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自媒体应运而生,全社会迎来了一个全新的传媒时代——自媒体时代。自媒体的不断发展迫使传播发式发生了重大的改革,给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了解和掌握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做好网络舆情的治理工作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本文立足高职院校,从自媒体角度,分析、研究高职院校网络舆情产生的环境、呈现的特征,提出适合高职院校的网络舆情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新型网络媒体层出不穷,当中发展最快的属自媒体,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对高校网络舆情管控工作的传统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财经类高校因其固有特征,在自媒体时代,其网络舆情管控与引导需要更有针对性的调整策略。本文通过探究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形成规律以及财经类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寻找自媒体应用与财经类高校网络舆情管控与引导的规律和方法,力求在理论建设及实践方法等方面对高校网络舆情管控与引导工作做出探析。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网民规模的扩大以及移动手机媒介的迅猛发展,微博、微信等自媒体逐渐成为公众进行意见表达的公共话语空间以及网络舆情的爆发地,自媒体时代媒介功能的变迁、受众网络舆情的诉求,给地方政府部门带来了压力,也为网络舆情的应对带来了机遇。通过对商丘市政府部门对"治污关店"事件网络舆情的处理措施进行了个案分析,提出了地方政府部门应对网络舆情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大数据、自媒体、社交媒体的深入发展,在新的时期,网络舆情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以2016年上半年发生的"魏则西事件"为案例,解析网络舆情层级演化的过程,并探析其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正>近来有媒体提起一个意味深长的话题"网络舆情并不完全等同现实民意"。这个判断触及了人们常有的一个认知误区,即容易放大网络舆情,把网络舆情当成全部民意,从而对中国社会作出有很大误差的判断。生活在网络世界的人,容易把网络声音当成"多数民意",这是环境所形成的幻觉。人们习惯把自己生活的环境当成整个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20,(6)
<正>"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使信息传播生态发生深刻的变革。自媒体网络舆情汹涌,严重削弱了主流媒体的声音,对社会舆论治理带来了诸多挑战。王光辉博士的《社会舆论传播、演化和引导——网络建模与仿真视角》(科学出版社2018年11月第一版)一书按照"方法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研究思路,对网络舆情的传播、演化规律和引导干预机制进行了研究,旨在对这一现实问题进行回应,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网络舆情的"超网络模型"建构。复杂网络理论是舆论演化机理研究中一个较新的视角。以往的舆论演化机理研究更多的是借助社会网络探讨舆论主体及其交互  相似文献   

7.
现如今,随着现代化水平迅猛提升,电子化产品普及,自媒体平台不断更新涌现,使自媒体对社会具有较大影响力,自媒体已完全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来。它的平民化,公开性使每个人的声音都能呈现到社会公众面前。伴随自媒体的普及化程度日益提高,它所带来的影响力愈来愈广,自媒体所具有的特点给政府治理网络舆情设置了阻碍,政府应该开辟新路径,及时有效地治理网络舆情危机,掌握舆情主动权。本文就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政府治理存在的困境和相应解决措施进行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带来的自媒体时代,使人人成为媒体人,新闻业又重回咖啡馆时代——网络咖啡馆。拥有一个更具参与性和社会性、新闻来源多样化和传播范围广的新闻环境,确实是件好事,但大量没有受过新闻专业培训的人有了麦克风,他们有着非常朴素的传播理念,缺乏负责任的报道精神,这也造成了网络舆情的复杂性远远大于从前。在这个传播环境中,笔者总结了网络自媒体时代舆情产生的几条"定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和互联网2.0时代的到来共同助推了层出不穷的社会群体性事件在网络上的发酵、传播,从而导致群体性事件自媒体网络舆情的产生。在此情况下,高校学生群体也得以机会在自媒体平台上更自由地"发声"。探讨自媒体平台上的群体性事件大学生参与现状、发声现状,试图提出有助于控制网络舆情、引导学生理性参与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微博等自媒体的迅猛发展,网民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信息的发送者和传播者。网络舆情应对的压力和难度越来越大,迫切需要系统分析当前的网络舆情特点,提升电磁环保宣传的舆情监测、分析、预警、应对能力。因此,需要系统化评估网络舆情风险和应对效果,探索"舆情监测——专家咨询——提出预案——效果评估"的全流程突发网络舆情事件应急处理策略,提升电磁环保宣传网络舆情应对效果。  相似文献   

11.
随着web2.0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下国内的媒体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随着以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为代表的微博平台的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与媒体之间的关系,微博平台将每一个个体变成自媒体,个体言论有可能通过转发被无限放大,因此,自媒体的发展造就了丰富的网络舆情和社会媒体。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互联网的高度发展,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自媒体时代,人人随时都可以对社会热门事件各抒己见,发表看法,这就导致了舆论形成和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对舆论走向产生影响。百度、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对于热门事件的舆情发展情况能够起到一定的体现作用,本文对“红眼睛蓝兔子”邮票引发的舆情进行分析,以网络舆论为依据对热点舆情的特点、传播特性等进行分析,探究主流媒体以及新媒体、自媒体是如何在舆论传播的过程中影响舆论发展的,从而摸清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与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翟天临事件为例,分析新传媒格局下网络舆情事件传播模式对舆情治理带来的新挑战。研究发现,新传媒格局下,网络舆情事件传播遵循以下基本模式:议题性质需带有"符号性"或"触发性";社交媒体和自媒体逐渐成为舆情源头,主流媒体成为扩大事件影响的主要推手;议题的发掘和真相追寻是维系舆论热度和恒度的保证;公众通过舆论施压和抗争性行为倒逼涉事方回应民意,舆情由此逐渐消退。本文认为:网络舆情事件治理,应立足于解决社会深层问题,政府或涉事机构应由浅入深地持续发布信息,政府应充分发挥网民智慧,开展合作治理。  相似文献   

14.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主流意识形态聚集地,高校如何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是当下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融媒体是指各种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等方面进行整合,实现共融的新型媒体。为了能够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高校可以结合融媒体时代的特点和需求,对网络舆情引导机制进行健全和完善,以此来提高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本文就融媒体时代下,如何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希望能够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广泛应用,自媒体以其平民化、自主化、便携性以及智能性的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使得网络舆情更加复杂。本文对当前自媒体视域下网络舆情特点进行了概述,认为要准确抓住其发展趋势,对其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以保障正常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6.
孔利君 《青年记者》2022,(6):107-109
本文以马鞍山市网络舆情治理的经验为基础,总结自媒体时代地级市网络舆情应对处置的变化,反思存在的困难与挑战.本文认为,当下地级市从"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思路出击,积极探索了包含网络舆情监测、转办、引导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善治"策略,有效提升了政府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和效果,对于巩固地方政府权威性、提升政民良性互动有着重要...  相似文献   

17.
自媒体时代网络媒体的异军突起,给校园网络的管理和维护校园网络的稳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提升舆论危机公关的应对能力成为一个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提出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应对及处置机制,塑造良好的高校网络舆情氛围。  相似文献   

18.
网络舆情系统是一个自我结构、自我发展、按自己的规律运行的自组织系统,同时网络舆情系统又具备着自组织系统的"耗散结构性"。如何对网络舆情的走向采取科学的控制策略,如何引导网络舆情从无序的混沌状态转变到一种时空或功能上有序的新状态,都面临着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向。"耗散结构理论"作为一种自组织系统学说,为我们就网络舆情系统的合理控制和正确引导提供了一种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19.
徐雷  王珊 《传媒观察》2015,(3):33-35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呈现碎片化、去中心化、泛娱乐化、把关弱化的特点。同时,与以往相比,在舆情主体、舆情客体、参与形式、传播模式等方面也发生了潜在的变化。基于这些特点和变化,提出了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相应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一、自媒体和"罗辑思维" "自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间传播者和受传者的界限,使得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可以是传播者,每个人都能做新闻,"媒介是人的延伸", "人人即媒体".传统媒体对信息所拥有的特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是指一个普通市民或机构组织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访问网络,通过现代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一种途径和即时传播方式.简而言之就是公民可以随时随地发布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媒体形式.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平台有美国的Facebook,Twitter,还有中国人常用的博客、微博、微信、空间等SNS社交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