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泽环 《文化学刊》2010,(1):146-150
著名启蒙思想家梁启超以其爱国主义和世界主义相结合的道德情操和文化胸怀,基于国情综合"国学"和"西学"精华的知识结构、"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和"采补其所本无新之"的治学思想,不仅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史中"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经验和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的典范,而且也为我们在21世纪进行"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可信”与“可爱”的悖反性命题 ,是纠缠王国维一生的根本问题 ,也引起后来学者对之的无数论证与阐释。本文以王国维前期文本为依据 ,通过对其所推崇的三种思维方式即充足理由原则、直观经验论、思辩原则的递进式考察 ,揭示其以“可信”求“可爱”的内在精神旨向 ,即追求一种“可信”所及的“可爱” ,及将之作为人文学术理想状态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著名思想先驱严复是西学巨擘,其思想与中国传统有十分重要的联系。面对民族危局,严复一面选择性吸收介绍西学,一面对中国传统进行批判、反思,并在中西对比中,开拓了中国传统的现代意义,形成了初步的中国传统观。他对中国传统的认识过程在20世纪的中国思想界具有代表性,对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里,发展、推进中国传统亦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一浮的新儒学思想主要由文化思想和哲学思想构成。在文化方面,提出“六艺论”,认为在所有的学术中,惟有儒学真正圆满地体现和代表了人类学术和文化的根本目的和方向,其他学术不过儒家六艺的流失而已。故此他主张以儒家六艺赅摄一切学术,其中包括西学。在哲学方面,提出“义理名相论”,于本体论主张理气一元,心性一元,于认识论主张知行合一,性修不二。马一浮是民国史上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他一生不图名,不图利,默默无闻地为阐发儒学精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出了毕生精力。其新儒学思想在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略论王国维的文艺思想体系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生活在上个世纪与本世纪之交,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人物。他在辛亥革命后政治上是保守派,可他的文艺思想却属于开放派。他在政治上不跟主流派合作,可在思想上却有许多建树。譬如他在文艺思想上的建树,超过了许多同时代的大学者。我们甚至可以说,在近代史上他是中国的现代的文艺理论的建设的先锋。他的文艺理论不但形成了初步的体系,而且对于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们要建立现代的新形态的文艺理论,总结和吸收王国维文艺理论这份宝贵的遗产是十分必要的。 一、王国维文艺思想的体系 王国维学贯中西,他的古典的根底很深,对于西方的文学、哲学理论也有较充分的了解。他的文艺理论是近代较早的中西交融产物。过去研究王国维的文艺理论只注重他的“意境”说,对他的其他理论较少注意。实际上,他的文艺理论是有体系的。大概说来,他的文艺理论有“独立”说、“慰藉”说、“天才”说、“古雅”说和“意境”说五个要点,这五个要点从不同的侧面切入文学活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既相互区别,又互相联系,因而构成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6.
100年前 ,王国维发表了《红楼梦评论》 ,开启了中国文学批评“用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文本”的现代学术范式。这一学术范式 ,存在着生搬硬套西方理论来不恰当解释中国文本的可能性 ,所以应该用“跨文化阐释”这一模式加以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而这一点也正是《红楼梦评论》带给我们的重大启示。与单向阐发不同 ,《红楼梦评论》的阐释是“跨文化阐释” ,它注重的是中西方平等双向的互文性关系。《红楼梦评论》虽然接受了叔本华哲学的影响 ,却不可以用“影响研究”的模式来解读 ,而只能用跨文化研究的模式来解读。  相似文献   

7.
"生生之谓易"--试论《易传》"天人合一"论生态整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现代西方生态哲学的兴起及其向古老的东方文明寻求支持精神的建构取向,引发了海内外学界重估传统的思潮,传统的“天人合一”由此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杜维明先生曾提到,新儒家学者钱穆、唐君毅、冯友兰都认为“儒家传统为全人类作出的最有意义的贡献是‘天人合一’的观念”,在他看来,这标志着新儒家人文主义的“生态转向”。①蒙培元先生进而指出,“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究天人之际’的问题,而中国哲学的基本理念是‘天人合一论’”。②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哲学是深层生态学”③。这些思考对挖掘中国传统思想的生态哲学资源、发扬其…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的“国学”热中,正确的态度是应当给“国学”一个准确的定位。“国学”既是一个可以成立的独特的学科,也不应使其庸俗化。“国学”的提出,是中国学人在西风东渐的文化背景下现代学科重新划分中的应对智慧和策略的体现,“国学”的内涵,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学科范围内的学术。“国学”应当是一种学术的定位,讨论“国学”的范围,是学术的范围,而不是全社会,因此,对出于商业目的的大众传媒的炒作应当保持警惕。给“国学”一个定位,给传统文化一个“度”,对近二十几年的文化热进行反思,乃至于对今后的文化取向的选择,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罗钢先生关于王国维"意境"理论来源的系列文章是近年学界比较关注,也是寄寓期望很大的一种新的研究成果。但遗憾的是,他在研究方法上不仅没有突破前人,反而更加彰显出这一研究范式的问题,因此其结论自然也就难以经得起推敲。罗钢先生的研究表明,对于王国维"意境"理论来源乃至中国文论现代性的发生问题,目前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存在严重问题,必须予以深刻反思。前辈学者通过佛教中国化的历史,发掘出"格义"这一早期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特殊方式,曾有效地解决了学术史上的一些疑难问题。近代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样,同是一个"格义"的时代,引入这种研究思路与方法不仅可以顺利地解决王国维"意境"理论的来源、"意境"现代意义的生成诸问题,同时对整个中国文论现代性发生问题的研究恐怕也是一种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中国文学理论 ,2 0世纪“经过了六七十年的冷遇后 ,在 80年代改革开放后就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90年代 ,传统文化似乎迎来又一届‘青春’。”① 自 1 996年西安的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研讨会开过之后 ,赞同与反对的声音都出现不少 ,就我耳闻目见所及 ,怀疑或反对的声音里 ,提出不少古代文论向现代转换的难题 ,确是值得深入思考 ;但有一个声音 ,使我很惊讶 :在我看来 ,“现代转换”也好 ,“失语”也好 ,都是一种漠视传统的“无根心态”的表述 ,是一种崇拜西学的“殖民心态”的显露。②若依此反推 ,让“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继续被“冷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