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受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影响,我们现在活得越来越物质化了,我们的心灵、我们的精神越来越萎缩和贫困了。艾米的小说《山楂树之恋》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爱情的乌托邦,它让我们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它满足了我们的“白日梦”,它给我们心灵带来了一丝清新和慰藉。  相似文献   

2.
无聊的魅力     
小容 《八小时以外》2014,(5):119-119
当我们忧伤时,或许恰好是那些忧伤的书籍最能给我们慰藉。阿兰·德波顿《无聊的魅力》就是诠释这个道理的。  相似文献   

3.
生命的感化     
你的生命因为一个人而受到触动,这意味着什么?在最脆弱的时候,我们往往需要别人的鼓励、安慰,或者是能给我们以帮助的温暖的手。通常,这样的慰藉就来自我们亲密的兄弟姐妹,因此,这种慰藉也就能不断地感化我们的人生,持久地影响着我们。在本期的主题文章《孪生情谊》中,斯宾塞讲述了她和她的孪生姐妹艾米之间的亲密的纽带——即使她们要脱离对方的影子,培养各自的个性,她们之间这份最亲密的  相似文献   

4.
最后的奉献     
深夜的德阳市汉旺镇,冷雨凄厉,悲声四处,呼啸而过的救护车最能给人带来一丝慰藉,那意味着又有一个生命在奔向希望。  相似文献   

5.
高靖生 《师道》2008,(12):19-19
我们有无数的言词和语句来赞美善良的品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希望遇到那些与人为善的人们。因为,善良就像冬日里的阳光,能够温暖看尽人世冷暖的心灵;善良也像夏日里的清凉,能够慰藉受尽世态炎凉的心志。然而,就像我们这样一种倡导与人为善的文化,同样有着现实的不谐之音,比如说“好人没好报”就是一个极为有力的音符,在善良的主调下弹出了刺耳的反调。  相似文献   

6.
林海 《教学随笔》2014,(7):63-65
一、文题揭示 碎碎的光阴,浓浓的情意。只要心中有爱,就会感到温暖!老师一个期待的眼神,同学一个会心的微笑,妈妈一声无意的叮咛,或者陌生人一声善意的提醒……都会给我们带来些许的慰藉与感动。  相似文献   

7.
伪童年时代     
这是一个成熟的时代,网络、电视、iPad让孩子们早早进入成人的世界。这是一个幼稚的时代,无数的成人在拒绝成熟,享受着伪童年带来的快乐与慰藉。这是一个伪童年的时代,童年在速死与蔓延中挣扎,留给我们的只剩下缅怀或是不放。  相似文献   

8.
曹海东 《求学》2004,(6):56-58
天下本无侠。所谓侠,不过是人们自己制造的另外一种法相的上帝。当一个人长大,当他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他又能到哪里去寻找昔日的慰藉呢?就像琼瑶的言情小说是为那些没有恋爱经验的人们特意制造的一个美丽梦想一样,武侠是给那些酷爱浪漫的人创造的一个虚空的梦。但是有时我们宁愿相信这样的一种虚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痴,谁解其中味。”用在这里也不为过。  相似文献   

9.
有一句名言“爱是最好的教育”。是爱将人类的教育世界摇曳出一片迷人的风光。我们用爱温暖着,关心着,教育着学生,学生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着,慰藉着,支持着老师。  相似文献   

10.
倾听     
诸佳佶 《中文自修》2007,(12):43-43
太阳每日升起落下,星光每日点亮深邃的黑夜,随着城市的日益发展,我们内心的烦恼却越来越多。因为不善于向他人诉说困惑和烦恼,于是慢慢发现,其实倾听自己的内心,也是一种很好的心灵慰藉。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篇与众不同的文章。小谢同学以善于观察的眼睛和满怀善意的心灵,发现了一项帽子的不同用处。它不再是普通的遮阳挡雨的工具,而是一个承载生命,孕育生命,慰藉生命的神圣之地。  相似文献   

12.
柯云路 《教育》2006,(6):58-59
开栏的话:我们的刊物关注每一个教育事件,从教育瞭望、教育纪事,到追踪教育新闻的点题调查、教育观察;从言辞犀利的教育时评,到异域色彩的国际视野……每一个栏目都诉说着不同的教育话题。有一种关注教育的声音有些特别,它没有激烈的言词和前沿的视点,它很温和也很慰藉,它将教育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娓娓道来——这就是作家柯云路谈孩子成长、家庭教育的故事。这是柯云路在本刊开设的专栏。[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李琦的每一篇诗作都饱含着深情,诗中的每一个字都充满着最真切的感情,所以极易与读者引发心灵上的共鸣。读诗人李琦的诗,每一个字都如同一朵小小的雪花,那么的干净、轻盈、一尘不染,然而在那“雪花”融化的一瞬,我们的心灵却是猛地收紧了一下。让我们燥热的心瞬间感到一丝清凉的慰藉。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在这个时代里,我们不再自然。又有人说,我们要求的只是那一点心灵的慰藉,不求深刻,只求简单,只要一切出于自然。每天穿梭于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以及西南财经大学三所高校之间的黄维林黄老板,就是这样一个"自然人"。在我们的一生中,要经历很多个100天,或长或短,或喜或悲,而从大学  相似文献   

15.
选择在这样一个属于母亲的节日里写一封信,不知能不能够算作是一种慰藉,对于自己,也对于在这个世界上最最疼爱我们的母亲。也许还有什么别的更好的方式。但选择写信这种略显古老的做法,在这个一切都变得方便和快捷的时代里,我们认为这也并不一定就是舍近求远或是舍本逐末的馊主意。毕竟,只要能够充分地表达出我们做儿女的真诚想法,也就足够了。难道真的会有哪个母亲就因为你没有采取电话或短信再或是更直接的E—Mail的方式,就对我们的诚意表示怀疑吗?这是肯定不会出现的一种情况。所以我们才敢有所坚持,才敢在这里说出我们心中的…  相似文献   

16.
冬去春来,不知不觉间,我们便威武地站在了收获前的门槛上。眺望远景,我们满怀信心;回首往事,我们无怨无悔。3年的时光,弹指一挥间。身后走过的路,虽坎坷,但写满了充实;虽曲折,但浸透了超越时的幸福回忆;虽艰辛,但一路有收获的温暖慰藉。2012年,是我们蓄势待发的一个关头,是我们奋勇冲刺的一次检阅。明天的太阳,正在我们的心头冉冉升起,让我们好好珍惜!  相似文献   

17.
丁曰宏 《学语文》2011,(1):25-26
特立独行,独树一帜的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是许多士大夫在仕途失意或厌倦官场的时候。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自我安慰的楷模。实际上,“陶渊明归隐之后,尽管在精神上得到了一些自我慰藉.但在物质生活上.则日益陷入了饥寒交迫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逝去的生命     
在许多年中,我们依赖书信维持生存。书信是我们寂寞的日子里稀少的欢乐和光明。信中的每一个宇都被我们贪婪嚼碎小心咽下,然后一字不漏地“输入”记忆珍藏。收信、读信和复信,常须躲闪避开周围警犬般的耳目,使得书信的来去变得隐秘而鬼祟,那仅仅只因为小小的信封承载了最大的私人空间。是充满敌意的生活中唯一的温暖和慰藉,支撑我们度过苦涩难耐的时光。  相似文献   

19.
没有人能解释出境界。或者说境界本就无须解释。境界是我们自己伸出手来,触摸心灵时找到的一种感觉,那感觉提示我们:境界是来自我们对自己心灵的一种要求,或者慰藉或者抵达。  相似文献   

20.
我们     
《中文自修》2015,(1):34-35
华东师大一附中赵婉莉每个人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然后我们渐渐长大遇到了不同的人,从我到我们。我们变得有人陪伴,变得不再孤独,说起"我们"二字的时候,内心也是更加坚定。曾经就有这么一个朋友,相识已是十年,而如今一别四年。时光仍旧匆匆离去,两个人却也不因时间与距离的隔阂而变得陌生。忆起对方之时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也足以慰藉彼此,不思量,自难忘,就好像她一直在身边从未离开过那样。我们曾以对方之悲而悲,因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