曹雪芹最热切的期望和最深沉的失落 ,是一首最深情的颂歌和最沉痛的挽歌。在《红…  相似文献   

4.
从“童心”和“意淫”两个角度切入,分析了曹雪芹“人学”思想的基本表征及其在《红楼梦》中的体现。认为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倾注了对“人”的关注、爱意与温情,是“爱博而心劳”的人性悲剧。  相似文献   

5.
从“童心”和“意淫”两个角度切入,分析了曹雪芹“人学”思想的基本表征及其在《红楼梦》中的体现。认为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倾注了对“人”的关注、爱意与温情,是“爱博而心劳”的人性悲剧。  相似文献   

6.
<正>曹雪芹是中国十八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我们今天研究他的艺术观,不但可以总结一些可供我们借鉴的艺术经验,而且有助于我们正确地、深入地理解《红楼梦》。由于资料的限制,要探索曹雪芹的艺术观,是有一定困难的。但这困难也不是不可以克服,因为探求的门径还是有的:第一,《红楼梦》有不少地方谈到艺术问题,如“石头”论野史小说,贾宝玉论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一部作品,是曹雪芹留给我们的一宗极其宝贵的思想财富和艺术财富。作为一个卓越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曹雪芹不曾写过什么小说作法或文学概论之类,但他以毕生的心血精力创作的《红楼梦》这部作品本身正是他伟大的艺术实践,其中生动地体现着他的创作思想和文学见解。特别是小说第一回的楔子对于了解曹雪芹的创作思想、探索曹雪芹观察和概括生活的奥秘是很有意义的。作者关于将“真事隐去”而用“假语村言”敷演故事的主张;关于再现生活必需“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的主张;关于打破熟套以求“新奇别致”的主张,都是作者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的重要内容。它贯串在《红楼梦》的整个艺术创造之中,启示我们去正确理解作家创作经验中那些带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刘迎姣 《文教资料》2010,(11):11-12
《红楼梦》回目,作为“介于诗文之间的一种对句形式”.因其音美、形美、意美而极富艺术魅力,成为“叙事基础上”的“精美”艺术品。其形式美主要体现在句式工、结构活、选词巧(“联边”)三个方面。曹雪芹匠心独运,灵活多变,使《红楼梦》回目观来齐整划一,读来不滞不涩.品来精妙不绝。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整个创作过程都是写江宁织造署曹家的本事,因为曹雪芹一生坚持从曹府生活这口创作井中开掘生活材料,进行《红楼梦》创作,而曹府生活是曹雪芹的江宁织造署的童年生活经验.这是曹雪芹产生长久稳定的《红楼梦》艺术需要的原因.这和后天生活经验连续而长久地影响曹雪芹艺术需要.而长久稳定的艺术需要是保证曹雪芹坚持《红楼梦》写江宁织造署曹家本事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0.
书是人写的。作者有“性别”,作品也一定有“性别”。《红楼梦》因为展示了“大观园”的女儿世界,让人怀疑曹雪芹的“男性精神”。我却坚信:《红楼梦》的艺术视角是充分男性化的。石头是人,是心,是性,是折射“男性精神”的艺术隐喻。《红楼梦》留下的,仅仅是没有男性偏见的对女性美的发现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前八十回为何不避曹雪芹家族之讳?乾隆二十二年秋曹雪芹开始著书。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的客观作用--肯定曹雪芹原创了《红楼梦》,否定曹雪芹是《石头记》的作者。脂砚圈子读到的是《石头记》系统的本子,永忠圈子读到的是《红楼梦》系统的本子,“两个圈子”绝缘,这是红学史上令人困惑的不解之谜。应该重新探讨曹雪芹的著作权。曹雪芹仅原创了明义所见的《红楼梦》,脂砚斋组织了《石头记》的创作。  相似文献   

12.
“大旨谈情”是曹雪芹予以《红楼梦》的主旨,但非仅谈“情”而已,“意”在“情”中,“情”中有“意”。作者赋予全书“情”的化身竟然是谜一样的秦可卿,致使“红楼”之情扑朔迷离,尽显人性之复杂,构设红楼“遍披华林”的悲壮基调,也是中国文士永恒的“困惑”与“焦虑”,充满民族文化的历史厚重感。曹雪芹寄予秦可卿的形象特质与价值,就在于其“无可云证”的“一把辛酸泪”悲情推演的点位钩织。以《红楼梦》文本与脂评为依据,论析秦可卿不同的符号性角色,解读“可卿”之情与谜及其与《红楼梦》主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三复情节”是杜贵晨先生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艺术提出的理论概念,“三复情节”在《红楼梦》中有多方面新鲜别致的运用,不仅发展了传统“三复情节”的叙事技巧,更增强了《红楼梦》的艺术魅力。《红楼梦》“三复情节”的研究进一步说明,“三复情节”是以全民族的眼睛去观察”而得出的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当代理论。  相似文献   

14.
鲁迅对中国古典小说进行过深入研究,尤其对曹雪芹的《红楼梦》颇具真知灼见,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定《红楼梦》为“人情小说”。笔者主要从题材取向、命意取向、故事取向、价值取向四个方面论述了《红楼梦》作为人情小说的基本特征,肯定了鲁迅对《红楼梦》研究的独特贡献,指出他是曹雪芹的真正知音。  相似文献   

15.
<正>一、直接导课,预习反馈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师:同学们,通过本单元前三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古典小说的魅力。在中国四大名著当中,《红楼梦》的艺术成就非常高,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金字塔”。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曹雪芹的《红楼梦》,一起来学习第八课《红楼春趣》。2.借助提示,明确任务师:本课选自《红楼梦》第70回。大家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相似文献   

16.
曹雪芹以其神奇的艺术魅力,给我们留下了一部具有深郁民族美学风格的巨著《红楼梦》,本篇论文以美学思想在《红楼梦》诗词曲赋中的体现,通过曹雪芹的诗词曲赋艺术理论的见解,研究曹雪芹的美学思想。中心论点:曹雪芹继承了王夫子的以意为主、情中景,景中情的唯物主义诗歌理论,提出了意趣真的主张,反复说明创作诗歌必须以思想内容为首要因素,立意要意趣真,在形式上要对景遣词,不以辞害意词句要新奇,要有独创性。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说 :“《红楼梦》者 ,悲剧中之悲剧也。其美学价值即存乎此。”《红楼梦》的悲美价值即在于全篇自始至终笼罩一种虚空和宿命的感伤氛围。曹雪芹之所以呕心沥血写这部奇书 ,亦是为了表达“一种无可奈何的人生空门的悲叹 ,一种不可救药的末世衰颓的感伤 ,一种犹如梦幻般缥渺难寻的愁思 ,一种梦醒了无路可走的苦痛 ,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探索”。他笔下的艺术形象都洋溢着人生空幻的感伤情调。林黛玉是曹雪芹用生命塑造出的不朽的艺术典型 ,诗人的气质是她独特个性的一个动人心弦的侧面。甚至可以说 ,在林黛玉孤傲的灵魂里 ,发挥其聪慧…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里收有灯谜二十七则。《红楼梦》借助灯谜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运、增添悲剧气氛。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摈弃了文人对于民间谜语的偏见,创作了有“江湖意”的字谜、物谜,显现出曹雪芹向民间谜语学习的诚挚态度。而《红楼梦》里的“竹夫人”、“风筝”等谜语却在民间流传。《红楼梦》中灯谜的出现既是清朝岁时习俗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同时也与清朝兴盛的谜语研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意境”与“诗味”理论在《红楼梦》中得到集中体现。曹雪芹采用立体的、多方位的艺术创造手法,建构出具有特殊蕴味的文学审美意境,这是它不同于传统旧小说和西方小说的重要艺术特征。《红楼梦》中的意境是系统性的,立体式又浑融一体,在艺术上营造出“丰实空灵”的意境,放射出悲剧性、哲理性、空灵性的艺术光彩。  相似文献   

20.
端木蕻良凭借《曹雪芹》和众多红学随笔,对红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他用自己的跳动不安的心灵去激活红学文献,激活《红楼梦》文本,去追求曹雪芹生活时代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捕捉曹雪芹创造《红楼梦》所代表的先进思想、《红楼梦》文本披露的思维方式、《红楼梦》受道家思想的影响。端木蕻良是研究《红楼梦》意象叙述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