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湖北档案》2005,(11):F0002-F0002
该文献形成于1667年(清康熙六年)——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约200件,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金榜是中国古代封建科举制度标志性的档案文献。是清代科举考试最高级——殿试的成绩榜,也是封建统治者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该文献原存清朝内阁,世间独此一份。大、小金榜成套,大金榜用于张挂,小金榜用于呈帝御览。全部为黄纸墨书,满、汉文合壁,押皇帝之宝。大金榜最长者近二十米。该文献于研究中国封建科举制度及中国古代文书制度具有珍贵价值。  相似文献   

2.
清制,殿试有大金榜、小金榜之制.金榜,即"殿试揭晓的榜式"[1].乾隆<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二<内阁>云:"殿试天下贡士……中书书大小金榜及三传折.  相似文献   

3.
清代金榜是保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重要珍贵档案之一,“是我国古代封建科举制度标志性的档案文献”。由于其全部由墨笔书写于黄色手工纸上,故称“金榜”亦称“黄榜”,同时由于该榜是以皇帝名义所发,又称“皇榜”。金榜分大金榜和小金榜;又分有文科大小金榜和武科大小金榜。每届每一种只做一份,金榜上前十名名次是皇帝钦定的,又是以皇帝的令形式下达的,这使得清代金榜更加弥足珍贵。清代金榜虽然没有豪华的外边装潢,但大金榜宽长的幅面和小金榜精致折件在展开后,展现出明黄色的载体,加之永不褪色的满汉两种文字墨迹,以及朱红色的“皇帝之宝”大印,足以显示出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作为我国现存最大的诏令文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人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这使得对清代金榜的保护工作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清代金榜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一直是民间百姓津津乐道的人生两大喜事。所谓“金榜”,即明清两代皇家张榜公布科举进士名单的布告。说是“金”榜,其实也还是纸做的,不过重重地染成了金黄色,宣示着朝廷对开科取士网罗人才的重视及彰显着有幸中榜的进士们身份的高贵。金榜有大小之分,大金榜是公开张挂,给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和老百姓们看的,文进士的文榜悬于天安门外长安横街的长安左门(即东门)之外,武进士的武榜则放在长安右门(即西门)之外。小金榜与大金榜内容完全一样,只是尺寸要小得多,是由宫里的奏事处专门呈送给皇帝看的。明清两朝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5.
2005年6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清朝科考金榜被正式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此次通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七次会议评审的是公元1894年(光绪20年1公示于长安街的大金榜,长19米,高0.89米.该金榜为黄纸、墨书,钤盖"皇帝之宝"的朱印,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满文从左向右,汉文从右向左,两种文字的年月日落款相汇于榜中之处,中间则是用满、汉文书写的巨大的"榜"字.  相似文献   

6.
殿试卷     
王澈  霍华 《历史档案》2004,(4):F002-F002
殿试是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高一级考试。始于唐代武则天载初元年(公元689年),北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成为定制。清代自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起,殿试每三年一次,但具体时间、地点屡有改易。乾隆年间规定,大比之年三月会试,四月二十一日殿试,二十五日传胪,殿试地点也确定在保和殿内。清代科举考试分为文科、武科,  相似文献   

7.
微关注     
《上海档案工作》2014,(4):16-16
<正>@聆听着心动a:【全国唯一保存皇榜将亮相福州】记者在福建省档案馆看到了被称为"皇榜"的大金榜,也就是古时读书人梦寐以求金榜题名的金榜,长近20米。这是全国唯一保存的皇榜,将作为即将开展的《中国档案珍品展》中最大型的展品亮相福州。特别让人惊喜的是,上面有16位金榜题名的进士,其中10位来自福州。  相似文献   

8.
正清廷常用的"皇帝之宝"打开《清宫扬州御档选编》,在清代各朝御档之首,都有一方9厘米见方的"皇帝之宝"印章。据中国一史馆清史专家介绍:在紫禁城收藏的众多宝物中,明清帝后宝玺近五千件,而最能代表皇帝无上权威和地位的宝物,非此宝玺莫属。乾隆帝是清朝入关以后的第四代皇帝。乾隆以前,清代皇帝宝玺一般没有规定确切的数目。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乾隆帝钦定御宝为25方,后人称这25方印章为"二十五宝"。这25方宝玺也  相似文献   

9.
殿试是清代科举体系内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结束后,读卷官将开展阅卷工作,并将其中优秀的10份试卷列入荐卷内,其名次等待皇帝的最终裁决。在这些殿试试卷判定过程中,读卷官会以圈、尖、点、直、叉等标识符号在试卷上标注以别优劣,并在"弥封官关防印"边上写下他们拟定的名次。由此可见,清代殿试阅卷的标识符号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也是清代科举阅卷制度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0.
殿试是清代科举体系内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结束后,读卷官将开展阅卷工作,并将其中优秀的10份试卷列入荐卷内,其名次等待皇帝的最终裁决。在这些殿试试卷判定过程中,读卷官会以圈、尖、点、直、叉等标识符号在试卷上标注以别优劣,并在"弥封官关防印"边上写下他们拟定的名次。由此可见,清代殿试阅卷的标识符号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也是清代科举阅卷制度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1.
科举考试是隋唐以来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补充官员队伍的重大举措,历来被视为“抡才大典”,皇帝甚至亲自主持殿试。科举对封建国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在清代雍正四年(1726年),却禁止浙江一省的士子参加当年的乡试和次年会试。这种停止一省士子参试的做法,几乎是自科举制度实行以来绝无仅有的事情。关于这一事件的起因,历来史家观点都  相似文献   

12.
八千麻袋"大内档案"流失记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险遭销毁 所谓大内,指的是皇帝宫殿或宫内库房;"大内档案"便是指清政府于康熙九年(1670年)起开始存放于紫禁城里内阁大库内的档案,所以也称为"内阁档案".这些档案包括皇帝诏令、臣僚进呈并经皇帝批阅过的奏章、朱谕;皇帝起居注、官修实录、圣训、会典、历科殿试的卷子等等.  相似文献   

13.
敕 文书名称。始用于汉代,南北朝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命令文书之一。唐宋之时,君主指示及诫励臣工或晓谕军民时,有敕旨、敕榜之类。明代皇帝对巨工有所训示时,则用敕谕,封赠中下级官员时,则用敕命等。清沿古制,对于敕之  相似文献   

14.
皇帝的印章称“玺宝”。皇帝的印章有公章私章之分,玺宝属于公章。凡是皇帝代表国家发布诏书或其它文告时,所用的就是玺宝。它是皇权的象征,古人称之为“宝玺”、“御玺”、“御宝”或“国宝”。明清的御宝均根据不同需要而钤用,平时贮藏  相似文献   

15.
八面来风     
《档案天地》2012,(1):63
光绪帝"生平档案"成藏家镇宅之宝古籍《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相当于清朝光绪皇帝的生平档案,记录了其在位期间政治、经济、军事等重要史实。哈尔滨市一位古籍爱好者有幸在一次拍卖中得到了这套古籍中的一册,这本"皇家档案"也成了这位藏家的镇宅之宝。  相似文献   

16.
清光绪三十年甲辰,公历1904年,中国举行最后一次会试、殿试,是科举制度的末班车。因为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的破坏,加上几年前公车上书的影响,这次会试与上一科(1903年癸卯恩科)同样,移至河南开封举行,殿试才回到北京。末班车主考(总裁)四人:大学士  相似文献   

17.
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物,科举起始于隋朝。状元又称状头,是数以万计举子的代表。唐载初元年(公元689年)首创殿试,把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以后逐渐得以习用。中国科举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的刘春霖。前后  相似文献   

18.
我国科举制度自隋朝中期创立到清朝末年废除,历经1300余年的历史,是历代封建王朝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主要途径.状元是中国科举宝塔的顶尖人物,是通过殿试取得的进士科的第一名.我国历史上有姓名可考的文状元有606人,但这些状元的殿试卷却由于朝代更迭、战火连绵、自然灾害等原因,均已佚失.现存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明万历状元赵秉忠殿试卷是留存下来的唯一的一张状元卷.故宫博物院专家鉴定后认为,赵秉忠殿试卷填补了我国故宫宫廷档案的空白,是目前我们国家发现的仅有的一份殿试卷真迹.  相似文献   

19.
李凤勇 《兰台世界》2007,(1S):66-66
我国科举制度自隋朝中期创立到清朝末年废除,历经1300余年的历史,是历代封建王朝选拔人才,任用官史的主要途径。状元是中国科学宝塔的顶尖人物,是通过殿试取得的埋科的第一名。[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告殿"是指某科个别会试中式者因故告请不参加当年殿试,以待来科补试.会试中式者多因疾病、丁忧、时局动荡等原因而"告殿".通常"告殿"者会在下一科、两科或三科补行殿试,还有个别"告殿"者,未及"补殿"而亡.每科"告殿"人数相对于全体会试中式人员来说还是少数,通常为几人或十几人,个别科则多达二三十人.由于"告殿"制度的存在,致使明代每科会试中式人数与进士人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一致的.即便二者数目恰好相同,也多出于巧合,并非表明该科会试中式者与进士在名籍上的完全一致.作为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一直存在并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