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陕西省高校科研经历调查数据,借助因子分析与多层模型分析方法,分析了所开发的研究生科研经历调查工具在学生个体层次上和学校层次上的工具性能。分析结果显示,学生个体层次上,研究生科研经历调查工具的因子结构稳定,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是学生个体层次上的有效测量工具;学校层次水平上,研究生科研经历调查工具的信度不足;研究生个体对科研经历的感知评价存在较大差异。研究结果揭示了基于科研经历评估教育质量所面临的一些问题,研究生视角的科研经历调查结果可用于学生个体层次水平上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分析,但不支持学校层次上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校际比较,科研经历存在一定程度个体差异。因此,在基于研究生调查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应注意分析单元问题、外推分析结果的合理性、开发适合校际比较的学生调查工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研究生培养过程同质化问题等。  相似文献   

2.
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SCL-90量表对浙江某高校1 192名研究生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是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除躯体化和人际敏感两项外,其它各因子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全国常模;二是不同群体的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有显著差异.性别、年级、学科和有无工作经历都是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据此,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必须引起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其中,男研究生、高年级的研究生、人文学科的研究生和入学前有工作经历的研究生是加以关注和干预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在研究生招生规模越来越大的今天,研究生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研究生的经历、知识和能力结构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研究生导师要认识到学生的这些差异并设计适合于他们的发展模式,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生。  相似文献   

4.
心理危机日益成为研究生群体的重要问题,但其内部特征和规律仍是“黑箱”。本研究基于12个有心理危机经历研究生的深度访谈,探究了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心理危机的过程。研究发现,引发心理危机的表层源头集中在人际、学业、环境和身心四个方面,而深层原因在于研究生在客观环境与个人性格、本身状况和期望发生冲突时无法快速调节矛盾。从产生到走出心理危机,研究生可能经历不同状态和阶段,应对心理危机的状态具体有被迫沦陷、自我沦陷、萌生意愿、外赋支持和自主治愈;而经历心理危机的阶段大致包括被压迫期、自由迷茫期、悬浮期、温室期和新生期,通过分析应对心理危机的经验,研究总结出研究生在不同阶段走出危机的可行性办法。  相似文献   

5.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高综合素质研究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结合自身学习经历和研究生培养经历,深入分析了培养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理工科研究生的思路举措,包括加强研究生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研究生身心素质、提升研究生人文素养等,为理工科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采用修编的职业成熟度量表,以广东高校应届研究生为对象进行了抽样调研,调查、分析研究生的职业成熟度水平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研究生职业成熟度处于基本成熟水平,但各维度发展不均衡;不同学生个体、不同院校学生职业成熟度水平差异显著;专业满意度、学习成绩、双亲文化程度与职业、学生干部经历、社团活动经历、兼职实习对研究生职业成熟度水平有显著影响,并在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国家公派研究生是研究生中的优秀群体,他们在出国前后的思想变动情况以及成长成才中的具体需求,对研究和改进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对大连理工大学归国的国家公派研究生思想动态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该群体爱国且整体思想状况较好,国外经历对该群体的思想意识有一定的影响,学校应加强对研究生群体在道德和学术上的双向培养力度,重视该群体的自我教育管理。  相似文献   

8.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是以实践能力为导向。就教育硕士而言,其实践能力结构包括教学能力、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五个方面。从"是否有学校教学工作经历"和"是否师范专业本科毕业"两个维度,可以将教育硕士研究生分为"有经历师范生""无经历师范生""有经历非师范"和"无经历非师范"四类,他们对硕士阶段的理论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皆表现出不同的反馈与诉求,需要从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的设计上做出区分以进行分类培养。  相似文献   

9.
浅析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所高校学术研究水平的综合体现,是国之大本。结合自身出国联合培养经历,提出了对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研究生创新研究能力的几种措施。  相似文献   

10.
由于研究生的类型和生源不同,其年龄、社会经历、思维方法、兴趣爱好、思想状况等也有明显的差异。掌握研究生的思想脉搏,针对研究生的思想特点,才能有效地开展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一、不同类型研究生的思想特点1.推荐免试应届生。他们一直受到学校良好的教育,是...  相似文献   

11.
回顾了作者在暨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及博士学位的经历,介绍了自己的导师培养研究生的方法,赞扬了导师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取得的学术成果:还叙述了自己作为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经历.  相似文献   

12.
研究生教育工作应坚持创新求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回顾了自己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研究生的经历,谈了自己作为研究生导师执教于中国科大的感受;对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出了看法,同时对研究生院的职能转变发表了见解.  相似文献   

13.
研究生管理工作是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研究生和普通本科学生在学历、经历及为人处世方面相对比较成熟,所以研究生管理工作和本科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笔者就高校体育专业研究生的管理工作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MPA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发现,虽然MPA学位论文质量总体状况较好,但是不同个体特征、院校特征、学习科研经历、论文选题来源和导师指导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从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来看,在导师指导方面,学术导师和实践导师的指导作用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具有显著性的正向影响;在学习和科研经历方面,与其他群体相比,入学前具有科研经历、读研期间参与过导师课题、论文选题来自读研期间所参与研究课题、班级同学学习积极性越高的研究生,其学位论文获得优秀评价的概率更大;在个体特征方面,就读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研究生、男性研究生、来自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研究生,其学位论文获得优秀评价的概率更大。  相似文献   

15.
为考察专业认同在导师排斥感知与研究生科研倦怠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学习经历的调节作用,采用导师排斥感知问卷、专业认同量表、科研倦怠量表对473名在校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一是导师排斥感知正向预测研究生科研倦怠;二是专业认同在导师排斥感知与研究生科研倦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三是学习经历在导师排斥感知与专业认同之间起调节作用,对跨学科研究生而言,导师排斥感知对专业认同的消极影响更大。研究结果揭示了研究生科研倦怠形成的机制,可为研究生尤其是跨学科研究生科研倦怠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笔者在欧洲的访学经历和调研,对欧洲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简要介绍和评述,发现导师在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博士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欧洲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对于国内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具有较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美国研究生教育是世界一流水平的,自从美国独立战争后至今,研究生教育经历几百年的历史,经历多次的变革,借鉴了很多国家的成果,发展到今天的世界顶尖水平,成为很多国家研究和借鉴的楷模。美国的研究生培养从培养目标、招生制度、课程设置、授予学位都有自己的一套模式。深入研究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对于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借鉴美国一些有效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美国独特的培养理念、多元化的招生制度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大学,理所当然地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的革命接班人,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任务。研究生具有爱国热情,希望祖国富强,渴求新知识,希望自己成才。可是,这一代研究生出生在文革,成长在改革,主要在学校渡过,又经历了政治风波,因而形成了许多不同于过去研究生的特点。他们新学科的知识较多,国情  相似文献   

19.
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一直处在起伏发展的动态中,先后经历了快速扩大、缩减式发展、稳步发展和积极发展等阶段。研究生教育政策在研究生教育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生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直接影响研究生教育发展顺利与否,因此,在研究生政策制定时,要加强国家相关研究机构、高校研究生培养机构及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的合作。  相似文献   

20.
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由于研究生数量已初具规模,因此,研究生的培养在学校的转型发展中至关重要。结合求学经历和香港中文大学访学的所见所闻,分析了内地和香港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差异,论述了导师实验室和实验室组会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建设导师实验室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