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话说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后,就很少抛头露面了。连日下来,除了伤痛和饥饿陪伴着他,连鬼都不上门,整个鲁镇像是彻底淡忘了这个落魄书生。伤口疼得直钻心,难以成眠;饿得饥肠辘辘,两眼昏花。可他呀,心中念念不忘的却是咸亨酒店的老酒,想必是"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罢了。一想到酒,就忘了伤痛,忘了饥饿,忘了羞辱……一日,他酒瘾发作,想再到咸亨酒店一饮老酒。他  相似文献   

2.
学过《社戏》之后,“鲁镇”大致给大家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小桥流水,乌篷船,豆麦的清香,淳朴的民风……而学过《孔乙己》之后,“鲁镇”又增加了“长袍帮”“短衣帮”及“穿着长袍而站着喝酒”的孔乙己,还有酒店惟利是图的老板,无聊的看客,心狠手辣的丁举人以及还没有被完全同化的小伙计……“鲁镇”像一个谜,迷氵蒙着江南的水雾。现在的鲁镇如何呢?请随着女作家迟子建的描述,走进——  相似文献   

3.
乔萍 《教学随笔》2009,(10):33-33
前段时间,我去某地参加新课改培训学习。在听课时,有位教师在报告中讲探究式阅读教学,举例说明讲授好《孔乙己》一文时说,几乎所有的老师在给学生讲丁举人因孔乙己偷书打折了他的腿,都认为由此可以看出丁举人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而他自己却并不完全赞同这点。他认为丁举人在做出决定之前,还是用心考虑的,他没将孔乙己逼上死路,因为他没有让人打孔乙己的“手”,更不会将他的“手”打折,而是让下人打折了他的“腿”,说明他还有心善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孔乙己》文字不满三千,但“笑”字却出现了十好几次之多。我们从“长衫主顾”和“短衣主顾”的笑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了他们的精神状态以及他们对待孔乙己的态度。“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接着是“故意的高声”地揭孔乙己心上的伤疤,使他现出种种窘态,陷入尴尬狼狈的境地,以“引的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孔乙己偷丁举人的东西被打折了腿,他们对丁举人的残暴行为不置一词,却一味  相似文献   

5.
前段时间,我上了一堂语文公开课,上的是鲁迅先生的名篇《孔乙己》。整堂课的构思是这样的:在初步通读课文的前提下,我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孔乙己是怎样死的?”学生展开讨论。最后归结于:孔乙己的死原因是多方面的,丁举人的毒打、群众的冷漠无情(其突出表现“笑”)、自己的麻木,再就是科举制度对他的抛弃,造成了孔乙己的最终死亡。进而引申到孔乙己的“死”归根到底是由当时的社会造成的。整堂课的板书如下:丁举人死自己科举群众打弃木笑一堂课下来,总体来看,还是很成功的。特别是这一板书,得到了听课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大家普遍认为这个…  相似文献   

6.
孔乙己奇遇     
孔乙己从咸亨酒店出来以后 ,有气无力地挪动着。他终于来到一条马路旁 ,再也没有丝毫力气往前爬了 ,只好依着一颗大树坐了下来 ,此时他显得那样的矮小。忽然一阵刺骨的寒风从他那已经破烂不堪的衣服里吹了进去 ,冷得他直打哆嗦。他把手伸进兜里 ,想暖和暖和 ,可摸到的却不是温暖的身体 ,而是一本从丁举人家里偷来的冰冷的书 ,他不禁又打了一个寒颤。孔乙己拿出那本书胡乱看了几页 ,就给迷住了 ,他越看越有劲 ,不知什么时候竟挪到了马路的中间。突然 ,一辆“大众”轿车很快地驶了过来 ,幸好司机眼疾脚快 ,刹住了车 ,才给孔乙己留下了一条性命…  相似文献   

7.
已经有两三年没见过孔乙己了,怕是他已经死了,但我也不敢肯定,说到底我也没亲眼看见,人们也懒得去谈论。而我,仍然是一个伙计,一个专门管温酒的伙计。不过,在几天前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那天,正是冬至。冷得浑身哆嗦的人们都挤在店里喝酒。忽然大街上传来一阵喧闹声,来了一顶轿,听说坐在上面的是个新举人。轿,在我们店门口停下了,人们都凑热闹地围上去。这时,轿里走出,不!是抬出一个举人,这并非他不想走,而是他的确一步也走不了——他的腿被打折了。此人,长着花白的胡子,穿着长衫、皮裘,似曾相识,忽听见轿夫喊他“…  相似文献   

8.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中的名作,也是中学语文的一篇传统教材。近几年来,报刊上发表了不少研究这篇作品的文章,其小许多见解使人一新耳目,但也有一些观点值得商榷。本文仅就两个问题略陈管见,以求教于读者。第一、如何分析孔乙己和丁举人的关系?有一种意见认为,孔乙己和丁举人同属地主阶级,他们之间的矛盾是饱狗与饿狗之争。笔者对这一分析是不敢苟同的。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判定一个人是剥削者还是被剥削者,主要看他的经济地位。如果是知识分子,则要看他附在哪一个阶级的“皮上”。孔乙己的境  相似文献   

9.
小说《孔乙己》完成的是一个简短的记事。写了孔乙己平时到酒店喝酒被人嘲笑的几个场面。以及最后一次在酒店露面.双腿被丁举人打得盘坐在蒲包上.用两手代脚慢慢“走”的样子。从此孔乙己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后没有正面写到孔乙己,只在结尾处交代:人们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只是到了年关.又到了端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本刊2008年第8期刊登了张登平老师的《由孔乙己“盘”着两腿说起》。张老师认为: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因偷窃而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小伙计再看见孔乙己时,见他“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这里有些不妥,打折了的腿是盘不起来的,文章违背了医学常识,这对于曾经到异国去学医的作家来说,是个小小的失误。  相似文献   

11.
<正>《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这是一篇典范的白话文作品,小说以清朝末年鲁镇的咸亨酒店为背景,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很多评论家认为,孔乙己是作者成功塑造的一个负面的读书人形象。但是笔者认为,孔乙己是被很多人误读且误解的对象,用他的话说,便是被  相似文献   

12.
孔乙己后传     
晓新 《山东教育》2003,(21):120-121
之乎者也先生孔乙己最后一次在咸亨酒店吃完酒,他双手扶地,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自此以后,鲁镇的人再也没见到孔乙己的身影。头两年,除了咸亨酒店的掌柜还“挂念”着他外。孔乙己早已淡出当地人的视野。本来嘛,孔乙己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相似文献   

13.
“你们知不知道有人看见孔乙己回来了 ?”“回来了又怎么样 ,不知道又会偷到谁家去 ,又会被谁打得半死。”“他哪还敢偷 ,难道不记得丁举人吗 ?不记得那双腿吗 ?再偷 ,就怕连手都会被打折。”一个人说道 :“此言差矣 ,你们不知道吧 !今天的孔乙己可是乌鸦变凤凰 ,听说他已不再叫孔乙己 ,叫做什么……严九郎的。他还做起了大买卖 ,很有钱 ,不仅住着一个大宅院 ,还有一个日本亲戚为他撑着。”“他这可算是晚年享清福了……”大家正说着 ,一个人走进了咸亨酒店。只见他脚穿皮鞋 ,身穿一套西服 ,洁白的衬衫领上还扎着一个领结 ,看上去有点洋气 ,…  相似文献   

14.
新年快乐     
正克林慢慢地从学校往家走去,翻过这个环绕着小渔村的小山丘时,他步履沉重。在克林的眼里,今晚一点儿也不像新年的前夜,也许是因为还没有下雪的缘故吧。克林知道,今晚不像新年前夜的原因还有一个——一个他甚至都不敢在心里小声说出来的原因。他望了望山谷那边铅灰色的大海,浓雾封锁的海面上连船的影子都没有。已经七天了,载着他父亲去工作的那条帆船七天前就应该回来了。"我准备从谢特兰群岛给你带回来一条  相似文献   

15.
丁举人在《孔乙己》中是一个未出场的人物,是虚写的形象,其作用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深化对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批判 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本质及其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后果如何,单靠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是很难加以全面展现的,而丁举人这一形象的设置,则起到比照、补充的作用,会更加深刻地展现出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特征的实质。 在封建社会里,知识分子是一个值碍重视的社会力量。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总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悲剧形象。他在咸亨酒店受到掌柜的和“短衣帮”的无情嘲弄,后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在贫病交迫中走向生命的终点。对此,“短衣帮”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以说,就是他们那杀人不见血的刀——无情的“快活”的“笑”,间接地把孔乙己送上了人生的末路。对此我们不能草率地以“封建社会的冷酷”来解释悲剧的成因,还应该从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特征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月笼沙     
2010年9月22日。又是一个中秋节。也是第一个没有爷爷的中秋节。 几天前.我便开始不安.害怕面对那十五的月亮。漫步在静幽的射阳河畔,思绪应和着潮水起伏。中秋夜,万家团圆,我却独自逃出。缺少丁爷爷的团圆饭,还能残存儿分馨香?我只想一路游走,一个人放纵思念。  相似文献   

18.
话说孔乙己被丁举人毒打一顿以后,回到自己那只盖有几片破瓦的三角屋,心里可是越想越气,恨不得请出自己的老祖宗孔夫子老大人来替自己讨回公道。但是转念一想:自己怎么说也是一个男人,怎么可以随便求别人也哉?再说,让祖宗出来为自己讨公道——唉,简直就是丢尽了俺们孔家帮的颜面!乙己神勇,天下无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于是发誓苦读诗书,希望有朝一日能功成名就,飞黄腾达,再也不会被鲁迅先生当成笔下的笑柄了,同时,也可以报丁举人那一顿毒打的闷仇。  相似文献   

19.
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恐怕都忘不了孔乙己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孔乙己似乎与“半”字有不解之缘,因此本文想从“半”字这个角度来谈谈孔乙己。孔乙己可怜可笑,可悲可叹的一生始终都未逃脱一个“半”字。姓名之半:孔乙己姓“孔”,姓是真的;名字是从“上大人孔乙己”描红纸上得来的,这是一个绰号,名字“乙己”是假的。一个人活着,在日常生活中连身边最近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名字,这个人活着就成了多余的人。正如小说中写道,“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姓名之半是对孔乙己人生价值作…  相似文献   

20.
读过<孔乙己>的人都知道,"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作者通过独特的肖像描写,为我们在孔乙己一出场的时候,便勾勒出其独特而又尴尬的身份地位和社会角色.在鲁镇这个小世界中,他既不属于"短衣帮"也不属于"穿长衫"者,而又与"短衣帮"与"穿长衫"者有着一定的联系.这种独特的"边缘化"和"异类"身份是他悲剧命运的重要因为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