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回顾历史,大学理念经历了从“理想大学”到“现代大学”再到“巨型大学”的演变,大学型态也经历了从“乡村”到“城镇”再到“城市”的过程。这表明大学已经从社会的边缘逐步移到社会的中心位置。当前,“前瞻性大学”、“2 1世纪的高等教育”则把大学推进到引导社会健康发展的中心城市地位。  相似文献   

2.
大学的社会服务性贯穿于其历史演进的全过程,伴随着大学组织本身的充实和社会变迁中大众对其功用扩展的期许,大学的社会服务性质经历了由隐性到显性的转变,这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趋势.也给大学带来了获得巨大发展的机遇。功能主义教育功能观滥觞,致使大学在社会服务理念和行动上发生了激变。即由透过本分的育人、研究等活动发挥间接性影响到机构自身卷入社会实务、直接实现作用。这种激变导致大学一系列问题和危机的产生,从反面揭示了大学应回归作为“人类文化守护家园”本真,理性服务社会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西方大学管理实践经历了“象牙塔”式的管理模式到“知识工厂”式的管理模式再到“超级市场”式的管理模式等三个阶段。文章在对这三种大学管理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与之对应的三种管理特点。  相似文献   

4.
知识社会的来临使得知识的作用日渐凸显,大学成为社会的轴心机构。大学知识观经历了从形而上学的普遍知识到自由知识、从自由知识到科学知识,再到后现代知识的转变。面对后现代知识的建构性、情境性、价值性以及碎片化、弥散性等特点,大学面临着知识权威性、大学角色转变的挑战以及大学场所存在必要性的争论。  相似文献   

5.
大学在持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多样的隐喻,不同的隐喻基于相应文化语境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不同的大学理念,成为对大学认知方式和价值判断的重要表征。基于本体论的哲学视角,对有关大学性质、结构、功能的隐喻进行举隅与分析发现,从“象牙塔”隐喻到“复合体”隐喻的演化中,大学性质理念渐趋整合化,大学本体系统进一步制度化;从“学人共同体”隐喻到“开放社区”隐喻的流变中,大学本体结构经历了从建构到解构的过程,渐趋多元化和开放化;从“镜子”隐喻到“灯塔”隐喻的纷争中,大学功能理念始终面临“适应论”和“超越论”的博弈。大学隐喻呈现出明显的客观流变性、理念遗存性和对立统一性特征,其背后蕴藏了多维度的大学理念纷争和大学本体演化规律。新时代高等教育转型既需要重构大学想象力,也对通过隐喻创新赋能大学本体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我国近现代大学与政府关系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近代大学出现后,与政府的关系模式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大学完全依附于政府,到希望摆脱政府的过度控制谋求独立,再到政府希望继续加强对大学的控制,反映了我国的大学办学思想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相比来说,1949年前我国大学与政府的关系比西方国家要紧密得多,这种关系一方面受长期的“政教合一”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大学的产生与发展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世界一流大学的特质与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现代大学的理念 大学的理念,即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者。作为理想中大学的样态,它不仅是对历史形成的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和办学模式的总结而且更重要的,是对现在和未来大学的期待、追求和认识,是对现实大学的批判及超越。回顾历史,现代大学的发展经历了从提供搏雅教育、培育绅士似教授知识为主要功能)到自由地从事“创造性的学问”,发展知识与传授知识。培育人材并重,再发展到二十世纪中叶后的大学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过程。 大学在中世纪产生之初,大都建于远离繁尘之地,即便座落在名邑大都地是高门危墙泊成天地。像…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大学历史发展过程的研究,探析大学的理念及其传统精神。大学的理念经历过从定位为“教育的机构”到“研究中心”,到与社会直接联系为社会服务的演变;大学的三大传统精神即独立自主、自治传统,学术自由传统,人文主义精神传统。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舶来品属性、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社会使命感、古代书院教育留下的文化学财富,共同造就了中国大学独具不断追寻“大学精神”的本土化传统。尽管受到载体与形式不断演进的影响,“大学精神”经历了感召大学人、促进道德教育以及提升大学声誉的功能转换与价值繁衍,但诸如求真、包容、自由以及使命感等却已然成为大学精神的核心诉求。相应的,在“大学精神”日益担负起推动社会精神与文化进步等新使命的当下,要充分挖掘“大学精神”对于中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独特价值,使之成为为每一所中国大学所共享的文化财富,我们对大学精神的追寻便需要经历从“培育”到“传承”的实践取向变革。  相似文献   

10.
从学校组织类型的变化看我国教师身份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与学校之间关系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大学组织结构的类型,从而也造就出不同身份的大学教师。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学校组织类型经历了从官场型到剧场型再到单位型的转变,教师的身份也因此经历了从学官到学人再到干部的变迁。改革单位型组织类型,应成为当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孙晓红 《考试周刊》2011,(3):122-124
浙江大学编著的《新编大学英语》这套教材,编写和使用上的最突出特点是贯穿始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教学模式”,即每单元从准备活动(Preparation)开始.经过以听力为中心的语言活动(Listening-centeredactivities),再到以阅读为中心的语言活动(Reading-centeredactivities),直到最后巩固和提高(Furtherdevelopment)阶段的完成为止。  相似文献   

12.
在实用主义影响下,美国研究型大学经历了从服务宗教到服务世俗社会的转变,经历了从间接、单一、低层次服务到直接、多样、灵活服务的过程,最终从社会的边缘移动到社会的中心,凸现了浓厚的世俗性和实用性,促进了美国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并改变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3.
大学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分工及发展定位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学与经济社会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彼此独立到相互融合的过程。大学一开始只是一个“面孔”,发展到一定程度,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大学必须进行分工;大学只有合理地发展定位,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4.
刘信波 《教师》2013,(26):87-89
我国内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调整经历了“词汇、语法、阅读”“词汇、阅读+听说写”到“实际运用语言”“综合运用语言”再到“听说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转变过程。这一目标转向表明大学英语教学的理念已超越语言工具理性、技术理性而走向基于人文思想引领的人本教学。从国际外语教学改革形势看,日美等国以及我国港台地区大学英语或外语教学目标方向的调整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即重视知识的获取和应用能力的达成,强调多元文化交际与体认,发展外语学习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基于目标调整视角,人本化、应用性、文化性实为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许虎 《成人教育》2009,29(4):91-92
本文通过对中英成人教育的对比研究,揭示了英国成人教育从“大学拓展”到“开放大学”再到“产业大学”的发展历程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以及我国成人教育中的不足。在对比和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成人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一些尝试性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瑞士高等教育经历了由“刚性管制”到“柔性竞争”的治理模式改革.在这一改革进程中,卢加诺大学、纳沙泰尔大学、南方应用科学大学分别经历了由“国家认可”到“国际声誉”、由“思想守旧”到“体系重构”、由“结构集权化”到“组织动态化”的组织战略模式转型.瑞士大学组织战略模式转型经验表明,处理好集权决策与合约认同、环境适应性与身份合法性之间的关系是一所大学成功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哈钦斯提出的学习型社会理念已成为当代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主题。学习型社会要求形成与之相对应的现代大学理念。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我国大学应明确自身的目标取向。即倡导先进的学习理念。采用团队的学习形态。并与城市互动。建设成为学习型城市的人才高地。才能真正成为未来社会的“学习中心”。  相似文献   

18.
国际上创业型大学的出现,给广东中心城市大学提供了一条富有启发意义的转型道路。办学经费日益紧张、定位模糊导致平庸化、社会地位日益边缘化给广东中心城市大学转型带来巨大的紧迫感,而巨大的压力、政府管制的薄弱、中心城市的优势、大学文化传统的开放多元也为它们的转型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广东中心城市大学要建立创业型大学还必须首先消除政府职能障碍、大学身份认知障碍和大学成员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19.
大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一所大学往往伴随着自身的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城市和一个区域成功发迹的重要支柱。大学已经从它产生的初期处于经济社会边缘、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发展到进入社会中心,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现代城市素质的标志。临沂市委、市政府用超前的眼光,集全市之力创建综合性临沂大学,为临沂未来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大学资源对临沂现代城市的综合影响将为新临沂发展带来无限希望和生机。  相似文献   

20.
彭艳 《文教资料》2007,(30):125-127
早期的西方大学曾经具有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以维护其学术研究和教学自由的历史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从游离于社会之外到处于社会边缘,最终走向社会中心,与经济社会的关系日益紧密,走过了适应社会到为社会服务再到引导、预测社会未来这样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大学的社会责任已成为其现实使命,也成为其与社会联系的纽带。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大学面临着保持大学应有的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同时全面承担起时代赋予大学的教育责任、学术责任、既要服务又要引导社会前进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