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1年7月13日军报第三版“战士视点”栏目,发表了我在军报的处女作《班长,请注意批评方式》。这篇近两千字稿件的发表,不仅圆了我的军报见稿梦,而且打破了所谓的“没有关系就别想在军报上稿”的传言。作为一名基层连队的新闻爱好,从没见到过军报记长啥模样的一个普通战士,能在军报发表这么长的稿件,这向战友们证明了一个真理:只要稿子写得好,就一定瞎不了。“多琢磨稿子,少琢磨编辑。”也成了我新闻路上和战友共勉的一句座右铭。  相似文献   

2.
我是作秘书工作的,平常也喜欢向新闻单位投稿。去年以来,被当地报刊、广播电台(站)采用一百多篇稿件。在写稿过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新闻稿一定要强调真实性. 新闻稿要真实,这是最起码、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曾因为没有认真调查,有几篇稿件严重失实,在群众中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从去年十月份,我听到这么一事:有个牧场场长不谋私利,自己造房,不到牧场上买便宜货,受到群众好评.我认为这是一个好题材,只找一个人核实了一下,就写了一篇通讯《秉公办事的好  相似文献   

3.
刚开始尝试着写稿时,因没有投入真情实感,又随随便便地把稿子寄了出去,结果,寄出10多篇稿子竟未实现零的突破。后来,我又写了一篇反映我真实想法和情感的稿件──《列兵之梦》,确实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说了出来,表达了一个列兵的梦想和追求。结果,很快就被《文学艺术报》采用了。而且,编辑老师还给我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鼓励信。这说明,凝聚着我真情实感的稿子,打动了编辑。再以后,每次我写稿时,尽量带着感情去写,结果,又陆续发表了不少作品。由此,我深深地理解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吉言。写稿要凭真情感@余永春!济南  相似文献   

4.
当新兵时,我就喜欢舞文弄墨,不时往报刊投稿。后来,新兵下连时,我从连队34名新兵中捷足先登,当上了一名通信兵。我利用业余时间,找出新闻写作书籍,开始追逐我的新闻梦。在王教导员的推荐下,我走进团新闻骨干训练班。短短一个月时间,我就有3篇稿件在报刊上发表。当我从培训班结业后,便萌发了去报道组锻炼的想法,可又担心自己水平低,干不出成绩。再说,这段时间,我可以提升为副班长。是当骨干?还是自讨苦吃搞报道?经过一阵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我决定毛遂自荐,主动向新闻干事邱邦卿汇报了自己的想法。邱干事对我的想法十分赞…  相似文献   

5.
记得我初学写稿时,看到全国性报刊上登的报道中也有不少平凡的小事,便陆续采写了十几篇投去,可是篇篇石沉大海。为什么自己写的稿件没有见报呢?我把自己写的稿件,与报纸上相似的稿件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报纸上刊登的文章,看似乎常!实际上有较强的指导性,写作手法也比较新。另外,还发现每家报纸都有自己的特点,由于读者对象不同,所报道的内容也不同。于是,我把各家报纸各版所开设的栏目抄下来,记在笔记本上,有针对性地采写了一批稿件,试着给大报寄去。没料到,三个月就在全国性和省级报纸、电台见稿十*篇。一九八四年十二…  相似文献   

6.
编辑,人们常常称之“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人。意味着一生中甘为人梯、默默无闻,做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工作。说句心里话,作为编辑也该忙里偷闲为自己做件“嫁衣”,体验一下是否得体,以利日后做出更适合作者的“嫁衣”来。然而时下也有那么一些编辑,或许是看人家的布料好,或许觉得人家的款式新颖,竟把为他人做好的“嫁衣”穿到了自己的身上。不过,穿得让你说不出口,其方法是: 一日入股分红。作者寄来一篇稿件,编辑一看,确实不错,碰巧还有可能获奖哩,付出了点本应该付出的劳动,就非得再署上自己的大名不  相似文献   

7.
每天,报社编辑部都要收到来自记者和通讯员的大量稿件,稿源充足、从中挑选较好的稿件进行加工、润色,是编辑乐此不疲的高兴事。但是,有一个问题却长期困扰着编辑们,这就是新闻稿件总是写得太长,明明几百字可以写得很好,却要冗长到上千字。一篇人物通讯,偏偏写成这个人物的传记;一篇工作报道,偏偏写成方方面面的工作总结:一篇会议消息,偏偏写成会议材料的全面摘抄,总觉得稿子写短就显不出水平。  相似文献   

8.
记得我刚开始写稿时有个毛病,就是看到啥就急着写,写完后连看也不看就投往报社,总认为修改稿件太耽误时间,只要多写、多投、一定会广种薄收的。结果篇篇稿件寄出去犹如泥牛入海。于是便责怪编辑不识货,心中愤愤不平。去年春天,出差路过某报社,便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拜见了一位编辑,给他送上了一篇写自己业余爱好的稿子。这位编辑看完稿子以后对我说:‘事情本身很有趣,但你写得太粗糙。你不妨把写十篇稿子的精力花在写一篇上,对稿件认真修改。’  相似文献   

9.
一个人的爱好就像是影子,只要他在阳光下露面,影子就会像猴子的尾巴,在身后欢快地摇曳。譬如,一个人,端着记者的饭碗却做着文学的梦,他的新闻作品就会不时地摇曳文学的“尾巴”。有时干脆就是用文学的笔法来处理新闻题材。这时,记者与作家的界限就变得模糊了。我就是这样一个人。记得我写第一篇报告文学,是在1987年。那时候,我刚从一所山区师范学校来到省城,借调在一家杂志社。终于能从事自己最向往的工作,所以干劲就很大;加上刚到一个新单位,又是借调,有危机感,就特别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于是,深秋的一天,我与…  相似文献   

10.
谁也不会想到,一个膀阔腰圆的汉子,一个善长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的军事干部,还是一个“爬格子”的能手。几年来,他以笔为犁在国防的绿土上辛勤地耕耘着,先后在币级以上报刊发表稿件800余篇,其中有30多篇稿件获奖,多次被上级新闻单位评为优秀通讯员。他就是平度市人武部军事科长王琳格。“激情并不是暴雨,它是烈火,是心中燃烧的烈火。”王琳心中就有这么一团烈火,这是做为一个业余报道员必须具备的素质。有了它才能热爱报道工作,才会用真心去写作,会汇歌火热的民兵预备役生活。“在写稿中找问题通过宣传促工作,”这是王琳写稿的…  相似文献   

11.
寒夜,孤灯,独坐窗前,看着流淌的墨水在洁白的纸上欢愉地跳跃着,心中涌起一丝安慰,同时也带着一丝惆怅。我从小就酷爱读书,久而久之,就迸发一些奇思异想:能否把读书的心得体会和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来,发出去?于是,怀着一种美好的憧憬和惴惴不安,踏上了新闻写作之路。转眼一年多了,带着希望“飞”出去的一篇篇稿件,却往往杳无音讯,如石沉大海,即使有拙作见于报角也是偶尔一遇,我失落,彷徨,甚至想退却及至放弃。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军事记者》,里面一篇《昔日红花今扶绿叶》的文章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和入情入理的…  相似文献   

12.
翻开江永华那本厚厚的见报稿件剪贴,624篇见报稿赫然入目,那一行行文字,一个个标点符号里,记录着他百折不挠孜孜以求的奋斗历程。10多年来,他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奠定了自己有价值的人生坐标。1987年底,江永华带着全套的高中课本参军入伍。入伍前他仅差12分未能考入大学。他是来部队实现自己的大学梦的。谁知命运总是跟他开玩笑,在部队参加军队院校考试,他又是以12分之差名落孙山。面对人生的又一次失败,江永华没有心灰意冷,他相信榜上无名,脚下有路的古训,要为自己重新找一条成才之路。在苦苦的探索中,一本《新闻与…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名战士报道员,从事报道工作已3年多,虽然不知道报社门朝哪,却在各类报刊_t发表了200多篇稿件。细细想来,我与编辑一不熟悉,二无关系,能上这么多稿件,我看秘诀就在于:下功夫提高稿件质量。初写报道时,我稿件写了不少,就是屡投不中,因此曾经埋怨过报社没熟人。当我的想法被团政治处主任马运成知道后,他帮我分析稿件见不了报的原因,启发我要在提高稿件质量_b下功夫。听了马主任的话,我再看那些底稿,确实高报上的作品还有段差距。此后,我一边练习写稿一边加强新闻理论学习,每天还专门利用一个小时研究报纸版面,学习别…  相似文献   

14.
正作为一名地市级党报的记者、编辑,长期奔跑在基层一线,也就成了基层通讯员零距离接触的"老师",不仅要能自己写好稿件,又要帮助基层通讯员编好稿件。如何才能帮助通讯员把稿件从内容到形式上达到完美统一,使之引人入胜。这就要求地方党报记者、编辑要对稿件进行认真思考、精心写作、细心修改及润色,提高稿件的宣传效果和质量水平。文章出彩方能夺目一个称职的地市级党报记者、编辑,不仅应该有对自己写的每一篇稿件严格  相似文献   

15.
在编辑部时常见到一种现象:某些记者采写某人、某单位的稿件见了报,或者是受人之托的稿件发表了,他们顿时喜形于色,急匆匆地给对方打电话报告:“看见今天的报没有?稿子见报了,你满意不满意?这可是花了功夫的哟。”言下之意,不说自明。其实,自己写的稿件见了报,或受托的稿件见了报,征求一番对稿件的看法和意见,如“是否有失实之处或提法不妥的地方”之类的话,没什么不对。但如果仅仅是问“满意不满意”,就不怎么好了。某篇稿件见了报,或许被写的人或单位满意了、高兴了,但读者是否满意,却很难说。因为,报纸不单是办给被写…  相似文献   

16.
记者梦     
我的妈妈是一名小学教师,在我刚记事的时候,她常常捧着报纸给我讲一些感人“故事”,并从妈妈那里得知这些“故事”都是记者写出来的。为此,我羡慕得要死,盼望着有一大自己也能成为一名会写故事的记者。这个梦我一直做了十多年。当我从孔孟之乡入伍来到东北的小兴安岭,这个梦仍然时刻萦绕着我。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就自封为“见习记者”,写起稿来。连队、机关、深山哨所,都留下了我心碌的身影。有时为完成一篇稿子,竟忘记了吃饭。于是乎一份份稿件就这样带着我的梦幻,带着遐思飞往报社、电台。一晃几个月过去了,可我采写的稿件如…  相似文献   

17.
刚做新闻干事时,凭借自己有点文学写作功底,我信心百倍地坐在办公室“造”新闻。每逢单位有重大活动或上班时听到某教研室、学员队有什么新举措,我先是想像好框架,然后将电话核实的一些数据填进去,一篇小稿成功了,自己挺得意,寄出去,没被采用,心中颇不自在,觉得编辑们不识货。有这么一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一次我采写院校教改措施的稿件时,为了突出特点,体现对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实绩,我借题发挥,未经严格核实查证,就写进去一个数据:数年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3万余人。稿子发出去,我颇有些得意,这么一篇内容扎实、数据确凿…  相似文献   

18.
由于工作原因,我们搞了一次征集"读书摘记"的活动.哦,真没想到,一则小小的征稿启示,竟引动了这么多的读者.不到一个月,三百多篇稿件便从祖国各地飞来.看来,很难看出青年们最喜欢什么书了,三百人竟开列了二百多部、篇书目,题材之广,重复率之低,无法统计.然而,他们在书中搜寻着什么,却是看得出的.就象百花丛中寻蜜的蜂儿一般,除了四篇景色描写和写作论述外,他们摘选的全是人生的哲理!  相似文献   

19.
去年参加新闻学习班,编辑同志上理论课时有这么一段话:‘一个通讯员首先要学会做人,为人师表。稿件是教育人的,如果你写的一套,做的一套,周围群众对你的稿件就会产生反感。’这段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以往我对报上常发表稿件的通讯员,心里就有一种敬佩的感情。我的稿件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后,也受到了领导和同志的赞扬,深深体会到一个党报通讯员的荣誉  相似文献   

20.
有人把新闻工作的精神和作风,概括为“报道员精神”,即勤学苦练的拼劲,百折不挠的韧劲,勇攀高峰的闯劲。这个“报道员精神”概括得好,值得发扬光大。我认为这个精神能启迪心智,摧人奋进。 1979年,我从湖北老家来到了西北边唾。那时,刚当上新兵的我,常常做着在报上上稿的梦。起初,我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有关新闻写作知识,在床头伏案练笔。每写完一篇稿件,就多一份欣慰与快乐。但因写作基础差,寄出的一篇篇稿件都石沉大海。尽管如此,我凭着一股“拼劲、韧劲和闯劲”仍坚持练笔不辍。 我在每次寄稿回归的路上,精神总是特别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