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即便目前“80后”占据着文坛主流地位,可似乎也不能太“大意”,因为大概从2007年开始,“90后”便登场了,打着“‘90后’将把‘80后’给灭下去”的旗号,来势汹汹。《诗选刊》在2007年“中国诗歌年代大展”中推出6位“90后”诗人专辑,2008年4月又推出17位“90后”诗人作品,  相似文献   

2.
读10月6日《今晚报》的文摘版,有一短文题为《一位作家“贪污”一只桃》.说的是有一位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在自己的文章中把“广为人知”的典故“二桃杀二士”写成“一桃三士”.那位作家说:“中国古代有则成语‘一桃三士’,讲一个桃子不说究竟赐给三个有功的大将中的哪一个.结果他们互不相让,以决斗分雌雄,最后皆死于对方的刀剑之下.”文章批评得很幽默,说:“这位作家不仅‘贪污’了一个桃子,还把三位大将的‘自杀’定为他杀’”.  相似文献   

3.
变译·变异·和而不同--读黄忠廉《变译理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曾出现一个“相对沉寂期”,也曾有学者著文讨论翻译理论研究的前途。当时,我表示了乐观的看法。在《文学翻译学》的“作者自白”里我曾写道:“这是突破前的‘沉寂’。我  相似文献   

4.
张光芒认为,新世纪文学如今正经历着继“文革”结束,90年代初之后的“第三次”转型:“价值取向从受理性压抑时所追求的‘我需’,变成了没有理性约束的‘我要’,即从‘需求’到‘欲望’:网络的普及和传媒的发展使得文学叙事话语从渐变到质变,表现出从‘语言时代’到‘后语言时代’转型的端倪:世纪之交的伦理生活出现了泛审美化倾向,并延伸到文学领域,  相似文献   

5.
辞书忧思录     
1995年7月26日《光明日报》刊载《不敢读“辞书”》一文,这标题就令人吃惊.赶快拜读,一上来就看到:“‘查辞书,千万别用90年代出的……’有搞出版的先生这样劝说.”90年代出的辞书不能用,而且还加上“千万”以示强调.话说得这么重,人们听了不禁愕然.  相似文献   

6.
现在说起“上海市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下称“上海外资委”)——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机构。估计已被人淡忘。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海的外商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外资委,只要一提起,人们总会说:“噢,‘一个图章’机构.在外滩33号,是朱镕基搞的……”  相似文献   

7.
昨夜看电视剧《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苏禄国王病逝,永乐帝派人来宣读吊唁的诏书,其中有感叹词:“於戏”。这本来是我国古代文章中常用的感叹词,其音其义与“呜呼”(或“乌乎”)全同。据颜师古在其《匡谬正信》中考证:“古文《尚书》悉为‘於戏’字,今文《尚书》悉为‘呜呼’字,而《诗》皆云‘於乎’,中古以来文籍皆为‘呜呼’字。“这是“於戏”的来历。其实后世  相似文献   

8.
“‘不能让朋友为难’,是我的经营理念。”——托克塔布拉托夫靠一本书起家的图书公司——“经济学”图书公司是今天哈萨克斯坦最大的一家从事图书销售的企业。上世纪90年代初,前苏联完全崩溃,托克塔布拉托夫兄弟两人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公司。既没有经验,也没有  相似文献   

9.
如果要认识和研究中国现代档案学 ,就不能不注意始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那场关于“档案自然形成规律”的讨论。尽管这场讨论发生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但正是因为这场讨论 ,才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 :“近40年来 ,遵循‘档案自然形成规律’已成为一代又一代档案工作者不变的信条”。因此 ,认识和研究这场讨论 ,及它对中国现代档案学形成的影响 ,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即便目前"80后"占据着文坛主流地位,可似乎也不能太"大意",因为大概从2007年开始,"90后"便登场了,打着"‘90后’将把‘80后’给灭下去"的旗号,来势汹汹.《诗选刊》在2007年"中国诗歌年代大展"中推出6位"90后"诗人专辑,2008年4月又推出17位"90后"诗人作品,2011年第4期整期推出"2011·中国90年代出生的诗人作品专号",2012年第8期整期推出"2012·中国90年代出生的诗人作品专号";《中国校园文学》2010年第1期以"90后作家作品专号"的形式推出了20位"90后"作家的新作;《山东文学》2011年第6期,以"90后写作"为主题,发表了4篇相关评论.  相似文献   

11.
它山路亦难     
接到江苏电视台的一个电话,说:“看了你的《乡间守渡人》,我们想把它拍成电视片,‘大写真’栏目里用,不知你同意否?”我说:“行,你们什么时侯拍,来找我,我带路。”打电话的人,名叫曹云豹。《乡间守渡人》是一篇只有1000多字的人物通讯,  相似文献   

12.
加入WTO后,我国广播电视已经逐步融入国际大传播格局。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是广播电视在对外传播中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期“视听专论”对此进行了专门讨论。《树立“大外宣”观念实施“走出去”工程》一文,从“青岛市广播电视媒体对外宣传工作的现状分析”、“实施广播电视对外宣传‘走出去’工程的对策”、“实施‘走出去’工程的有关建议”等方面阐述了对外宣传的使命和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一、新诗传播的使命担当 进入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新诗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生机盎然的势头受到了阻遏,跌入了低谷.如果说《新青年》时代新诗的阻力来自于旧体诗的拥护者,那么此时新诗的萎靡则缘自双重打击:1925年鲁迅谈及旧文化的卷土重来,“看看报章上的论坛,‘反改革’的空气浓厚透顶了,满车的‘祖传’,‘老例’,‘国粹’等等,都想来堆在道路上,将所有的人家完全活埋下去.”①1927年10月之际,不仅尚在苟延残喘的北洋政府教育部下令国交课本“不准再用白话文体,以昭划一而重国学”,②就连刚取得政权的国民党所统治的南方教育界也忙活着“取缔白话”、“祭孔”诸事项.  相似文献   

14.
“今天,我们请来的嘉宾是大家所熟悉的著名歌星×××。”“没错。”“他曾被授予‘百名中国艺术家’称号。”“没错。”“然后他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受欢迎的歌手’,然后他推出新专辑《珍惜》,然后获得个人‘最佳演唱奖’‘、第五届中国原创歌曲奖’,然后……”“都没错.”……接连几个“没错”“、然后”,播音员、主持人用词如此重复单调,如此枯燥累赘,在某种程度上冲淡和影响了视听效果。“没错”,刚用时新鲜,适当处再用一次也可以,接连用下去就显得词汇贫乏、淡而无味了,甚至给人以厌恶之感。如果改换成“是的”“、对啦”“、真不简单”…  相似文献   

15.
丹·拉瑟:1981年接替超级明星克郎凯特出任哥伦比亚广播公司(GBS)《晚间新闻》节目主持人,是当今美国公认的口才最好、风度最佳的一流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观众从饱经风霜的丹·拉瑟身上看到80年代美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最理想的气质:成熟、权威、魅力。 提到新闻节目主持人,常听到有识之士作如下感慨:“中国的新闻节目主持人中缺少‘克朗凯特’、‘丹·拉瑟’?中国会不会诞生‘丹·拉瑟’?何时出现‘丹·拉瑟’?”闻此言论,令人亦喜亦忧,喜的是: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利于弥补缺陷,促进我国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发…  相似文献   

16.
“文史一家”,这话讲得有道理。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新唐书》说他“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的现实主义大师,恩格斯说“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法国‘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这都说明了“文”等于“史”。而我国古代两部历史名著——《左传》和《史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青铜器修复技术产生的年代,行内人士一般都认为,它产生于春秋时期,理由是在《吕氏春秋·审已篇》及《韩非子·说林下》书中都记载有“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赝往,齐人曰:‘赝也’。鲁人曰:‘真也’。齐曰:‘使乐正子春来,吾将听子’。鲁君请乐正子春,乐正子春曰:‘胡不以其真往也?’君日;‘我爱之’。答日:‘臣亦爱臣之信’。”①的故事,他们认为,这件鲁国君把假的“谗鼎”送给齐国而被齐国人识破的记载,反映出春秋时期已有仿制行为,说明了仿制技术已经产生,青铜器的修复技术与青铜器的复制、仿制\伪造技术是相…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深度报道?《新闻学简明词典》给出了这样的定义:“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势的报道形式.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是新闻五个‘W’和一个‘H’的进一步深入的报道方式.它的主要特点是要在‘Why’和‘How’中进一步深化.要求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  相似文献   

19.
新闻阅评     
《新经济遭遇“春寒”》一文很讲辩证法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版3月19日刊登《新经济遭遇“春寒”》一文说:“过去一周,许多关注‘新经济’的人感受到了丝丝寒意。周一,视为‘新经济’象征的美国纳斯达克指数遭受重创,跌破2000点大关,周五以1890.74点的新低收盘。”“于是,有人以‘新经济’遭遇料峭‘春寒’来形容这一切。其实,这倒未必是件坏事。这至少能使我们一度跟着‘新经济’一起发热的头脑渐渐冷静下来,更科学辩证地看待‘新经济’与‘旧经济’。”“由于国情不同,一些在发达国家被视为‘旧经济’的夕阳产业,在我国恰恰是新兴…  相似文献   

20.
1976-1978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十年动乱结束后,仍然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此时的说法是“以揭批‘四人帮’为纲”)的方针指导下徘徊前进了两年,然而此时的政治方针已完全不适应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要求,政策和实际的偏离导致了一个人心浮动的年代、一个思想转换的年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