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习作教学一般是两课时,第一课时是"习作指导课",第二课时是"习作讲评课"。特级教师宋运来认为,"习作讲评课"的称谓不妥,它应该有个更贴切的名字,叫"习作欣赏课"。他提出,"习作欣赏课"的教学流程可以按照"发现—欣赏—分享"进行。那么,"习作指导课"该如何指导?"习作欣赏课"又该如何欣赏呢?本期特推出宋运来老师的两节习作教学实录及评析,第一节是"习作指导课",第二节则是"习作欣赏课",希望对您的作文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一提起作文,我想头疼的不止是学生,还有我们的老师。面对作文题目学生"望洋兴叹",在他们眼中写作文难,难于上青天;面对学生的习作老师"苦苦摇头",在老师眼中作品空洞索然无味。特别是刚刚接触习作的三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这就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从教十余年的经验告诉我,无法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无法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又怎会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为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快速脱离苦海,我做了如下尝试。(1)激发写作热情———让学生乐写,(2)日积月累———让学生"厚积"而后"薄发",(3)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取材,(4)练习评改———让学生在改中练,(5)肯定与赞赏———让学生更加爱上习作。  相似文献   

3.
习作教学在儿童习作通识评价方面存在着"盲区",无论对课程建设还是教学操作,都是较大的欠缺。建构小学阶段儿童习作"表达标准"势在必行,以"标准"指导习作教学变革,以"标准"引领儿童写作素养提升。"童化作文"教学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习作教学课堂是激发习作兴趣、强化习作训练、提升习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应该立足"三个基点",即以解决"写什么"——激活学生生活储备及思维能力,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教什么"——教给学生习作方法,让学生学会作文;"怎么教"——精心设计教学流程,让学生快乐作文。  相似文献   

5.
小学是习作的起步阶段,如何让学生赢在习作的起跑线上,关系到高年级的习作教学。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是这个学段的一个任务。如同婴儿呀呀学语,最需要的不是母亲"语法"的讲解,而是母亲心领神会地去鼓励和表扬一样,在小学三四年级这一学生作文起步的阶段,教师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像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所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以实现《课标》中所强调的让小学生"易于动笔","乐于书面表达",对作文"有兴趣"的目的。因此我采取了一些措施,让学生在习作的起步阶段感受到习作的精彩,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轻松地踏入习作的大门。  相似文献   

6.
查旭霞 《辅导员》2010,(24):53-53
在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感触最深的是学生习作中的言不由衷,"人""文"分离。一篇作文,往往不是"以我手写我心",而常常采用或"套",或"凑",或"编"等等办法,千方百计地"作"出一篇文章来。  相似文献   

7.
徐笑飞 《教师》2011,(6):70-7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往往能综合体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考场作文更能体现学生的习作能力和水平。本文就考场作文的习作技巧谈几点看法:一、眉目传神有人说:人美在眼睛,文美在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如果这"眼睛"迷人,魅力四射,文章也显得"神采奕奕"。  相似文献   

8.
朱向明 《生活教育》2012,(11):56-57
教语文的都知道,孩子习作水平的提高重在"指导",更贵在"讲评"。如何高效"讲评"呢?仁者见仁。近年来,我在"讲评"孩子习作时做了这样一些尝试——变枯燥的"就事讲事"为"就事讲故事",感觉效果不错,不妨晒于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衡量语文学习是否过关的重要标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然而,提及习作,学生是"横眉冷对习作题,俯首狠咬钢笔头",教师也是摇头叹气,无可奈何。习作教学陷入如此困境,不由得广大师生疾呼:"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10.
作文时,因为"需要",学生会寻找表达内容,思考表达方法,其表达溢于情感。从"需要"出发,学生没有习作压力,不会把习作看成枯燥的劳动;从"需要"出发,真正让学生感到习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是教师努力的方向。 一、因“需要”而作文  相似文献   

11.
一、主题的由来 苏教版第十二册教材中第七单元主题为"师恩难忘",单元的4篇课文向学生展示了许多老师的形象,习作7是"给老师的一封信",练习7是关于老师的名言和成语,口语交际的主题是"临别赠言",  相似文献   

12.
滕连花 《广西教育》2014,(13):41-42
一直以来,学生习作的评改都是以"习作讲评课"的形式出现,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地接受,没有自主参与权,学生对习作评改毫无兴趣,习作评改教学效果不佳。经过多年教学观摩与实践,笔者认为,习作评改课应该是欣赏和修改的集合,让每个学生在习作评改中学会欣赏自己和他人习作中精彩的地方,从而增强习作的信心。同时,教师要把修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修改习作,使自己的文章写得更加通顺、生动。  相似文献   

13.
潘琴燕 《教师》2012,(12):82-83
"作文难"几乎成了小学师生感到非常棘手的难题,作文难、难作文、文难作这三个字无论怎样戏剧性地排列组合,都反映了一个道理──"难"。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人们更多地把视线聚集在作文教学的研究上,而往往忽视阅读教学中习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实,文本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而且也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习作既可以"取其法",还可以"用其材"。我认为学生最经常、  相似文献   

14.
殷村 《宁夏教育》2014,(5):53-54
进入"微时代",微博、微信等"微字辈"新生事物横空出世,正日益影响着世人的生活。这里之所以将小学低年级作文称为"微作文",主要是低年级学生所写习作多为200宇左右,具有"微"的鲜明特征。但是,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微作文"并不"微",甚至如同"拦路虎"一般,让他们望"文"生畏、谈"文"色变。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课标还对各学段的习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可见,习作的指导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我们知道,对于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而言,  相似文献   

16.
刘宏 《考试周刊》2012,(36):41-41
挖掘古诗词中的习作点,不仅可以将古诗词根植于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古诗词深厚的内涵,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依托古诗词,将学习古诗词作为习作的"源头之一",让水"活"起来,"灵动"起来,促使学生的情感和言语日趋丰盈,打开学生习作的又一扇窗。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作文修改是老师精批细改,眉批、旁批、总评一应俱全,包含了老师对这篇习作的意见和建议,更包含着教师对学生习作的期待。但往往学生拿到作文本之后,只简单看看得分,不去细看老师批改的内容,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差在哪里,大都不管,甚至老师批改出来的错字病句也不放在心上,造成以后写作时存在的问题依然如故。因此,这样的"改",也仅仅是教师方面的"一厢情愿",没能真正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没能真正激起学生对自己习作的"再回首"。如果让学生自己修改习作,领悟能力强的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自己的习作加以完善;但对于能力稍弱的学生来说,一般只能批改一下错字错句,要求  相似文献   

18.
纪学兰 《教育导刊》2014,(11):68-71
课程标准要求习作教学要让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给小学习作教学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儿童视野中"有新鲜感的词句"有其独特内涵,从认知论和社会文化观的角度思考儿童语言的习得与运用,习作可以定义为是经由认知发现生活,在语言的交往与习得中回归生活、丰盈生命的活动。  相似文献   

19.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习作有兴趣是学生乐写的关键。有兴趣,就有习作的动力;有兴趣,就能使学生变"苦作"为"乐写",就能使学生写得轻松、主动而富有创意。近年来,我努力在"让学生乐写"上下功夫,对所教班级进行大胆地尝试。  相似文献   

20.
小学教育要"从行为习惯养成入手"。笔者经过多年探索发现,良好的写作习惯的形成需要训练,而训练需要方法,需要激趣。在阅读教学中关注本体性知识,帮助学生习得语言运用的规律,学生则更容易因为写作有方、写作轻松而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习作"板块中出现过两次"写实验"的要求,第一次是五年级上册"习作7"中的"有趣的一次实验",第二次是六年级下册的"习作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