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榴玉 《文教资料》2008,(22):136-138
语文教学要融入生活,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再现文本的情景,体验文本的生活;要让生活走进语文,构建多元平台,让学生走进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享受生活化语文给学生带来的欢乐.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要取得较好的成效,仅仅依靠传统的课堂是不够的,应把视野扩展到校内外的语文课外活动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语文环境,让各种活生生的信息走入学生的生活,走进我们的课堂。本文从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在生活的体验中享受语文魅力等方面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小天地,生活中的语文才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我们探索让生活中的语文走进课堂,再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大课堂。一、立足生活,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语文教材来源于生活,要让学生从教材中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就要求语  相似文献   

4.
章琴 《考试周刊》2013,(72):21-21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本文从两方面进行论述:激发情感,让学生走进教材;善用教材,让教材走进生活。要让生活走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5.
李闯 《考试周刊》2012,(86):42-42
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把学生从课本中解脱出来,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向语文,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6.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学在打破以"教师为主"的模式的同时,也应打破以课堂为中心的格局,我们要让学生走出课堂,投入到精彩的生活之中。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更贴近生活。平时教学中要多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通过各种途径,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注重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走出学校,置身于家庭。  相似文献   

7.
龚新峰 《快乐阅读》2011,(20):119-120
语文教学需要融进生活,识字、阅读、写作等,和生活都紧密相连。教师要让学生走进生活中的语文,让教学回归生活,并挖掘生活的源泉,让语文教学在生活中拓展与延伸,让学生在生活访谈、观察、表演中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要与生活相结合,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怎样才能使语文教学生活化?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关注生活。再则,在具体的教学中,利用好教材,创设好情景,把生活引进课堂。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布置的作业,也要与生活相结合,让语文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一、语文教师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的角色。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我们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理解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知识为中心,固守于课堂,学习生活单一、枯燥。本文探究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建议让教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寻找教材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改变语文学习远离生活的状况,充分利用语文学习的资源,改善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相似文献   

11.
张振燕 《课外阅读》2011,(10):331-331
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生活有多丰富,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样式就有多丰富。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敢于变革旧的教学模式,把“说讲语文”变为“生活语文”。所谓“生活语文”,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于漪语);在参与和关心学生生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为自己服务,即“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在实践中关键是探索“生活与语文相结合”的途径,寻找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让文本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能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生活世界。"生活即语文,把生活当作学习语文的资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都阐明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紧密关系。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语文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语文教学亲密接触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大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活教材。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迫于高考的压力而形成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粗暴地割断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得语文学习功能异化的弊病愈加严重,语文教学“高耗低效”愈益凸现.语文教师必须切实摒弃陈旧落后的语文教学观,树立生活语文教学观,在教学中注重凸显语文的人文性,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真正解放学生,让学生走进缤纷的生活.这就需要让教学回归生活,使语文充满活力;构建多元平台,让生活走进语文;采用多种形式,让生活与语文双向互动,真正让语文与生活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14.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所以语文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让语文教学渗透于学生的生活中。学习语文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习的内容也不仅仅是教科书.教师必须要树立“大语文观”.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把生活与语文教学融合起来.为语文教学注入源头活水.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回归生活。让生活成为教材.把社会当作课堂.努力使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在学校课堂上,而且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让生活资源走进课堂.让课堂更具人文气息和生命力.这是新课标特别强调的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相似文献   

16.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其实也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语文教学务必要突破语文课堂教学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让语文教学与社会实际生活链接,真正地把语文教学由课堂引向社会生活。那么,作为语文教学重中之重的阅读教学又如何与生活链接,最终使语文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走进学生的  相似文献   

17.
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更贴近生活,从而让学生走向社会,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是时代与学科的要求。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范慧莲 《青海教育》2010,(11):31-31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是例子,就不能老让学生盯在教材中的这几篇文章上。新教学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要把语文这门课与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把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摄入语文课堂,把学生拉到大千世界里去学习、理解并且真正地运用语文。  相似文献   

19.
在新课标提出后,许多语文教师比较注重大量地将课外教学资源引进课堂,而对课堂教学资源有所忽略.其实,语文课堂本身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诸如教材本身的价值,师生本体的作用,随机动态资源等.语文教师要把语文教学的课内和课外教学资源同时利用起来,让语文走进生活,让学生融入语文.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力求让生活走进课堂——使语文教学体现"生活化",让语文走进生活——使学生生活具有"语文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