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大学体育社团发展困扰及评价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大学体育社团发展困扰现状,建构社团评价要素,并就不同性别、入团时间等因素进行了比较,通过较为系统的研究,以期能够为大学体育社团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发挥大学体育社团优势,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社团主体资格、社团的民事法律地位、政府和社团的关系、社团终止等角度比较中、俄、德和法等国社团法.其对我国体育社团立法的启示是对体育社团准入限制的放宽、明确体育社团的民事法律地位、明确政府对体育社团责任等.  相似文献   

3.
上海松江大学城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上海松江大学城学生体育社团的类型、项目及数量,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体育社团的活动形式,体育社团的管理方式,体育社团的制约因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大学城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高校体育社团现状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电话访问法、文献资料法对湖南部分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高校体育社团存在社团成员比例失调、经费来源单一、社团经费缺乏、活动内容较为单调、大学生社团意识还很薄弱等现象。根据新时期高校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社团组织自身的发展规律及高校体育活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个人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社团与大学生体育行为显著相关:参与体育社团组的大学生每周锻炼次数、每次锻炼时间都要多于非参与体育社团组的大学生;在体育参与强度上,参与体育社团组的大学生进行的多是微微出汗和中等出汗的中等强度体育锻炼,非参与社团组的大学生在锻炼强度上比较平均,没有感觉与大汗淋漓的人数比参与社团组的大学生要多;在体育参与方式上,参与体育社团组的大学生在和同学、朋友一起进行体育锻炼得人数上比非参与体育社团组的大学生多。  相似文献   

6.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体育社团对大学生睡眠方式的影响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社团与大学生睡眠方式相关性如下:(1)在每天睡眠时间的比较上,参与体育社团组与非参与体育社团组没有显著性差异。(2)参与体育社团有利于减轻大学生的压力、克服内向的人格特征;可以较好减低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获得的社会支持多于非参与体育社团组大学生;在遇到压力时,会采取主动的应对方式;锻炼方式提升睡眠质量。因此参与体育社团组的大学生睡眠质量要好于非参与体育社团组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7.
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调查法、座谈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探讨了江苏省部分高校体育社团的现状、组织与运行等方面问题,分析了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加强管理、完善措施、增加投入、与社会接轨等建议,以期提高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水平,促进高校体育社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社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已呈多样化发展的阶段,大学生体育社团在开展高校体育活动中的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通过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走访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推理法,对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特点和功能进行阐述,旨在为高校正确认识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发挥大学生体育社团的主体功能,为高校体育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9.
摘要:随着我国体育社团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运用社会资本的能力对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的直辖市,其体育社团在社会资本利用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这对于全国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培育和利用具有典型的前瞻性意义。基于此,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从结构型社会资本、关系型社会资本与认知型社会资本3个维度对我国4个直辖市体育社团社会资本进行了现状分析。研究认为:在良好的国家社团政策环境下,直辖市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培育和利用呈现良好态势,但也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结构有待优化、质量有待提高、运作有待加强等方面。在此基础上,从体育社团的自我发展驱动、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特色培育、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有效运作等3个方面提出了不断完善我国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路径。为新形势下我国体育社团合理运用社会资本,增强自身造血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及数理统计法,对江苏省高校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模式、类型、规模、活动形式等现状进行分析。结果为:江苏省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体育社团的人数规模以中、小型社团为主,社团定期活动开展比较稳定;目前影响江苏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活动经费不足、缺乏对社团和活动进行宣传、活动场地与器材不能有效保障等。提出拓宽目前高校课外体育组织形式,加强对高校体育社团活动所需要的物质保障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从终身体育看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通过对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功能、目的和任务进行分析.阐明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是推动终身体育目标的必然要求.认为:1)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与终身体育的目标整合;2)改革学校体育教学,推动体育社会化进程;3)发展社区体育,促进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大学生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国"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运用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揭示体育自主学习影响学习不同项群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规律,实验结果表明:1)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体育自主学习方式比传统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好,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们的创新能力;2)学习方式与项群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传统学习方式影响学习不同项群的大学生创新能力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自主学习方式影响学习不同项群的大学生创新能力效果不一样,不同项群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技能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要优于隔网对抗性项群和同场对抗性项群。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的基础上,从学校体育的角度,提出有效培养我国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试论社会体育经营管理中的若干支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社会体育经营规模、权责利、经济杠杆为支点,阐述并力图优化社会体育经营管理活动的状况.结果表明社会体育经营管理的策略,其基点应放在分散人群,形成多个"内聚化"活力较强的小群体;各级体育局在经营管理职能转变中,指导社会体育组织在办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有效的、与时俱进的经济收入与投资,则是要作的一项关键工作,否则,任何表面意义上的经济活动都是不能真正造福于社会体育的.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剖析中国成为体育强国的理想与现实,总结和分析中国体育目前已经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差距。并从明确目标定位,关注青少年、弱势群体的体育运动和体质健康,加强运动员人力资源管理,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以及提升我国体育软实力等方面,提出中国向体育强国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校培养初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不容乐观,高校作为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地方,要充分发挥高校人、财、物的优势,通过加强宣传和体育教学的改革,借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行,把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引进高校,尽快培养出合格的初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同时为大学生提供一条新的就业途径。  相似文献   

16.
阐述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推动群众体育工作开展,落实全民健身工程方面的重要性,在界定人才及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力资源特征作了相关分析,揭示了我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群体在总量保有,能级分布以及年龄结构上的特征。指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兼职问题、待遇问题、分布问题以及工作效能问题是制约其资源效益发挥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7.
从当前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现状分析入手,审视群众体育社会效益缺失的现实表征,并以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对如何扶植群众体育的发展进行思考和探索,以期为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休闲体育和民间体育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民间休闲体育的概念,并重点对其在当今我国社会中的功能进行了论述,以期为休闲体育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和全民健身运动的不断深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从休闲理论的视角,采用历史学、逻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休闲体育和群众体育、大众体育、社会体育的对比分析,阐述了休闲体育作为一种新的体育观念,与群众体育、大众体育、社会体育之间存在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专家咨询法对新时期体育观的转变进行深入的剖析,指明了新时期我国体育学科的发展方向;重点分析了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和体育产业等学科领域存在的问题,以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按照从结构到功能的研究思路,对新时期我国体育学科结构优化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为我国体育学科的良好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