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这是在跟上帝下棋。"在乌镇围棋峰会的现场,当五位中国围棋国手联手对战Alpha Go仍中盘落败之际,我听到旁边有人由衷地感叹。在这次人机对战的赛事中,类似的话大概早已不是第一次有人说,无论是世界排名第一的柯洁在与Alpha Go对决中说的"它就是围棋上帝",还是两名围棋国手聂卫平和古力所说的"阿尔法狗)老师",都明白无误地显现出人们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敬畏之心——古力的话很好地表达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往往会判断未来的故事是否会变成现实。进入新世纪以后,经常听到有人失望地抱怨说:"会飞行的汽车在哪里?"这反映了人们当时的主流情绪,即质疑科学技术未能实现20世纪早期科幻小说中描述的那些最奇特的事物。但是科幻小说的任务并不是预测未来,它只是设想一些可能的未来事物。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厄休拉·勒  相似文献   

3.
剃头记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什么事难办,就说这个头难剃.自己有难办的事,就说自己的头还得别人来剃.那时,乡间俗语,理发不叫理发,叫剃头.理发匠就叫“剃头匠”.乡村里没有专门的剃头匠,县城里才有.县城里的理发匠还有个古怪的名字,叫“待诏”(直到今天我也没有弄明白“待诏”这个称谓的由来),理发铺就叫“待诏铺”.村里一般没有谁会为剃个头跑一趟县城.进待诏铺花钱不说舍不得,这一去一来大半天,耽搁了田里的庄稼活计.反正一两个月,你就得剃一次头,是家庭生活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大多都是邻里互相帮助解决,或是自家一个给一个剃.小孩子头发太长,就会有人嘲笑说“像个小毛贼”,说得很难听的.  相似文献   

4.
云游天峰山     
先有人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后又有人说:"大凡旅游,不外乎白天逛庙,晚上睡觉."类似的说法不无道理.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们上山登高,凭借山峰让自己的眼睛和情志远视茫宇,高接天空,不失为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5.
何多苓展显于亚麻布和油彩之间的歌咏,叙述的是他自己的故事,他关于青春,女人,村庄,边寨,青岛,生命和乌鸦的抒写,说的完全是他自己心灵中的感伤和困惑。令人慨叹的是,何多苓能够用刮笔刀把自己的热情从画面中去掉,而把那些冷隽而又多少有些扭曲的图像留给观,让他们独自忧思和咀嚼,这不能不说是川人的智慧。  相似文献   

6.
我是谁     
汤云明 《大理文化》2012,(10):26-29
有人说,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有人说,这是一个浮躁与功利、现实交融的时代,人们都在拼命地追求快捷、高效,都在急于求成。在速成班里,两三天就可以学完一门大学课程,在情场上,两三天就可能走完以前要几个月才能走完的程序。还有人说,在这个年代,能静下心来做学问的,不是傻子就是圣贤。  相似文献   

7.
埙文化探微     
盛夏,在宁夏回族聚居的农村里,你不仅可以听到那清脆悦耳的柳笛声,而且还能听到那婉转悠扬的哇呜声。哇呜叫“泥箫”,江南地方叫“小梨喽”、“呜嘟”、“小喔笛”等,它是一种用黄胶泥做成的民间乐器。古代叫埙,史书《聂氏三礼图》中描述埙的形状说:“凡六孔,上一...  相似文献   

8.
又闻鸟叫     
正听到那只鸟在叫,是在哀牢山腹地的低矮丛林地带:"呼——呼——呼,啾,啾,啾!"它进入我的镜头:头部黑色,头顶至后颈灰蓝色,两翅棕褐色,腹部灰白,一面叫,一面跳跃。"啾,呼——啾,呼,呼呼呼——啾!"远处,传来鸟的应和。我按动快门,拍下了它的照片。这是一只山呼鸟,又名珊瑚鸟。懂鸟的一个朋友说。山呼鸟,我记住了这个名字。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自马是一种具有特殊文化色彩的动物,人们往往对它另眼相待,这个传统起源很早.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认为殷商时期的人们就存在重视白马的意识,至于白马在当时的具体用途,还不大清楚.有人说可能是用来打仗了,然而,这仅仅是个推测而已,缺乏真凭实据.<周易>里有"白马翰如,匪寇婚媾"的说法,孔颖达疏:"但鲜洁其马,其色翰如.""翰"就是形容白马的颜色.在<周易>的哲学体系里,白马与婚姻等社会事务具有某种神秘的吉凶对应关系,人们重视它的存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恐怕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0.
汪磊 《世界文化》2013,(5):50-52
说到俄罗斯面包,我们并不陌生。在中国东北,人们常叫它"大列巴","列巴"就来自俄语хлеб(面包)的音译。前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年》里有一句经典台词"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自该片上个世纪70年代在我国上演以来,便成了我们国人用来表示"只要不放弃希望,就会有光明  相似文献   

11.
<正>这也是一个很多孩子都听说过的故事。说的是从前有个富裕的贵族,因为相貌丑陋,留一脸蓝色的胡子,大家便叫他"蓝胡子"。但同时又很怕他,对他避之唯恐不及。蓝胡子娶过多个妻子,但不知道她们后来都哪儿去了,人们都躲着不愿见他。于是成为鳏夫的蓝胡子便不在当地,而去邻村向一家两姐妹求婚。两个女孩儿见到他后,起初都被吓坏了。后来他邀请小的那个女孩儿去他家,为她举办盛宴,说服她嫁给他。女孩答应了,就跟着他一起住到他的城堡里。  相似文献   

12.
正"叫火"是几十年前长江入海口北侧沙地人的习俗,直到现在,有人还在信奉着。所谓"叫火",就是把某个人眼睛里被吓走了的火,重新呼唤回来。这种"叫火"的样式很多,有搭高台的,有用扫帚招的,有用银圆、纸人泡汤的,有用手指甲、裤带头泡汤的,也有扣米的,还有将唾沫唾在碗里让受惊吓了的人喝的。民间判断这个症状的依据是受惊后出现不安宁、幻觉、说胡话、半开眼睛难以入睡等。判断的方法很简单,合上双眼,用拇指、食指掐鼻梁两侧的  相似文献   

13.
冬日的阳光懒洋洋地洒在澜沧江畔,循着白族吹吹腔的音韵,我来到云龙县旧州小镇,穿过小巷,一个叫三七的村寨恬静地坐落在江边. 在这之前,我就知道生活在这个村庄里的白族人,很多会唱戏.我来这里,便是来听一场戏,拜访一位叫赵彭云的老人.  相似文献   

14.
我的野鹜轩     
正一越是中年,越想回家。我是地道的洱海人,我的家就在洱海东边山脚下。虽然离家数十里,但是家的牵挂总是如影相随。有人曾问我:"如果让你回老家,盖间小屋,你给它起个什么名字?"我说:"就叫野鹜轩吧。"我最喜欢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希望在我的野鹜轩里,静静地看烟雨洱海,积雪苍山。年纪越大,越想有幢属于自己的小院,如孤鹜一般。王维四十多岁  相似文献   

15.
有句俗话说:"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然而,我却亲眼目睹过"老鼠过街,人人不打"的情景. 那是今年一个盛夏的下午,我与儿子正顺着一条马路行走,那马路路面挺宽阔,大约有20米左右的样子.正走着,忽然听到身后有人说:"嘿嘿!看看,那老鼠走得多自在多潇洒!"我们父子俩随着话音回过头去,一幅任你怎么开动脑筋也想象不出来的情景落入眼帘--只见一只油光水滑的耗子正在悠闲地以极慢的速度由马路的这一边"踱"向那一边.  相似文献   

16.
热恋故乡     
正我时刻把故乡装在心田、揣在怀里,一天一天地想,一月一月地念,一年一年守望着,一辈子祝福着。——题记一我的家在大理云龙县一个叫小地庄的村子里,全村有14户人家,因为两次失火,有6户外迁,现在还有8户在原址居住。从对岸羊群多的山上看过来,小村庄静卧在一把绿色掩映的"太师椅"上,按地理师的说法是:左青龙,右白虎,这可是有福之地。  相似文献   

17.
万籁俱寂     
在学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万籁俱寂”这个描写环境安静无声的词语,但是现实中完全没有声音的境界可以说是不存在的。都市里闹市区的车水马龙和工厂车间里的机器轰鸣自不必说,就是人们认为最恬静的山村,照样可以听到鸟儿啁啾,树叶沙沙,雨声淅沥……  相似文献   

18.
正从前,大理有个老人留下遗言死后要埋在石头凿成的棺材里。有人调侃说,这老头就像乡下的"愣头青",因为与邻人有隙赌气地说"撤泡尿也不对着他家的门"一样。对于这位悲壮的老人家,这种比喻有点贬损。"愣头青"的话只不过是一种个人的情绪,而老人家的确是一种时代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照他在石棺上刻下的《石棺诗》说,是"埋在石中,日炼精魄",天长地久。  相似文献   

19.
梅果的湿地     
铁栗 《大理文化》2011,(8):4-12
那年梅果九岁,这已是最明白无误的事。在梅果九岁以前,他所居住的地方不在这个村庄里,是在一个叫石桥的镇子上。那时候他父亲在镇上开了一家食杂店,里面经营着糖果、糕点,还有蜡烛和火柴什么的,都是些利润不大的东西。其实那个食杂店在他爷爷那辈上就已经有  相似文献   

20.
不知什么时候起我便爱上了美术,也不知是什么使我陷入了艺术这一美妙的世界里.那是十年前秋日里的一个晚上(时间虽长了,可还记得很清晰).当时我上小学二年级,老师经常布置写小楷.一天,我爸拿出了我的小楷本开始翻阅,我看见他眼里闪现出惊奇的目光,脸上露出平时很难看到的微笑,并开始左一句右一句的夸奖我,说我的字写得特别好,叫我以后好好练字.我兴奋得叫起来,用比他响亮的声音说:"昨天,我们上美术课,我画得最好,得了最高分呢!"爸好像比我还要兴奋,亲切地对我说:"儿子,我为你感到自豪.画画是一种艺术,但只要你肯努力,就会有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