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个别劳动的价值效应及其运行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只有从整个社会来看才是正确的,如果从单个商品生产者个别劳动的微观角度来分析,价值量既是劳动量的函数,也是劳动效率和劳动配置的函数,间接地还是生产资料和科学技术的函数。  相似文献   

2.
新的活劳动创造价值假设把直接为劳动力商品的生产和再生产服务的劳动定为创造价值的劳动,是对马克思关于活劳动创造价值假设的继承和发展。一代人的劳动力生产全过程包括成长时期和就业时期。劳动力价值由成长时期消耗的养育费和就业时期需要的生活费构成,通过测算社会平均养老费和社会平均生活费可以计量劳动力价值。当劳动力作为商品被用于生产其他商品时,它的价值会转移给新产品,这实质上就是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劳动时间,转化为生产以它为要素的其他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的组成部分。在劳动力商品化条件下,一般产品价值由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劳动力转移的价值和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构成。劳动力价值还会发生代际转移。  相似文献   

3.
单个商品生产要实现价值产出最大化,面临多种方法可供选择,但任何一种方法的价值效应都是有限的,在单一要素变动的情况下,边际价值成本应当等于边际价值收益,在多种要素同时变动并优化配置的条件下,如果价值收益不变,应采取成本最低的要素组合;如果价值成本不变,则应采取收益最大的要素组合,这一组合实际上就是等价值成本曲线和等价值收益曲线的相切点。  相似文献   

4.
价值·评价·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主客体关系,评价则是主体对价值的认识活动;评价揭示价值,价值决定评价;评价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和认识的关系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评价是一种价值认识,要真正理解价值认识,必须把它放在与事实认识的比较中来研究。价值认识和事实认识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价值认识具有更强的主体性,更大的相对性;事实认识为价值认识提供前提,价值认识制约着事实认识。  相似文献   

5.
知识价值的特点与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产品的知识价值多,生产资料的价值少;知识创新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知识价值量,具有不确定性;文化产品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程度越高,它的社会效益就越大.  相似文献   

6.
论考虑固定资本影响的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价值转形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转形是劳动价值论中的核心问题。从鲍特凯维兹起,几乎所有研究价值转形问题的经济学家,在他们提出的各种价值转形模型中,都没有考虑固定资本和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本文在不考虑资本周转速度影响的条件下,讨论考虑固定资本影响的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价值转形问题,提出一个可以反映固定资本影响的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价值转形模型。证明在考虑固定资本影响的条件下,价值决定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形式与价值形式的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完全相同,在价值转形过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不变。最后通过一个例题说明价值转形。  相似文献   

7.
市场价值的决定取决于使用价值的供给和需求以及价值的供给和需求。需求价值就是社会总劳动中用来购买某一部门的产品必须支付的劳动所代表的价值;供给价值是社会某一部门实际已经消耗的劳动,通过部门内部的数量竞争而形成的统一的社会价值,它直接决定市场价值。  相似文献   

8.
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决定个人消费品在劳动者之间的分配。按劳分配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特有规律,而是各社会形态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共同选择。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必须按价值买卖。无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从总体上都是按劳动力价值买卖,从个体上都是按劳分配。两种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及由此决定的对剩余产品的占有。  相似文献   

9.
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决定个人消费品在劳动者之间的分配。按劳分配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特有规律,而是各形态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推劝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共同选择,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必须按价值买卖。无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总体上都是按动力价值买,从个体上都是按劳分配,两种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及由此决定的对剩余产品的占有。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决定按劳分配的条件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经济规律。它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首先,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按劳分配规律产生的前提。因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就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在社会主义社会,消费品的分配必须符合劳动者的利益,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成为商品、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存在的条件主要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与对生产资料的“一无所有”;今天,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绝大多数劳动者已经有部分生产资料,因此,马克思的理论必须根据新的情况进行发展;但是,马克思提出的基本思路仍然是正确的,劳动力成为商品、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存在的原因仍离不开所有制关系,其主要条件应该是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绝对缺乏与相对缺乏。  相似文献   

12.
价值与价值评价:主客体关系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是属于主客体之间深层关系的范畴,它所揭示的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价值评价是价值主体对客体属性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价值与价值评价,从更深层意义上反映着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也是价值哲学研究的重要基础理论问题。建立科学的价值与价值评价观,是建立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体系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3.
教学:一个可能的价值世界——教育的价值关怀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教育即生活 ,教育应当关怀人的生活及其价值 ,教学则应当体现对可能生活及其价值的关怀。好的教学是生成性、给出性的活动 ,是有价值的教学 ,使人与世界的关系完满、丰富、鲜明 ;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广泛、深入、全面 ;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民主、轻松、和谐  相似文献   

14.
郭金刚 《考试》2010,(7):95-98
1.认为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价值总量一定增加 筒析:要区分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个别劳动生产率、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商品价值总量。社会劳动生产率(某部门、某行业)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小,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  相似文献   

15.
哈特曼基于价值的意志自由何以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哈特曼价值接受理论的根本前提是人先天携带着“模糊的”价值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价值绝对主义与价值相对主义之间的张力,同时显明整个价值柏拉图主义的二难困境。其价值决定与因果决定、目的性关系的结构理论为弥合本体论与价值论、是与应当之间的鸿沟提供了一条深刻而又独具理论魅力的范式。然而,人不能违背因果决定,却能违背价值决定,具有违背价值秩序的自由,无疑又是对其已建立的道德之价值基础的否定,暴露出其价值伦理学的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商品,同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这种二重性,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商品经济中,劳动二重性产生的基础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一矛盾表现为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虽然是为社会的劳动,但是能否实现为社会劳动、得到社会的承认,却不能由商品生产者自己决定,只能由市场来决定。如果商品在市场上能够卖掉,就证明他在生产这种商品时所化费的劳动是社会所需要的劳动;卖不掉,  相似文献   

17.
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一是要深化对价值源泉的认识。这一问题的核心是要从理论上论证人的活劳动是新价值的惟一源泉 ,其他生产要素包括科学技术本身都不创造价值。二是要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向“总体工人”和非物质生产领域拓展。三是要深化对价值分配的认识 ,正确把握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之间的关系 ,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没有内在的联系 ,价值分配方式是由社会基本产权关系决定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市场原则和社会原则是价值分配应该遵循的两大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
艺术商品化是艺术作为生产劳动影响艺术价值的显在表现,而这方面的探讨大多陷于令人眼花缭乱的商品现象之中,誉之毁之,莫衷一是,其症结是理论的薄弱或缺失,因此实践二者关系的理论概括与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在商品中,艺术的本体意义与社会功能不再以单纯的艺术作品或艺术文本存在着,而是以商品的事实存在着。商品既有使用价值又体现为交换价值。两种价值的差异性共在,决定了艺术价值与商品的关系,实质也就是艺术作为商品所包含的价值结构关系,即艺术的“特殊使用价值”与艺术商品的交换价值的二重性关系,并现实化为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价值关系。这种关系的一个方面决定了艺术与商品存在着共在共荣的双赢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决定了艺术与商品之间存在着价值冲突的可然性。  相似文献   

19.
从社会主义价值产生的历史反思的角度,即资本的全球化裂变出社会主义价值与实践,阐述我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反思与调整,分析社会主义价值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复兴前提,即物质条件、价值条件、经验条件、动力条件与力量前提。社会主义价值复兴,这是一个理性的价值,这一信念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即社会主义将是历史自身运动的产的,我们将在新世纪看到超过这一历史阶段的发展前景,即社会主义价值的复兴。  相似文献   

20.
实现流动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关系的有效转移和接续是实现医保制度持续运行以及城市化发展目标的迫切要求,针对这一问题的新办法出台以后,仍存在参保年限不能累计、实际转移办法仅限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异地转移对发达地区造成压力以及利益关系未能理顺等问题,其深层原因在于自求平衡的财政体制、地区发展水平差异、异地就医调节机制的缺失以及现行医疗保险制度本身存在制度缺陷。完善流动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转移接续制度必须做到"管好",即提高统筹层次为管理前提、建立转移接续调剂金、制定有效的待遇衔接办法,满足"方便",即建立全国医保网络系统、整合衔接管理机构、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