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意境是以意象的存在为前提,它要求的是主客一体、物我合一的境界,它的基本特征是以有形表现无形,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实境表现虚境,使有形描写和无形描写相结合,使有限的具体形象和想象中无限的丰富形  相似文献   

2.
<正>虚实结合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诗歌理论的虚与实,通常包括四种内涵:一、实指诗人描写刻画的实体形象,虚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二、实指客观有形的物象,虚指主观的无形活动;三、实指具体描绘,虚指抽象的议论;四、实指眼底景象,虚指意中景物。总之,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  相似文献   

3.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自从提出以来备受理论界关注,并给予了各种解读。"情"与"景"的交融即为较有代表性的一种。事实上,"虚"与"实"的创构也是意境艺术构成的重要内容。实境是指生动逼真表现出来的景、形、境,虚境是指由实境引发的想象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形象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的"象外之象",另一方面是伴随着由具象引发的想象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和感悟的"象外之旨",虚中带实,实中带虚,体现的正是意境艺术构成的二元重生。  相似文献   

4.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具体说来: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眼前之景为实,已逝、想象之景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相似文献   

5.
诗歌鉴赏常会用到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那么到底什么是虚实相生呢? 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应注意“虚”“实”的不同内涵和二者的辩证关系,联系具体作品来理解。  相似文献   

6.
诗歌创作成功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但意境的创造尤为重要。意境的创造又有“实境”与“虚境”之分。“实境”为根本 ,“虚境”的创造以“实境”的创造为基础。只有在“实写”的基础上适当地予以“虚写”,方能达到虚实相生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妙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虚实相生是古典诗歌创作追求的审美境界.古典诗歌善于由实入虚以虚显实,化虚为实以实写虚,使虚实互济相辅相成,形成美好的诗歌意境.在虚与实的关系中,古典诗歌看重虚境的作用,主张诗要有象外之象、意外之意,称虚境为"灵境""神境".认为虚境处于灵魂地位,制约着实境的创造运用;主张以虚为本,以实为用.从而形成各种虚拟空灵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作为文学经典的电视剧改编,它所关涉的是不同艺术门类艺术审美的差异。"虚境审美"和"实境审美"作为理解不同艺术的美学方法,对于认识文学经典改编中的得失不无启迪。论文通过1987版和2010版《红楼梦》电视剧改编的虚境审美与实境审美转换、改编中"境"审美的不同层次以及改编中"境"审美的哲学蕴含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意境审美对于电视剧改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意境的现代性研究中衍生出了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如意境的形象性问题,意境与意象的关系,意境的美学性质等等。意境是特种艺术形象,是由语象、意象依某种美学规则建构而成的三维空间形象,是实境和虚境的结合体,并以虚境的存在显示其独特的美学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10.
古诗之美,美在意境。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文章之妙,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意境之美,在于以自身有限的形象,引发欣赏者无限的想象,以文字所描摹的有形形象,引发欣赏者想象中的无形形象,向读者提供想象的广阔空间,充分满足欣赏者艺术再创...  相似文献   

11.
王维的<杂诗>三首,娴熟运用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使诗歌产生很强的艺术张力,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的审美空间.王维诗歌中留白艺术运用的显著特点是:善于将动与静,虚与实结合在一起,重意境的虚实相生,重有形与无形的结合,重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从而构筑虚虚实实的美妙意境.  相似文献   

12.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具体说来: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相似文献   

13.
虚实相生是常见于诗歌、绘画、书法中的创造和开拓意境的艺术手法。所谓“实”即据实描摹,是眼前之景,当下之境;所谓“虚”是指虚拟想象,是想见之景,虚设之境。虚境可以是过去或未来之境,也可以是神幻或梦中之境。虚境和实境既可以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4.
以音乐家气质入诗,是王维山水诗创作的重要特色,他在诗中大量撷取自然音响,并用寓声于境,声色并举等艺术手法进行精妙描写,使诗歌取得了"有声画"的艺术效果,受禅宗影响,他用自然音响组合营造的意境氛围虽然多种多样,但主要的是空灵寂寞.对于自然音响的精妙传达,亦使其诗歌摆脱了实情实境的束缚,具有无限广阔的延伸空间.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过于偏重研讨"讲述"的技巧、方法,追求活跃的课堂氛围,而忽视了矛盾的另一方面--"休止"所形成的虚境的魅力.其实事物都是在对立统一中存在的,老子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老子看来,相对于"有声"和"有形","无声"恰是最完美的声音,"无形"方是最完美的形象.综观各艺术门类,无不是有意或无意地追求这种"以无示有、以虚显实"的"休止"效应为最高意境的.  相似文献   

16.
"虚实相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也是诗歌重要的表现技巧。诗歌中的"虚",指眼前看不见、摸不着而又从字里行间能体味出的虚象、虚物、虚景、虚境;诗歌中的"实",指客观世界中实实在在存在的实象、实物、实景、实境。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的诗词既有实境,也有虚境;既有实在美,又有空灵美,绝大多数则是两者的和谐统一,境界开阔,旨意深远,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开门见山,气势磅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相映,以臻完善;修辞巧妙,浑然天成,则是其内在特点。  相似文献   

18.
教师心中要有“度”,但无需囿于“度”、限于“度”。教学之“度”是一种目标、标准或程度。教学时,我们需要努力将有形和无形、必需和必要、有限和无限、局限和发展的教学之“度”整合起来,使教学活动能够从有限向无限开放,收获课堂教学的最优、最大效益,让学生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布白”,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精心留出“空白”。这种“空白”并非空而无物,而是相对于物象的实所呈现的艺术的虚,它是虚中求实,是虚与实的和谐统一。“空白”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接受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无穷的艺术美感。事物都是于对立统一中存在的。老子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老子看来,相对于“有声”和“有形”,“无声”恰是最完美的声音,“无形”方是最完美的形象。综观各艺  相似文献   

20.
吴春来 《阅读与鉴赏》2006,(11):24-25,13
“虚实相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也是诗歌重要的表现技巧。 诗歌中的“虚”,指眼前看不见、摸不着而又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虚象、虚物、虚景、虚境:诗歌中的“实”,指客观世界中实实在在存在的实象、实物、实景、实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