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语言传播风靡之现象及其哲学救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婷 《东南传播》2010,(9):89-92
网络语言似一阵流行的季风在网络及网络之外风靡。网络语言纷繁的游戏景象,映射了语言背后的"人"的精神生态以及大众传媒为导向的大众文化浅薄、表面、虚无的时代风象。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后现代主义文化及社会"碎片化"的语境角度出发,分析网络语言传播风靡之象,希冀大众传媒积极引导高雅、健康、道德的文化理念,引入自由与责任的哲学精神,以濡养和救赎现代生命价值的复归。  相似文献   

2.
网络语言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语言形式。现有研究过多地关注网络语言的符号意义与社会影响,而忽视了对网络语言在日常生活中流动过程的全面理解。本文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不断流动和变化的文化现象,因此有必要从过程视角对网络语言的生产来源、流变过程和再生产结果进行综合研究。同时将青少年这一促进网络语言产生与发展的重要主体作为研究对象,从而更为客观地解释和探讨网络语言流动与再生产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网络流行体特指在网络交际中出现的,具有特定词汇、句式或韵律特征,并表现出特定风格的网络语言形式。它是近年来网络语言中兴起的新的语言现象。网络流行体作为网民娱乐大众、宣泄情绪、表达意见的一种网络语言形式,势必会折射出这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心理,从而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相契合。本文主要就网络流行体的"调侃"功能进行分析,并进而透视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新闻语言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语境中应运而生的,它出现的过程经历了语法的改造,经过了漫长时间的累积逐渐走向成熟。而网络语言是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在短时间内突然拔地而起。网络语言的出现,不能简单地以好坏来评说,我们应该从它的发展、特征入手,从根源上考察它对新闻语言的影响,进一步规范网络语言。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人类文明发展中不断变化更新的交流表达工具,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中国庞大规模的网友们创造出了自己的网络文化与语言。对于电视媒体将要面向更广泛的观众传播信息,网络语言是用是弃?本文将从网络语言的特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方面展开探讨,总结归纳电视主持人对于网络语言的使用法则。  相似文献   

6.
网络语言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濂 《新闻记者》2004,(10):44-45
语言体现的是一种文化,网络语言是时代发展过程中一种特定的语言现象。在网络时代,巨大的信息量要求网络人际交流迅速快捷,此时,传统语言的表达已不足以将信息转变成最简洁的形式输入输出,于是,有别于中国传统语言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并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普及和在社会中传播。 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传播是一种时尚的大众传播方式,它因前卫和新潮受到  相似文献   

7.
网络语言为传统汉语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对语言规范和社会心理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建立网络语言档案及语料库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它可以为推进汉语言与网络语言的融合发挥积极作用;尤其是可以对网络语言甄别归类,加以扬弃,正本清源,引导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少年自觉使用文明规范用语.  相似文献   

8.
在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新媒体语言随之出现在大众的生活中,与大众文化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新媒体语言能够反映出社会大众的心理观念,与社会文明的变迁、大众文化存在一定的共变关系。本文主要从新媒体语言的传播力量、新媒体语言的大众文化特点角度出发,分析了两者之间存在的共变关系,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刘章蓉 《东南传播》2011,(9):128-130
微博作为新媒体中最具大众化的代表,不断影响着并建构着社会大众文化及其传播模式。本文通过分析微博的语言、传播特点,以及所处的文化环境等内容,从文化建构与整合的角度,探讨了在大众传播领域微博对文化语言、流行文化、媒介文化以及文化价值等方面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网络语言是媒介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媒介与文化研究成为一个热点。本文以网络语言尤其是网络流行语这一微观层面为出发点,从网络语言符号的使用者和受众出发描述了网络语言符号使用的现状,从网络语言符号被创造、使用和传播的视角,分析了其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使用者之间与受众之间的身份认同性建构,阐明了网络语言符号的社会区隔功能。  相似文献   

11.
从社会建构论的角度来看,人的情绪虽然以生物性反应为基础,但主要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文化和语言是建构情绪的重要手段。个体情绪借助语言在社会网络间传播,实质是一场以情绪理解为内核的群体情感互动仪式。互联网群体传播帮助人们通过建立弱关系扩大社会网络,促进个体情绪在传播范围上的量变和情绪性质上的质变,形成社会情绪型舆论。网络语言具有表层和深层双重情绪基因,通过模因复制进行群体传播。在此过程中,网络语言具有三重效应:一是凝合效应,促进深层情绪整合,形成社会舆论;二是转移效应,其表层的娱乐性、游戏性特征能推动情绪转化,疏导社会舆论;三是沉淀效应,累积社会情绪氛围,沉淀社会参与基因,建构网络语言所诞生和维护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2.
网络的迅猛发展是信息社会到来的重要标志,它所拥有的开放、互动、自由等特点为网络语言的产生提供了丰沃的土壤,网络语言便是伴随着网络的兴起和普及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本文对热点新闻事件中产生的网络流行语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语言本身就在经历着一个不断发展变革的过程,网络流行语鼓励创新,可以给语言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让语言文化更加丰富多姿。  相似文献   

13.
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语言方面,网络环境激发了很多网络语言,这些网络语言依托于网络平台和网络空间得以广泛传播,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强烈的网络文化气息,以其独特的语言特色、标新立异的语言风格、喜感诙谐的语言特点赢得了大众的接受和喜爱。本文就从网络语言的定义和特点出发,分析网络语言对我们生活的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曹进  靳琰 《东南传播》2012,(7):65-67
本文主要从网络语言成因的逻辑脉络出发,以社会心理逻辑、存在逻辑、碎片式传播逻辑、语言简化与语言交融的内在逻辑为视角,更加深刻地挖掘了网络语言形成的种种原因。为网络语言的研究提供了又一层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尝试使用网络语言,甚至有泛滥的趋势。这种现象令教师和家长非常担心,他们认为,过多使用网络语言会影响青少年使用语言的准确度,限制其规范语言能力的发展。网络语言是网民在网络上的交际用语,是在社会变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语言变体,实质上,它是一种介于书面语和口语的特殊语言形式,  相似文献   

16.
在大众文化垄断下,中国的大众文化也日益呈现出庸俗化,不敢触碰社会现实的总体特征.从历史来看文化的构建轨迹是: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几千年来的中国历史表明: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独立始终处于艰难与曲折的过程中,今天中国的精英文化在充满变革的中国社会更是陷入根本危机.在纪录片蓬勃发展的新浪潮下,本文的出发点在于探索纪录片对于中国当下的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全媒体时代主持人在节目创作和语言运用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受到网络语言的影响。积极因素是网络语言丰富和生动了主持人的有声表达,迎合了网民的喜好兼具时代感;消极因素则是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规范的冲击和混杂其中的"三俗"内容。因此,本文从网络语言的特点出发,研究全媒体时代网络语言对主持人语言的影响,并对主持人准确把握网络语言的使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网络语言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网络语言的形成 网络语言的定义在语言学界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有的学者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因为它有一个稳定的语言社团;有学者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语标,能够标记的是"网民"这一社会群体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网络语言作为新兴的社会"方言",不可避免地具有明显的两面性。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语言文字表达形式,为网民们带来了一定便利,为社会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但与此同时,怪异化、粗俗化、错讹化的网络语言也造成了语言污染,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危害。本文分析网络语言的两面性及其成因,探讨语言污染的表现及其危害,在此基础上寻求防范和控制网络语言污染的应对措施,提出端正网络语言规范态度、保护有益的语言创新和汉语的纯净性等观点。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20,(3)
<正>网络语言是依靠互联网技术发展出来的一种全新的语言形态,已经被广泛使用并引起了学界重视。学者韩凝撰写的《网络语言传播与社会效应》(吉林文史出版社2019年5月)一书探寻了网络语言研究的全新路径,与过去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网络语言的修辞方式、语用特点、交际场合不同,本书从传播学和教育学等不同角度对网络语言进行分析,打开了对网络语言研究的新的一扇窗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