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5 毫秒
1.
文章对武术对练项目空翻技术加大难度系数,增加翻腾周数及转体的可能性与具体做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武术对练中空翻难度动作进行归纳及技术分析,进一步发展创新武术对练项目高、难、新、美动作,以大力发展武术对练项目的精彩性,增强武术的观赏性,强化武术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武术运动员在进行武术对练时要了解武术对练的基本概念,这对于他们掌握武术的精髓、提高武术修养是十分有益的。武术对练是在各种武术单练的基础上组成的套路练习,它包括踢、打、摔、拿、击、刺、劈、撩、砍、点、蹦等技击方法,由2人或3人进行。武术对练的作用在于使练习者进一步体会和理解各种武术单练套路中的每个动作的技击意义,从而提高练习者对武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咨询、生理测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参加2003年全国武术冠军赛(套路)对练项目的35名武术运动员的赛前安静心率和赛后即刻心率进行了监测,为不同种类对练项目的运动负荷的评定提供参考依据,从而为更好地推动武术对练项目运动水平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攻防技击是武术教学的本质.如何让学生在习武中,由浅入深的体会武术技击内涵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根据学生对游戏的喜欢,巧妙的把简单的武术动作改编成武术游戏对练,运用游戏的胜负规则,初步给学生建立攻防意识;循序渐进采用隔空对练、“精灵球”对练、拳术对练简单新颖的对练形式体现武术技击内涵.  相似文献   

5.
吴刚 《湖北体育科技》2011,30(2):201-202
运动损伤在武术对练中是普遍的现象.文章通过研究分析武术对练中运动损伤的原因,进行归类,并探讨相关安全预防对策.希望为减少运动损伤,提供借鉴与帮助.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生理测试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参加2003年全国武术冠军赛(套路)对练项目中的35名武术运动员的负荷强度进行了某些生化指标的监测研究。采用血乳酸和心率作为指标来评定对练项目的负荷强度,所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武术对练项目属于无氧糖酵解供能为主的大负荷强度的运动项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全国竞技武术比赛对练套路中出现越来越多的暴力意向动作,完全背离武术文化的本质属性,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并解决问题.运用现场观摩、录像观察并结合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在厘清武术对练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揭示对练套路中暴力意向动作编排在传统武德文化迷失方面的各种表现;从分析武德文化内涵人手,指出这种对练套路编排思想不符合传统武德中“和合”、“仁爱”、“中庸”的思想和“内圣外王”的价值追求;解析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重塑对练套路设计思想继而调整与修改现行竞赛规则,积极探索武术自身美学表达形式,提高创编者传统文化和武德文化水平,提高运动员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等.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教学法、综合分析法等方法并依据非体育院校学生的自身发育特点、心理生理特点、认知特征,针对非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育运动项目的需求状况,就武术对练引入非体育院校的可行性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通过武术文化中的武德、自强不息、传统文化等思想对非体育院校学生进行德智教育及行为举止,将武术对练纳入非体育院校体育课程体系之中是可行且十分必要的。武术对练对非体育院校的体育教学产生诸多积极因素,对非体育院校大学生的生理机能、心理素质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建炜 《武当》2014,(5):57-58
2014年1月12日,全国武术对练大奖赛在西安北郊城市运动公园体育馆登上赛台,来自全国各地的25组运动员在这里拼杀角逐。武术中的闪展腾挪,被小运动员们表现得淋漓尽致,蹿蹦跳跃,刀枪剑戟,让人目不暇接。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  相似文献   

10.
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奥运设项,本文初步探讨了武术对练相对于武术单练奥运设项的几个有利因素,认为武术对练更能直观体现中华武术的攻防技击性,更具观赏性的更好的操作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武术的现状是练打分离,练套路的不能打,练散打的不能练。本文提出的散打“打练结合”就是把现代散打技术与武术功力练习、技击组合练习和套路练习结合起来,提高散打运动员对抗能力的训练及实践过程。通过实践的设计、过程的实施及规则的导向促进“打练结合”实践体系的建立完善。  相似文献   

12.
为深入研究现代武术,促进未来武术更好地发展,有必要回顾历史,总结古代武术发展。从宏观上讲,古代武术发展有以下几大特征:古代武术主要沿着以军事战阵为主的官方武术和以江湖私斗为主的民间武术两条线发展,二者相互交融;定性地讲,古代武术是一种技击术,其发展主流是以提高技击水平为主要目的的攻防技击类武术,同时也存在花式表演类武术和健身养生类武术两大旁支;古代武术形成了派系林立的武林,各个拳种又形成了一整套由功法、套路、拆招、散手、实战组成的技术体系;长期以来弥漫于封建社会的“重文轻武”之风制约着武术社会地位的提高;古代武术发展的总体走势是渐进式,而非断裂式,并悄然传向了世界。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对水浒武术文化的历史渊源进行分析,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对水浒武术文化的形成、发展进行研究,论述水浒武术文化的创新传统和源远流长的民俗武风,梳理水浒武术文化“崇文尚武、义气豪爽”的侠义精神及其文化结晶——子午门功夫.客观地对水浒武术文化的发展状况、问题进行分析,加强“水浒武术”的研究、整合和推广,使其成为山东农民全民健身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后,中国武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也开始了自身的现代化进程,在与世界体育接轨的过程中,武术向着"竞技化"的方向发展,呈现出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同源却不同流的发展局面。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此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中国武术的现代化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中国竞技武术的产生是中国武术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结果,中国武术的"竞技化"并非武术未来发展和走向世界的终极归宿。  相似文献   

15.
传统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随着文化全球化的进行,传统武术正面临失传的窘境。通过打造《武林大会》这一传统武术搏击擂台,对传统武术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将对中华武术的继承、发展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文章通过对传统武术发展现状的思考,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为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文章概括记录遗留在新加坡的海南琼派武术及现今仍存的新加坡最早的琼籍华人武术团体、海南琼派武术的大本营——"光武国术团",根据光武国术团保留现存的资料,整理出海南琼派武术的溯源、拳法特点及风格、独具风格的海南狮、海南琼派武术在新加坡的传播历程和现状,探索现今保护海南琼派武术等海南特色地方文化的途径及措施,对于研究和丰富海南华侨史、体育文化和乡土文化有着极其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武术散打竞赛规则国际化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中国武术散打现状,就中国武术散打竞赛规则国际化的问题进行反思,并通过对世界上流行的各种徒手搏击运动的调查研究、比较分析,试图对散打竞赛规则的改革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国际接轨,更早进入奥运会。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武术的起源、武术与兵家的彼此联系与武术散打在实战中所体现出的兵家思想谋略这三个方面来探讨泛兵论下的中国武术技击问题。武术技击其实完全可看作是一种“泛兵论”意义上的军事战争。换言之,武术技击,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军事战争,这种小范围、小规模的争斗远比军事战争要精细得多。武术散打在实战中所体现出的军事谋略思想、因敌制胜和正合而奇胜的兵家思想等无不体现了武术与兵家的密切关系。因此,文章认为将兵家思想运用于中华武术技击,指导武术的技击理论向前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武术有着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有着较为浓厚的民族传统特色,以攻防格斗为主要内容,注重内外兼修,具有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益寿延年等功效。文章通过查阅相关武术与文化学的相关资料和文献,在武术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的基础理念的指导下,并对当前武术传承和发展中遇到的不和谐和不宽容等诸多问题,重点论及了武术传承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存在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0.
散手运动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和相应的防守等技法进行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分析散手运动的拳打、脚踢、抱摔等运动特点,对散手运动员损伤的预防与处理方法作一初步探索,以期引起教练员、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