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美国独立后,英国从美国革命中吸取教训.及时调整殖民政策,放弃了旧的重商主义殖民政策,加强了对殖民地政治上的控制,从而使印度、加拿大这两个殖民地得以巩固、扩大。英属北美殖民地和英属印度殖民地一起,构成了第二荚帝国的核心。英国对这两个殖民地的政策实际上代表了这一时期英国的帝国政策。英国对印度统治政策的调整,为英国统治落后地区殖民地提供了蓝本和依据。而英国对加拿大的新政策则确立了英国对英裔和非英裔白人殖民地的统治机制。这一时期英国帝国政策的调整,否定了旧的重商主义殖民政策,开始了新的自由主义殖民政策,奠定了英帝国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19世纪中期以后,印度成了英国最重要的殖民地。铁道是英国加强对印度殖民掠夺和统治的重要工具,英国在印度的铁道政策对近代英国、特别是印度的历史影响是颇为深刻的。一从1757年普拉西之战后,印度逐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此后,英国资产阶级对印度的原料和市场怀有极大的奢望。但是,当时的印度却远远不能满足英国资产阶级的贪欲。一个英国国会议员在议会辩论中就曾埋  相似文献   

3.
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后,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开始不稳定。为了保证工业资本在印度的进一步剥削,英国逐步对前期的具体政策进行调整。一方面加强专制权力,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和控制,使殖民地的国家机器进一步集中、强化;另一方面,利用议会"民主"体制,使殖民地国家机器带有了资产阶级民主的某些特色,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英印间的民族矛盾。  相似文献   

4.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英国以武力征服了整个印度,使其沦为殖民地。英国殖民者从经济和战略考虑,在大量输入商品的同时,开始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引进近代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以便更有效地榨取印度的财富,所以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在印度旧的经济部门遭受严重摧残的过程中,同时孕育着资本主义新式的企业。英国对印度的征服与掠夺,严重地破坏了印度的农业、商业和手工业,加深了印度  相似文献   

5.
英国议会在英属印度期间通过一系列森林法案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尽管英国人的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印度森林管理的现代化和林业技术的科学化,但是其政策措施仍不完善,而且森林管理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导致印度森林开发的速度和规模空前加大。印度森林学是当时英帝国各殖民地最发达的,成为其他殖民地学习的模本,印度森林学发展成为帝国森林学。  相似文献   

6.
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英国殖民主义者以商品和贸易为借口,开始侵入印度。1757年普拉西战争后,印度开始逐步沦为英国殖民地,成为英王皇冠上一颗最耀眼的明珠。 英国在印度建立殖民统治不仅给穆斯林,也给印度教徒和其它本地居民带来前所未有的灾难。马克思在总结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社会和经济后果时写道:“英国则破坏了印度社会的整个结构,而且至今还没有任何重新改建印度社会的意思。印度失掉它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就使它的居民现在所遭受的灾难具有一种特殊悲惨的色彩。” 印度人民抗英怒火此伏彼起。英国为了维护它的殖民统治,除了依靠军队进行赤裸裸的镇压外,还推行了“分而治之”政策,在印度各个民族、宗教、种姓和各种社会团体之间及内部,进行挑拨和分化。英国殖民者提出:“我们的态度是尽力维护现存的宗教的种族分裂,而不是努力使之融合。分而治之应该是印度政府的原则。”“分而治之是古罗马的座右铭,也应当是我们的座右铭。”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不同时期和阶段,英国殖民当局为实行分而治之而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手段。  相似文献   

7.
2001年的岁末,印、巴两国就克什米尔问题双方再度剑拔弩张,地区冲突持续不断,不仅影响印、巴两国关系的发展,而且造成南亚次大陆的紧张局势,引起世人的关注。克什米尔问题是二战后英国处理殖民地时遗留的一个问题,是英国“分而治之”的产物。从1600年英国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入侵印度后,印度一直是英国在亚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殖民地。印度人民  相似文献   

8.
小说《达洛卫夫人》中,印度这个殖民地国家反复地出现,本文主要通过运用福柯的权力与话语关系的理论来看英国对印度的殖民。  相似文献   

9.
二战期间,一个记者问英国首相丘吉尔:“莎士比亚和印度,哪个对你更重要?”印度当时是英国最大的殖民地,其财富、人口、土地,应该说对英国有足够的诱惑。然而丘吉尔回答说:“我宁可失去50个印度,也不能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相似文献   

10.
马啸 《宜春学院学报》2008,30(Z1):37-38
1947年印度独立后英国与印度的关系发生改变,英国寻求与印度重新建立外交关系。英国的外交构想是将印度纳入它的英联邦外交体系,印巴以自治领身份独立使英国的构想初步实现,而1949年的英联邦总理会议报告使英印外交关系的重建得以定型,为此后英国与其所属其它殖民地的外交重建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开始调整其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政策。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即位后,继续对印度进行殖民主义改造。维多利亚时代前期(1837—1857)英国对印度政策的调整,主要体现在1853年法案,以及根据法案精神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上。英国政府继续进行殖民主义改造,实现了英国工业资本对印度的剥削。但是与此同时,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出现了危机。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既是这种危机的一种极端表现,又成了英国对印殖民统治历史的大界标。  相似文献   

12.
18世纪以来,英帝国主义为了将我国西藏地区纳入其殖民地范围,开始对西藏地区进行渗透,甚至不惜先后两次发动武装侵略。英帝国主义的渗透尤其是武装侵略,对西藏地区的社会发展,以及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北美13个殖民地建立后与宗主国长期保持相容、并存、互利的良性关系。英国通过在北美的殖民统治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也促进了北美的全面开拓和发展。从1763年起,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统治政策改弦易辙,然而“新殖民地政策”却导致双方共处关系的交恶与决裂。因此,英国殖民统治政策是制导殖民地与宗主国关系的核心因素,在北美发展及其与母国关系演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人们普遍认为,印巴分治是艾德礼政府实行英帝国传统的“分而治之”政策的结果,实际上,艾德礼政府推出蒙巴顿方案并非其主观意愿,艾德礼政府的主要成员一直主张维持印度的统一,并为之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因为分治既不符合工党传统的对印政策主张,也不符合英国的长远利益。实行印巴分治实为印度当时的局势所迫。  相似文献   

15.
英属北美殖民地自建立起便与宗主国长期保持了并存互利的关系。英国在从殖民地获取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促进了其全面开拓与发展。18世纪60年代初开始,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政策由温和转向强硬,导致双方关系由共处演变为决裂,最终引发了独立战争。因此,英国殖民政策的转变是导致其与殖民地关系变化的直接因素,它在推动殖民地发展和独立的过程中发挥了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章回顾了乔治·托马斯·斯当东(George Thomas Staunton)在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过程中的活动,重点论述了随同该使团使华对斯当东一生的影响,旨在引起史学界对这位曾在中英关系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英国中国问题专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很多学者认为,印巴分治悲剧是英国政府一手造成的。如果从英国传统的“分而治之”政策对印度后来种族关系发展的影响来看,这一结论不无道理。但是,如果具体地考察战后英国和印度的局势、英国的利益要求、艾德礼政府对印度问题的态度及其为维护印度统一所作的努力、和平解决印度问题的可能性,人们就会发现,艾德礼政府并无分裂印度的主观动机,相反,印巴分治是国大党和穆斯林领袖为了党派和个人利益而置民族或国家利益于不顾造成的。印巴分治在很大程度上是印度政治领袖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国际高等教育融资比较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美国、英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高等教育大国的融资途径与政策来看,各国高等教育融资既各具特色,又呈现出一些共同趋势与规律:除继续坚持以财政经费为主要来源外,各国还通过高校自筹、教育金融和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进行融资。公立和私立高校的非财政性经费来源都并不纯粹依赖于学杂费的收取,而是更注重发挥高校优势增加对外销售与服务收入,以及利用资本市场与多种金融手段筹集资金。  相似文献   

19.
0~6岁学前教育一体化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一体化刚刚起步,无论是对学前教育一体化概念的理解,还是在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全面实施上,都还没有清晰的思路。新西兰、英国、日本的学前教育一体化管理和实践经验及历程,对我们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美国、英国和印度是世界上较有影响的三个多民族国家,比较它们基础教育阶段的少数民族教育优惠政策可以发现以下规律:经费投入是少数民族教育优惠政策的应有之义;一国的少数民族来源会影响政策的理念;义务教育的普及情况会影响政策的侧重点;政策监管水平会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