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天津体育学院1979年开始研究生教育,是全国最早开展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的院校之一。当时,招收和培养了体育管理学、运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力学三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为“博士联合培养单位”,与北京体育大学联合博士生。此外,运动人体科学学科与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生。2005年,获全国首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授权点,同时,还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班。形成了体育学二级学科之间、体育学与教育学和临床医学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互动式发展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硕士授权点跨学科门类和专业数目均居于全国体育院校前列。目前,在校硕、博士研究生400余名,硕、博士生导师60余名。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体育学逐渐成长,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许多学科的学科体系。1994年由国家科委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共同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将全部学科分为五个大门类,下设58个一级学科,体育科学被列为人文与社会科学门类下的与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并列的一级学科,其代码为890。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1996年将体育学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研究的学科之一。体育学和体育科学都是体育科学学科群的总称。学科要发展、要进步,就需要反思。为了弄清什么是体育学,笔者查阅了体育学的两本权威辞书,一本是《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另一本是《体育科学词典》。阅读之后,不免产生了一些疑问,谨提出来与学者们共同探讨。 一、《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对体育学的释义 1982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对体育学的释义  相似文献   

3.
对体育学科分类的分析与调整建议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对体育学下属4个二级学科进行分析与调整,认为"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和"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学科体系中两个重要的基础支撑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内容需要重组,"身体教育学"、"运动竞技学"、"健身休闲学"将作为体育学科体系的主体部分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当前我国不同类型大专院校设置的体育管理专业已突破单一的公共事业(体育)管理专业的建设模式,但体育管理专业设置的学科理论基础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通过思辨体育是什么、体育教育与体育总概念之间以及学科与专业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将体育管理专业设置为体育教育学或公共事业管理学学科下的一个专业方向,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误区,提出体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应该立足于在体育学一级学科下建立二级学科,而公共事业(体育)管理专业只是体育管理学二级学科下的一个专业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5.
体育学科体系重新构建刍议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体育实践的适度超前和理论建设的相对滞后,已经成为体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近100年体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走过了作为教育二级学科和一级学科的历程,已经具备相对稳定的学科体系、专业设置和独立设置学科门类的条件和要求.西方发达国家如德、英等国也有把体育作为-个学科门类设置的做法.把体育作为一个独立学科门类设置,根据体育3种实践形态和揭示它们规律的学科,可称之为身体教育学、运动竞技学、健身休闲学,形成体育学科门类下的3个一级学科,它将为3个学科提供广阔发展空间,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引,并减少国际交流障碍,化解3种形态的失衡和反差,把我国建成真正体育强国.  相似文献   

6.
卢福泉 《体育学刊》2007,14(7):46-50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为工具,以“单位”为检索方式,检出2006年我国综合排名前20名的大学的所有以“体育”为主题词的文献(2000年1月-006年12月)。并对核心体育文献作者项群分布及非体育专业作者学科分布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发现在核心期刊体育文献计量排名靠前的大学中,非体育专业作者对体育主题文献总量的单独贡献占有重要地位,但非体育专业作者与体育专业作者之间的合作缺乏;非体育专业作者在体育主题交叉领域研究中涉及的二级学科数目大于体育二级学科数目,提示综合性大学的体育学科人员需充分了解、利用本校的学科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对体育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进行领域战略部署和细致规划。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体育与健康教育人才的需求已经出现并有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人才是复合型人才,必须掌握体育学科与健康教育学科及教育学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而体育院系具有这方面的专业优势.因此,加快我国高等体育院系设置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就愈发显得紧迫与必要.  相似文献   

8.
立足学科分化与交叉视域,从学校体育学生成与发展路径、学校体育学发展的现实困顿以及体育教育学学科体系构想3个维度审思学校体育学学科的发展。认为:学科分化是学校体育学形成的原动力,学科移植是学校体育学发展的生长力,学科交叉是学校体育学创新的生命力;学校体育学在与母学科以及其他外部学科交叉发展中凸显了学科属性迷失、嫁接移植错位、学术话语混乱、研究范式冲突、理论体系阙如等问题。基于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育学学科体系,将会在理论统合、知识耦合、实践契合、资源聚合等方面释放出更大的学科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9.
有待拓展的体育学方法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育学的学科分类是个问题,很长时间体育学是不独立的,一直置于教育学门下,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体育学才从教育学中独立出来,作为一级学科,归于人文社会科学.为此,旧有的体育方法论有必要拓展,本文提出,作为研究人的运动行为的体育学应确立“质“的研究方法,建立新的体育学方法论的科学“范式“.  相似文献   

10.
面向21 世纪探索建立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是我国最高层次体育人才的培养,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重新审订了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专业目录。重新审订后的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 体育学一级学科原来由拥有的13 种二级学科专业压缩到目前4 种, 拓宽了体育学研究生培养口径, 从客观上克服了学科专业面设置过窄, 学生掌握知识不宽广的不利局面, 但是, 围绕着调整后的体育学二级学科, 制订或修订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将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调查法和实践经验, 从宏观上探讨制订或修订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上应重视的环节以及该做的几项工作, 为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体育新学科”的研究,对体育学的基本理论建设起了重要作用,即拓展了体育学体系应有的知识面,是体育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符合现代知识增长的特征。同时,体育学的发展,给“体育新学科”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3):F003-F003
西安体育学院从1979年开始招收和培养体育学硕士研究生。20多年来.我院硕士研究生教育得到长足发展,硕士学位学科授权点从最初的1个发展到5个学科,涵盖了体育学一级学科所属的4个二级学科和心理学中的应用心理学。从1979年至今共毕业各类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225人,其中港澳地区28人;  相似文献   

13.
从体育学博士生教育的历史视野、研究方向、人才类型、培养制度、论文规范等方面,提出了改革创新的理念和设想。主要认为:传承自前苏联高教模式的现行体育研究生教育体系应该与时俱进和改革创新;“学科本位”和“项目本位”并存的研究方向双轨制应该在博士生教育层次统合成按学科体系划分的单轨制,即以“学科领域”与“研究对象”的理解,代替过去“学科”和“术科”的思维模式;体育学博士生培养目标应该多样化,即学术型、应用型、学术应用融合型等并存;培养方式上应该是师徒式、专业式、协作式并存且提倡结合,学制要有弹性,4~5年毕业应视为正常;学位论文规范则不必单一与固化,尤其结构规范要充分考虑体育自然科学类、体育人文社科类论文的不同性质,作出灵活的、适合各自特点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以社会科学学科ARWU排名前100、QS排名前100和THE排名前50的并集,以及世界一流体育大学为研究样本,调查了200余所世界一流大学体育领域华人学者概况,重点从分布国家、职称、学历及专业、教育背景、社会服务、科研产出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显示,海外华人体育学者主要分布在北美和东亚地区;海外华人体育学者中担任教职的比例在50%左右,终身教职比例偏低;海外华人体育学者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90%,专业方向主要为体育教育、运动医学、运动机能学;80%以上的华人体育学者是在国内取得学士或硕士学位,到海外取得博士学位;华人体育学者与国内的交流与合作偏少;体育教育、运动医学和生物力学方向的科研成果显著,参加国际会议机会多。最后,在人才引进、国际交流、科研产出三个方面提出对国内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基于知识分类理论与体育实践结合视角,解析由于学科知识聚类特征不明确和划分依据不唯一导致的体育学科体系困惑与劣构,体现为学科知识空心化和碎片化。辨析体育学科知识的相同点与差异点,厘清聚类特征与划分依据,明确体育学科体系划分的步骤。依据知识分类理论,体育学科知识可分为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采用与相关学科类比的方法,将体育学科划分为体育学理论、体育健身学、体育休闲学、体育教育学和体育竞技学5个二级学科,并演绎和解析学科知识展开的逻辑链条。  相似文献   

16.
体育学科体系的分类:宏观、中观与微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教育学科门类之下的"体育学",有望成为与"教育学"并列的一级学科,其学科体系的构建尚存在较多的问题:如体育学科特色不够突出、学科体系应用性和针对性不强、学科发展与体育教育问题研究缺乏互动等问题制约着体育学科的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体育学科体系分类三大实践领域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试图从宏观、中观、微观的层次对体育学科体系的构建进行探索,提出了"一化四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体育学类专业多个专业共存的实践要求,文章提出“大平台—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及对体育专业培养模式的影响因素,认为体育学类“大平台—宽口径”的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培养目标定位,按文理大类招生,实行两段式培养过程,设置“两平台、多方向”课程体系,建立新型的教学体系。1.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体育专业(本科)在培养目标应面向研究型、应用型和实用型三类人才,并主要以后两种为主。体育专业人才规格目标的具体定位可包括: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和品德素质,全面发展;具有…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育学科交叉融合承担了推动体育科技创新,从而助力体育强国建设的历史使命。研究认为:首先,根据知识生产模式理论,将体育学科交叉融合嬗变历程分为单学科、多学科、跨学科、超学科四个演化阶段。其次,体育学科交叉融合现实样态呈现在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和运动人体科学、运动人体科学和自然学科四方面的跨界整合。再次,体育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机制表现为建构服务体育强国导向的引领机制、建构问题牵引的体育学科动力机制、构建以理论为导向的实证研究范式、建构无学科边界的体育学科组织机制、建构“政产学研用”的协同治理机制、建构多元动态的体育学科评价机制六个方面。最后,基于超学科视角提出创新体育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新范式、确立体育学非学科化的“超学科”思维、架构“超学科”的体育交叉融合学科体系、探索“超学科”的体育交叉融合实践模式的未来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运用体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知识,采用文献资料研究、问卷调查、访谈和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体育教育促进师范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与手段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构建体育学类"大平台-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杰  张红霞 《体育与科学》2006,27(4):81-83,72
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体育学类专业多个专业共存的实践要求,文章提出“大平台—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对体育专业培养模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述,认为体育学类“大平台—宽口径”的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培养目标定位,按文理大类招生,实行两段式培养过程,设置“两平台、多方向”课程体系,建立新型的教学体系。指出体育专业建立“大平台—宽口径”培养模式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