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邱俊强 《中华武术》2008,(10):17-19
自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后,高原训练开始逐渐流行。高原训练手段对于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水平,提高耐力,促进恢复均有一定的效果。竞走项目是以有氧耐力为主的运动项目,曾有多名竞走运动员采用高原训练手段在比赛中获得佳绩。如奥苏利万、弗朗西斯科、弗尔南德斯、迪克斯以及陈跃玲、王丽萍都曾采用高原训练手段,来提高竞技能力。此外,一些国家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优势,本身具有进行高原训练的有利条件,如墨西哥、美国、中国等,对于发展竞走项目有着独特的优势。如世界杯冠军黎则文、世界杯亚军虞朝鸿、墨西哥竞走运动员悉尼奥运会50公里铜牌运动员桑切斯均为世居高原的运动员。目前,高原训练手段已经成为竞走项目训练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很多国家开始使用模拟高原手段如低氧帐篷来获得高原训练效果。随着很多高原训练基地的先后建立,竞走项目的教练员、运动员以及科研工作者对高原训练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高原训练手段如同其他高科技手段一样,成为训练的有效辅助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
呈贡训练基地是国内第一流的中长跑、马拉松、竞走项目的高原集训基地,也是培养我国中长跑、马拉松、竞走创世界纪录,夺取世界冠军的摇篮。 这是我国田坛人士对云南呈贡训练基地的评价。的确,耐力性项目通过呈贡高原训练后,下山比赛即获佳绩,这便是证明。  相似文献   

3.
高原训练是以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和身体机能为目的,在高原上进行的一种训练方法.自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之后,高原训练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虽然对以无氧代谢为主的速度性项目来说,高原训练的作用并不大,但对于耐力性运动项目,包括运动持续时间在1-2分钟左右的速度耐力项目,如中长跑、马拉松、竞走和游泳等,高原训练都大有裨益.以下是涉及高原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的几个重要问题.一、从生理学的角度看高原训练  相似文献   

4.
在缺氧环境下训练,以提高运动员机能状态,获得更好的竞技能力为目的的训练方法,称之为高原训练。这一方法在中长跑和竞走项目中已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成为中长跑和竞走运动员的“必修课”。下面我就从4个方面对高原训练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和探讨,以求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高原训练是现代一种优秀的训练方法,本文通过对5名竞走运动员的监测分析,为高原竞走运动员的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原训练是利用高原环境的低氧和运动缺氧的双重刺激,提高耐力性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生理机能,是耐力性项目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训练方式。采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竞走国家队运动员备战2016年锦标赛前亚高原训练期间的训练负荷安排进行探索,结合晨脉、血红蛋白、血乳酸、尿蛋白、血尿素等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监控,来分析身体机能指标及其特征,明确其代谢属性,发现影响其运动成绩的敏感生理指标,摸索亚高原训练后运动员的最佳比赛时间,旨在探索优秀竞走运动员高原训练和下高原后的赛前训练的普遍规律,进一步为优秀竞走运动员亚高原训练机能监控和训练计划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从各项指标的变化可以看出整个备战期运动员身体机能处于较好状态,说明此次备战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7.
通过调查分析国家高原竞走组运动员备战2011年全国竞走锦标赛的训练过程,揭示拉练式高原竞走训练及其设计程序。一个完整的拉练式高原竞走训练应该包括拉练准备期、高原拉练期、拉练效应强化期、竞技转化期及比赛期5个基本阶段;完整的训练路径主要有驻地-低海拔-高海拔-驻地-比赛地的闭合式路径和由驻地-低或高海拔-比赛地的开放式路径;高原拉练站点的设置方式主要有跳跃式和穿梭式;高原拉练的课周期遵循"一天一练"的组织方式,以有氧训练为中心,串联技术训练、速度感训练和恢复性训练内容构成"一三循环"式课周期结构;全程训练负荷遵循"练起来,调下去,提起来,调上去,养起来"的控制过程,训练量逐步向专项距离延伸,训练强度逐步向竞技目标转移。  相似文献   

8.
对于竞走训练采取全程监控的方式能够科学合理地衡量训练的效果,有关竞走训练监控理论的研究综合了诸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针对高原条件下的竞走训练,运动员的生理生化指标数据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对指标进行详尽的数理统计分析能够更好地研究高原训练方式对竞走运动员的作用,从而丰富运动训练学理论。  相似文献   

9.
竞走赛前穿梭式高原训练中周期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分类法和归纳法 ,对世居高原竞走运动员和世居平原竞走运动员的赛前穿梭式高原训练中周期模式的时空结构和运动负荷结构进行了研究。笔者认为 ,以理想的海拔高度反复训练为主 ,中间先穿插高海拔 ,原穿插中海拔的穿梭式高原训练中周期模式 ,训练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邱俊强 《中华武术》2008,(11):12-14
高海拔训练,意味着在高于传统高原训练的高度(〉2500米)进行训练。对某些耐力性项目如登山,滑雪项目来说,对高海拔的适应以及在高海拔环境下训练已经越来越多受到关注。在人工模拟高海拔和自然高海拔训练中,后者因为条件艰苦、不易控制而鲜有运动员尝试。对于世居高原的竞走运动员来说,由于长期在高原环境下居住,对居住地的低氧环境已经产生适应,可以尝试进行更高海拔的短期训练。  相似文献   

11.
训练科学、科学训练与训练科学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阐述了训练科学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对训练工作的依附、综合性和对因果关系的密切关注等);说明了科学训练与非科学训练的界限,以及存在的种种矛盾(如整体与局部、规律与事实、突变与渐变等);阐述了训练科学化的基本精神及其实施过程,提出了训练科学化即训练效益最大化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训练科学、科学训练与训练科学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阐述了训练科学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对训练工作的依附、综合性和对因果关系的密切关注等);说明了科学训练与非科学训练的界限,以及存在的种种矛盾(如整体与局部、规律与事实、突变与渐变等);阐述了训练科学化的基本精神及其实施过程,提出了训练科学化即训练效益最大化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耐力运动员较少进行力量训练,主要担心肌肉肥大对毛细血管和线粒体功能产生潜在负性的影响。但是肌肉的无氧工作能力、肌肉力量和肌肉的爆发力可能影响耐力运动项目的成绩。力量训练能够提高神经肌肉特征和无氧代谢能力。耐力训练中嵌入力量训练的训练模式可能有助于提高耐力性项目成绩。  相似文献   

14.
体育项目中的训练与过度训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多种症状都支持对过度训练(OT)的探查。测量血清尿素(SU)和血清肌氨酸激酶(CK)值,除了对优秀运动员进行诊断和分析之外,也用于对运动员日常训练状态进行监控。因此,我们将根据不同运动员,同一运动员的不同状态,对这些指标的意义进行检验。方法:测试时象为具有国际水平的赛艇运动员,所有数据均来自于对这些运动员训练过程的测试。结果:6981例血清尿素测试样本(男运动员717人,女运动员285人)表明, 数据呈现出一种轻微不对称的正态分布态势(男运动员80%,5~7mmol·L-1;女运动员75%, 4~6mmol·L-1)。女运动员的数值比男运动员约低1.5mmol·L-1,个体差异较大,因此以 8.3mmol·L-1(男运动员)和7.0mmol·L-1(女运动员)作为判断运动员过度训练的固定阈值是不可靠的。在运动训练中,肌氨酸激酶(CK)也已被作为判定肌肉紧张的重要参数进行检测和评价。2790例肌氨酸激酶测试样本(男运动员497人,女运动员350人)显示,数据的频率分布为不对称的正态分布,在100—250U·L-1的区域内具有明显偏向高值区域的趋势,在250~ 350U·L-1和1000~2000U·L-1范围内分布频数明显升高。男运动员的最高值为3000U·L- 1,女运动员最高值为1150U·L-1,个体差异显著。血清肌氨酸激酶水平长期较低的运动员显示出小的数值变化;血清肌氨酸激酶水平长期较高的运动员在数值上显示出显著的变化波动。结论:这两个参数也许都有助于从大量样本中测定个人数值基准线。对这两个参数的测量至少应该在标准条件下每3天进行一次。如果在一段时间的训练(2—4天)后同时观察到参数数值显著升高和训练耐受力降低,则表明机体的分解/合成代谢活动或训练耐受力不足的可能性升高。  相似文献   

15.
目标控制训练法与射击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标控制训练法是一种以明确的目标任务,引导、激发运动员的自觉性与能动性,达到培养和提高运动员综合能力的一种训练过程与方法。它运用了系统思想、控制论、管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许多原理,结合了我国射击训练的实践经验,经实践证实是一种切实可行具有活力与优势的射击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上期杂志里我们为大家介绍了足球训练学的一些初级内容,本期为大家带来的则是特种训练和争议之‘七伤拳'.即训练过程中的具体内容和一些争议点。  相似文献   

17.
18.
在总结当今国内足球训练中常用的身体训练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荷兰讲师讲的:“足球训练就是身体训练。”探讨足球比赛的构成要素在身体训练中的作用,并指出了身体训练在足球训练中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9.
20.
李庆  王光林 《体育科学》2004,24(2):33-37
通过国外有关文献和科研报告,试图对力量训练中负荷量问题的相关历史研究,当今的前沿科学报告,目前国外力量训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科技动态进行系统综述,特别是在单组和多组训练的比较研究基础上,提出目前我国运动训练中值得注意和研究的一些问题及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