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勰《养气》篇提出“养气”说的思路重在“养”与其在《原道》篇中提出 :“自然之道”是吻合的。“养气”以作者自然逍遥的态度、自然而为的方式而养自然之气。刘勰的“养气”说在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道和魏晋曹丕的“养气”说和“文气”说的基础上确立了“养气”的实质和特征 ,具有重要的创作论、作者论、批评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勰《养气》篇提出“养气”说的思路重在“养”与其在《原道》篇中提出:“自然之道”是吻合的。“养气”以作自然逍遥的态度、自然而为的方式而养自然之气。刘勰的“养气”说在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道和魏晋曹丕的“养气”说和“气”说的基础上确立了“养气”的实质和特征,具有重要的创作论、作论、批评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勰“养气”观念的形成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它既是对前人“养气”说的发展,又受到了魏晋时期养生风尚的影响。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养气”对文学创作的积极作用有二,一是提出了“因性练才一的创作主张:二是针对当时“钻砺过分”的文风,提倡“率志委和”的“养气”说,这与刘勰一贯主张“为情造文”的思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把刘勰的养气说置于他的任自然文学观下加以观照,进一步揭示了养气说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内涵,认为养气能够导致“虚静”、“无意识”和“迷狂”这样三种文学创作思维形式。  相似文献   

5.
陆游养气说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同时,又借鉴了道家养气观念,在承继前人基础上有新的创获,由对道德品行的要求扩展到文学批评尤其是诗学批评领域,由文“以气为主”拓展为诗“以气为主”,由治心养气的诗学主张延伸出“悲健”的美学风格,突破了传统养气论的诗文界限,在中国诗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无为与养气——《文心雕龙》“养气”说与魏晋玄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详细考察《文心雕龙》中的“养气”说与魏晋玄学的关系。本文认为 ,《文心》的“养气”说与由孟子“知言养气”而来的文气说完全不同 ,它不是从精神方面而是从生理方面立论的 ;《养气》篇的基本宗旨是创作过程应该因任自然而不要强作妄为 ;这种以无为论养气的主张 ,显然受到王弼、郭象等玄学家“无为而无不为”观念以及嵇康“养生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试图详细考察《心雕龙》中的“养气”说与魏晋玄学的关系。本认为,《心》的“养气”说与由孟子“知言养气”而来的气说完全不同,它不是从精神方面而是从生理方面立论的;《养气》篇的基本宗旨是创作过程应该因任自然而不要强作妄为;这种以无为论养气的主张,显然受到王弼、郭象等玄学家“无为而无不为”观念以及嵇康“养生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养气》篇是《文心雕龙》中文艺生态思想最集中的文章。刘勰以“养气”为核心,并根据文学创作的规律和特点,论述了作家创作所需要的生理心理条件、创作对作家生命生态的负面影响及“养气”对于创作和作家生命存在的意义等文艺生态学问题,提出了“养气”、“卫气”的具体方法。《养气》篇的文艺生态学思想具有普遍的规律性,因而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实用性和理论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历代文论家对“文”“论”做了论述。孟子“养气说”的“浩然之气”是从伦理、道德等精神方面而言的。曹丕的“文以气为主”说,是把“气”区分为“清”“浊”二体。刘勰从他的《文心雕龙》中的《养气》、《风骨》、《神思》、《体性》、《明诗》、《隐秀》等篇里“气”的基本含义中,引伸出“养气”、“志气”、“齐气”、“逸气”、“异气”、“清气”、“秀气”等词义。苏辙认为文章的气势在于作者后天的修养等等。  相似文献   

10.
修养与纪律     
共产党员讲正气,先需“养气”。共产党员的“养气”功课,就是党性修养,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狠抓主观世界的改造。刘少奇同志说:“我们共产党员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中国社会中产生的。每个党员都是从中国社会中来...  相似文献   

11.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中,各个时代往往都有新的思想来充实文学理论的宝库。明初宋濂在《文原》中提出的“为文必在养气”(四部备要本《宋文宪全集》卷26《文原》。以下凡引《文原》均不再作注。凡引本书,只注卷次、篇名,不再注出书名)说,不仅对历代“养气”说有新的开拓与发展,就是对今天的创作也有参考意义。他的论述,以培  相似文献   

12.
创作主体论是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内容,而古代创作主体论最主要、最有学术和现实价值的内容表现于“养气”说、“发愤”说、“才学与阅世”说和“天才”说等四个方面,文章就此四个方面进行了简略而较系统的梳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3.
宋代士人注重心性修养,提倡养气,要求“气”向“道”“理”反本,向“心”“志”“性”归依。与此相应,在诗学领域进行了改造,提出了一系列基于养气论的诗学命题。将这些诗学命题与汉魏六朝、唐代进行比较,可以寻绎其间的演变轨迹。宋代养气观念直接影响了宋代既要求平易柔和,又要求雄壮充实的人格标举与诗格尊尚的诗学主张。  相似文献   

14.
《孟子》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属人格道德修养论,与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及形成具有修养方面的相似性;曹丕“文气”论研究作家气质及个人修养与作品表现出的风格的相关性;韩愈要求写作要以气为先,此气为文章气势和作者胸中的儒家之气;苏辙的“文气”说包括个人内在修养、个人处境阅历,这是形成作家作品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5.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往今来,没有哪一个谦谦君子、豪豪丈夫不是饱读诗书之人。书可以启智,书可以治愚,书可以给人以灵性,书可以造就伟人。而“读书养气”则是李建永的独特感受。他视通万里,博采中外,议论古今,分别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读书是养气,是输入;写作是释放,是输出”、“写  相似文献   

16.
“文气说”是我国古代写作学中一个重要理论.其精华对当今的教育教学很有借鉴价值。由此我想到了作为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不也应该修养自身的浩然之气来教育学生,吸引学生、指导学生、影响学生来“养气”做人吗?  相似文献   

17.
《吕氏春秋》气学思想包含“精行四时”的“圜道说”,“本生”“适欲”“达郁”的精气涵养理论,以及“与元同气”、执一无为的政治主张三个方面,是对先秦道家气学思想的总结和发展。《吕氏春秋》同时把阴阳家关于四时之气的思想纳入黄老道家的“精气说”范畴,在继承《黄帝四经》《管子》四篇、《鹖冠子》等黄老道家养气以施无为之治思想的基础上,强调保证君主政令畅通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化和批评一贯强调“德”说。刘勰《程器》篇中提倡“德”是其作批评论中的重要构成内容。“德”与其“养气”说,“神思”说、“才、气、学、习”说,构成作创作的综合素质。“德”是作创作素质构成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因素。刘勰的“德”说不仅强调“”与“德”的关系并突出了“德”的作用,而且“德”说弘扬了作批评中的人意识、个性意识和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9.
<正> 王元化先生《文心雕龙创作论》认为《文心雕龙·养气篇》表述的是关于文艺创作的直接性的“行文之乐”,“立论之本”与《抱朴子·至理篇:“身劳则神散,气竭则命终”的义旨无关。这一说法大概本于范文澜《养气篇》注:“彦和论文,以自然为原则,本篇大意,即基于此”的观点。我们认为这种看法又滞于养气理论的表象,没能把握“养气”在文艺创作中,尤其是在艺术思维过程中的地位、意义和作用,不尽合乎《文心雕龙》的原意。 要辨明《文心雕龙》养气理论的本意,  相似文献   

20.
“气”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作为文章之“气”,可析之为三:作者之气、创制之气和文本之气。由此可推演出“文气论”的三个组成部分:着眼于作者的“养气说”、关乎创制的“行气说”和立足文本的“神气说”。因“文气论”在“作者——创制——文本”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故而,它成为中国文章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