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季羡林总结了几千年以来东西方四大文化体系互相间盛衰消长的历史经验,客观地分析了西方文化"天人二分"的分析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争".在给人类带来很多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从环境污染到生态失衡等种种灾难.而东方文化"天人合一"的综合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和",也就是顺从自然,与自然浑然一体,努力建构和谐的世界.季羡林在这个基础上,用宏观的历史眼光,作出东西方文化变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样的前瞻性科学论断,并称之为"东西方文化互补论",以实现东西方文化真正平等的交流.为此,他提出"送去主义",也谈及"拿来主义",目的是反对"欧洲中心主义",推动不是以谁为中心的"文化多元化",使东西方文化最终走向和谐与融合,创造新的文明,以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2.
自然观的不同使得中西方艺术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中国人认为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存在,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侧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而西方则侧重人与自然的对立、差别,以及人对自然的征服,也可以说是“天人有别”。把握这种基本的不同对我们理解中西方艺术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曹禺的著名悲剧《雷雨》为阐释对象,从悲剧类型、悲剧模式等方面对《雷雨》的悲剧艺术进行阐释,认为该剧属悲剧类型中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的融合,侍萍的悲剧属命运悲剧,蘩漪的悲剧则属性格悲剧,全剧笼罩在浓重的命运悲剧气氛之中。其悲剧模式属由《氓》始的夫弃模式的现代重版,并由两个夫弃模式叠构而成,其对中国古代悲剧模式和两方悲剧模式有继承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雷雨>是曹禺最富个性的创作.年轻的创作者通过作品人物和场景描写,作家个体的感性体验、自我或终极本体的深入思考,都或隐或显地改装成撼人心魄的悲剧故事.其中"热"的环境和人物的"热"情、"热"力共同酿成了雷雨大作.创作者的"热"的内驱力和接受者的"热"泪共同阐释着"热"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白娘子永镇雷锋塔》、日本的《蛇性之淫》与英国的《拉弥亚》是东西方人蛇恋故事的代表作,其中所折射出的东西"蛇"意象涵义的演变过程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其具体涵义又不尽相同.三部作品中蛇女形象的异同之处恰恰反映了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普遍性以及作品所处时代的历史语境、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超理性意识"是在后工业时代下,由于物质文明的极度膨胀对人性存在空间的挤压、摧残和侵蚀,造成的人类原有理性价值体系的崩溃和人性的分裂,从而形成一种原有理性价值的背离和非理性化倾向的理念形态.通过对<挪威的森林>中主人公"我"、直子、绿子、玲子间的荒诞爱情和人生悲剧,以及人物孤寂感、生死观的解析,探寻形成这种"超理性意识"的社会、文化、心理根源,并对人类自身和文明的最终归宿进行了深层次地思考.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2月19日在中共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概括和强调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特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本文立足于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背景,着眼于"和谐社会"理念,从中西方思想史的出发,对古今中外的"和谐"思想、理念进行了初步而简要的梳理和诠释,特别是结合对中国先秦原儒孔子所倡导的"和为贵"命题与<礼记·礼运>中提出的"小康"社会模式的阐发、剖析,来阐明和论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基本特点、精神实质,从而试图解答和探讨什么是"和谐社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依据是什么、或者说为什么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和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创作都带有浓重的乡土情结,这种情结又幻化成小说中对大自然的偏爱,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了他们共同追求的生态理想。只是由于两人生活经历的不同以及不同的民族文化土壤使他们在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想时处理方式有一定的差异。托马斯·哈代创造了一系列背离自然、向往都市文明的人物,用这类人物的毁灭增强悲剧氛围和批判力量,从反面说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沈从文则创造了记忆中美丽的湘西,正面传达作家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理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日渐增长,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不断上升,这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中华民族历来强调以"和"为贵,强调处理天人关系应追求"天人合一"为目标。传统思想对现代是有借鉴和启迪意义的。"天人合一"的朴素观念仍然对解决当今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义,天人应最终走向"理性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小说<祝福>主人公祥林嫂,首先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社会人物,其个人思想品格具有真善美的合理性.只有充分认可这个悲剧人物的人生价值所在,才能正确评价小说的悲剧艺术价值所在.从悲剧审美评价,<祝福>是一篇创造性实践悲剧艺术法则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1.
朱亚平 《培训与研究》2008,25(11):14-16
《毛猿》是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一部重要悲剧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找不到归属的主人公扬克的形象刻画充分展现了奥尼尔悲剧的精神内涵所在。凡人的悲剧宿命在扬克身上得到了应验。我是谁?应该在哪里?扬克的悲剧实际上是人类自身的悲剧。本文试图借助于拉康的镜像理论及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来进一步阐述《毛猿》的主题及主人公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12.
张竹坡说“瓶儿是痴人”,作者也归她于“淫妇”之列。纵观瓶儿二十七年的生命历程,探索她和几任丈夫之间的关系和她性格的变化,特别是嫁给西门庆前后性格的炯异,我们不难发现她的性格中温克和凶狠、柔情与冷酷、谦和与泼悍的矛盾统一,谋求自我与夫权意识的二元道德的对立、混存与渗透。这些也就决定了瓶儿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3.
玛丽生活在扼杀正常人性的殖民制度统治下的南非,狭隘的种族歧视意识妨碍着她对社会与自身的关系做出深刻的思考。蒙蔽的主体意识使她无力主宰自己的命运。“被动承受”是她性格的内核.“逃避退缩”是她隐匿的方式。她的人生悲剧其实正是挣扎于男性传统樊篱下女性自身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张洁的《无字》是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堪称一部世纪性的生命史诗,成功地塑造了"沉重的一代"(即"她"之一族)。吴为是作家笔下的重要人物,她的"沉重"性最高。成长环境毁坏了她正常的尊严、自信、追求和平实心态,误读爱情、执著遇随意而演绎时代悲剧,所爱对象的工于心计致其爱情婚姻理想破灭。由此,吴为的人生跋涉与情感履历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5.
谢灵运的悲剧人生并非如传统所言是刘宋政治迫害的结果,而是其悲剧性格之必然。其悲剧性格主要表现在自我认识的偏差,行为的过度情绪化,个人本能的明显凸现,从而使其无法有效地协调自我和现实的矛盾,导致了其悲剧性人生。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性的发展过程中,审美现代性以非理性和生命感性为价值核心,成为启蒙现代性的对立因素.通过对"非平衡性人物"的描绘和对"异教精神"的追求,哈代的悲剧小说表现出强烈的审美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项羽本纪》是一篇凝聚着太史公全部精神的悲壮雄文。在文章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特别是运用整合、分裂、重新整合的手法,刻画了项羽双重型的悲剧性格,实现了项羽悲剧命运和壮美生活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走出社会文学批评的窠臼,从女性主义角度对作品进行重新解读,探究传统男权制对女性造成的巨大影响.揭示出艾米莉悲剧形象的深刻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试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雀东南飞》是一部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其悲剧美表现在:催人泪下的悲剧冲突,光彩照人的悲剧形象,首尾呼应的悲剧氛围。  相似文献   

20.
王微 《海外英语》2012,(10):206
Macbeth is,both by expectation and by means of the exposition,set up as a classical tragedy.The very title of the play,The Trag edy of Macbeth,encourages the assumption on the part of the audience that Macbeth is indeed a tragedy.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cross-cultural angle to the plot of the tragedy of tragedy Macbeth analysis for further analysis and appreciate Shakespeare’ s drama open up alternative thinking mo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