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金庸小说对围棋文化的呈现从其早期作品开始.一直贯穿到其晚期作品.围棋文化在金庸作品中纵向上有"器"、"弈"、"理"、"文"四种演变形态,横向上围棋文化分别与武学、人物、情节等方面融合.金庸在传统文化元素与武侠小说融合上做了非常成功的尝试,充分实现了文化元素的武侠化,提高了武侠小说的品味,丰富了武侠小说中武学、人物、情节等方面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2.
金庸小说第三版修改已经完成,学者们各有其说.汤哲声认为,金庸小说既然已经定型成为经典,就不应再随意改动.卢敦基认为,金庸修改小说是他个人权利之内的事,再次修改金庸小说,给作品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韩云波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体现了他从"流行经典"走向"历史经典"的努力.马睿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并未对武侠文体做出新贡献,这只是一场通俗文学、大众传媒和世俗化社会的互动.  相似文献   

3.
金庸小说第三版修改已经完成,学者们各有其说.汤哲声认为,金庸小说既然已经定型成为经典,就不应再随意改动.卢敦基认为,金庸修改小说是他个人权利之内的事,再次修改金庸小说,给作品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韩云波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体现了他从"流行经典"走向"历史经典"的努力.马睿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并未对武侠文体做出新贡献,这只是一场通俗文学、大众传媒和世俗化社会的互动.  相似文献   

4.
金庸小说第三版修改已经完成,学者们各有其说.汤哲声认为,金庸小说既然已经定型成为经典,就不应再随意改动.卢敦基认为,金庸修改小说是他个人权利之内的事,再次修改金庸小说,给作品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韩云波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体现了他从"流行经典"走向"历史经典"的努力.马睿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并未对武侠文体做出新贡献,这只是一场通俗文学、大众传媒和世俗化社会的互动.  相似文献   

5.
金庸小说第三版修改已经完成,学者们各有其说.汤哲声认为,金庸小说既然已经定型成为经典,就不应再随意改动.卢敦基认为,金庸修改小说是他个人权利之内的事,再次修改金庸小说,给作品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韩云波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体现了他从"流行经典"走向"历史经典"的努力.马睿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并未对武侠文体做出新贡献,这只是一场通俗文学、大众传媒和世俗化社会的互动.  相似文献   

6.
韦小宝是金庸小说典型人物中的典型,本文试图通过小说所提供的人物、情节等表象,深入解析从主人公韦小宝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归属于历史文化范畴的潜含信息,即韦小宝式的历史文化逻辑,旨在探讨金庸小说人物形象的积极意义,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7.
刀光剑影话金庸--对金庸小说争鸣现象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详尽的资料阐述了金庸小说在中国大陆的传播、"金学"的研究状况,王朔、金庸的正面交锋,争论的焦点及文化内涵、有关的网上大战等问题,对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受人瞩目的争鸣现象之一--金庸小说争鸣现象进行了全方位、全过程的历史考察,提出了发人深省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金庸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儒、道、佛的参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小说蕴藏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儒道佛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体现,它们各自深深地影响着金庸小说,又相互渗透,共同在金庸小说中营构出了一种睿智而和谐的人生.  相似文献   

9.
金庸中庸观     
对于金庸,轻视可以,蔑视则不必.仇视,大概就偏执得近于病态对金庸的过分推崇与贬斥,在我看来,都有表错情、用错力的嫌疑。推崇金庸者,其理由不外是:金庸弘扬了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有助于道德重建和文化复兴;原本低  相似文献   

10.
在金庸研究中,学界侧重于金庸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而轻于对金庸与外国文学及文化的研究。金庸小说既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受到了外来异质文化的影响,其小说在展现出“民族性”的同时又展现出了“世界性”。将发掘其武侠小说的内在魅力与探索其武侠小说的外来影响相结合将有助于“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
李改婷  邱悦  娄博 《学周刊C版》2014,(1):235-235
作为中国独特文化的产物,武侠小说以其独特的人文精神感染着大众。金庸先生作为新武侠小说的代表人物,其文本中也表现出浓郁的文人精神。本文从金庸作品中人性的描写、历史的必然性、民族的超越性三个方面对本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金庸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武侠小说创作大师,他的作品通过各种不同的手法充分展示中国古代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其笔下的英雄人物形象虽然个个特点鲜明,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真正的英雄必须是为国为民的大侠.所以,对金庸先生笔下的英雄形象进行一番系统的梳理和讨论,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全球华人的共同语言",金庸小说一度成为"现象级"的跨文化传播热潮,但相比于东亚、东南亚等"汉语文化圈"的风靡,金庸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仍存在许多问题。通过对比国内外研究成果,可以发现金庸小说所涵涉的身份与文化问题是解读其跨语境传播的关键所在,二者共同构建了金庸小说的内部张力,相反相成地塑造了金庸小说的现代性品格。然而这种现代性往往伴随着中西方在理解中的"历史异代"现象,进而影响到叙事传统的解构与新变,从而造成了英语世界与汉语世界对金庸小说理解的歧异。  相似文献   

14.
王雨 《河南教育》2009,(5):44-45
金庸小说是上世纪70年代末期才进入大陆的,所以大陆的金庸小说研究起步较晚,但大陆研究界的开阔视野和丰富人才资源使其后来者居上,到今天已成为金庸小说研究不可移易的重镇。自1985年张放在《克山师专学报》上发表《金庸武侠小说初探》以来,中国内地的金庸研究已经有24年的历史了。在这24年中,金庸研究不断深入,《通俗文学评论》从1993年第3期开始设立《金学经纬》专栏,  相似文献   

15.
金庸:一个传统文化审美神韵的自觉追求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有着广博传统文化知识修养的传统型的中国知识分子,金庸的审美意识中明显带着以儒家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观照的倾向,这种审美倾向体现在他的武侠小说创作中,不止于表层的古典历史知识的罗列,更体现在他对侠文化的深层的精神层面的拓展中。金庸笔下的郭靖等儒侠形象,无不洋溢着金庸对传统文化审美神韵的自觉追求及其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大众文化时代的来临,金庸"武侠热"现象成为文学界无可回避的一个事实.沟通雅俗的小说品质使金庸在20世纪末期中国文学界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之地,这说明大众文化有其不可忽视的生命力与存在价值,同时也说明当下中国文化多元并存的宽容格局已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7.
金庸小说有着深广博大的文化、历史和哲学内涵,它不同于一般的武侠小说,它表层下的哲学意蕴已跳出了传统的武侠世界,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发人深思。本文拟从武侠故事演绎的人生感受、突破传奇色彩的历史透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等多维视角品味金庸小说雅俗共赏之审美意蕴及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金庸小说第三版修改已经完成,学者们各有其说。汤哲声认为,金庸小说既然已经定型成为经典,就不应再随意改动。卢敦基认为,金庸修改小说是他个人权利之内的事,再次修改金庸小说,给作品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韩云波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体现了他从“流行经典”走向“历史经典”的努力。马睿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并未对武侠文体做出新贡献,这只是一场通俗文学、大众传媒和世俗化社会的互动。  相似文献   

19.
武侠小说是一种模式化的类型文学样式,文学品位本不甚高,金庸先生却在这一领域异军突起,达到了新的文学高度,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研究界对金庸武侠小说创作的评价,至今存在不虞之誉与求全之毁并存的不正常现象,如何全面公正地评价他的作品和文学贡献,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金庸先生不拘泥于传统武侠小说的创作类型,在文类功能、文类历史和文类品位三方面都作出了具有变革意义的道路选择,从而实现了武侠小说主流化的创造性转换,也使其作品成为武侠小说的一座高峰。金庸小说的成功经验为我们研究武侠小说的历史资源提供了指引,也为21世纪大陆新武侠小说创作提供了方法论的借鉴,有利于提高文化自信,指明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20.
大约在上个世纪末起,中国掀起了一波涉及金庸、武侠小说、金庸热及金庸武侠小说等现象的批评热潮,而在相当多的有关金庸武侠小说的批判中却存在着个人情绪化突出,批判的矛头指向偏错等问题.许多知名人士或学者在试图去批判金庸武侠小说时实质上却是在批判武侠小说,批判金庸,批判与金庸武侠小说有关的各种社会现象.他们所要批判的对象与其实际批判的矛头不相对应,似乎是南辕北辙、“声东击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