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0 毫秒
1.
吴思佳 《青年记者》2006,(22):27-28
伴随着一些新的报道方式和思潮,如深度报道、新新闻主义的出现,纯客观报道模式受到一定冲击,一些记者开始在报道中有意识地展现自己的创作主体身份,记者的行为和思想直接构成报道内容的一部分。这便是文中所要讨论的报道主体在新闻报道中的“自我呈现”。为了使研究更为全面,这  相似文献   

2.
关于汶川地震的众多报道中普遍出现了新闻"诗化"的现象,本文就此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会议报道是新闻宣传的重要内容。当前,在会议报道中普遍存在着过多、过浅,过板的问题,影响了宣传效果。我们认为,要解决会议报道的诸多问题,就必须对症下药,在求精、求深、求活上狠下一番工夫,让会议报道走进群众心里。  相似文献   

4.
《新闻导刊》2004,(6):57-57
深度报道是一种新闻报道活动,它以深刻和全面为报道理念,运用解释、分析、评论等报道方式来认识、反映新闻事实的潜层信息,灵活运用各种新闻表现方式.来阐明新闻事实因果关系、预测新闻事实发展趋势。深度报道就是在对新闻报道理念、方式和体裁的合理要素进行整合中形成、发展的。  相似文献   

5.
6月12日,在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举 行的“改进突发事件报道研讨会”上,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仲伟充分肯定了本市新闻工作者在前阶段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表现,对媒体领导、一线编辑记者的积极努力和探索表示感谢。他指出,今年以来,按照中央和市委的要求,改进新闻报道是我们上下一致的要求,而突发事件报道的改进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6.
"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的概念来自西方新闻理论,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概念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主观的。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新闻事件是"新近发生的  相似文献   

7.
杨勇 《当代传播》2003,(4):11-12
前不久,中央要求新闻媒体减少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把更多的版面留给基层和群众。这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无疑是改进政务报道、提高新闻质量、拓展新闻广度与深度的难得机遇。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改进政务报道和提高新闻质量?如何从众多政务活动中挖掘出老百姓更关注、更有价值的新闻?笔者结合多年的新闻采编实践,觉得有必要认真审视进一步改善政务报道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吴静 《新闻与写作》2005,(10):18-18
平民化的人物报道是把焦点指向老百姓.立足平民、报道平民、服务平民的人物新闻.这种报道方式凭着丰满的人物形象和真实生动的新闻故事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它是对传统报道方式的探索和发展.对报道领域与题材的开拓.由此也引发了许多新观念和新技巧。  相似文献   

9.
《新闻导刊》2005,(5):33-33
平民化的人物报道是把焦点指向老百姓,立足平民,报道平民,服务平民的人物新闻,这种报道方式凭着丰满的人物形象和真实生动的新闻故事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它是对传统报道方式的探索和发展,对报道领域与题材的开拓,由此也引发了许多新观念和新技巧。  相似文献   

10.
今年“两会”期间,名演员、全国人大代表赵本山的“限制娱乐新闻恶意炒作”的提案颇受瞩目,一度成为热门的娱乐话题之一。净化化娱乐报道,提升报道品位,还广大受众一片新闻净土,无疑是当前亟待正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深度报道又称之为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或分析性报道等,和一般新闻报道相比,它是一种更为全面的,深入的报道方式。它不仅向受众交待所发生的新闻事实,更侧重于揭示、说明新闻事实所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新闻事实背后的新闻以及最后的结果,从而给人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李茜 《新闻窗》2005,(5):47-47
关于深度报道,一般认为它不是一种独立的体裁,而只是一种报道方式,它是指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追踪其来龙去咏,揭示其实喷意义的一种高层次的报道方式。各种新闻体裁都可作深度报道,几种体裁的融合往往更适合于作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3.
体验式报道是近年来颇为流行的一种报道形式。和其他的报道方式不同的是,在体验式报道的采访过程中,记不但是新闻信息的传递,而且还是新闻事件的亲历和参与,承担着记和新闻当事人的双重角色。因此,要求记在正确认识体验式报道的基础上,具备良好的角色意识,包括角色期望、角色转换以及避免角色错位三个方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张辉 《视听纵横》2005,(4):95-96
深度报道一度是报纸的优势,是报纸与广播、电视新闻竞争的重要手段。然而短短几年中,电视借鉴报纸这一报道方式,结合自身特点,形成了深具电视特色的深度报道.弥补了以前只报道无深度的缺陷。  相似文献   

15.
于雪 《新闻知识》2004,(8):17-19
当前的新闻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纷纷打出“眼球经济”这张牌。为了紧紧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新闻媒体不仅在标题和内容上大做文章,尤其是在文化娱乐新闻的报道上,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势头。如今文化生活已经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部分,文化娱乐报道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情  相似文献   

16.
对新闻媒体来讲,“两会报道”是一场新闻大战,也是各媒体一显身手的时候。现在,笔者对《中国青年报》和《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的“两会报道”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介入式报道介入式报道作为一种报道方式,近年来为媒体所广泛采用。介入式报道与常规性报道的最大区别,在于对所报道的新闻事实采取不同态度和处置方法。常规性报道的报道者通常作为"旁观者",以消息、通讯、图片等新闻样式为受众陈述新闻事实,或以评论、编者按等形式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18.
一、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方式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经过新闻工作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和宣传实践,基本摸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深度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19.
张宗鹭 《青年记者》2007,(16):65-66
在我国,公共危机事件的报道尚不十分成熟,这与新闻从业者没有深入分析受众心理,以及固守传统报道"报喜不报忧"的报道方式有关。这就造  相似文献   

20.
“电视经济报道”,是指电视媒体把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的重要信息提供给观众的新闻采编和新闻传播过程; “新闻故事情节”,是指运用文学艺术手段,赋予新闻报道以一定美感效应的新闻表现形式。把两者有机整合起来,其目的是扩展文学视角,凸显电视特点,贴近社会生活,增强传播效果。要增强电视经济报道的引导力,关键是要实施新闻表现形式的“结构调整”战略。所谓“结构调整”,就是要剥离出表现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