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7 毫秒
1.
王天下——殷周之际对中国文化的奠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奠基于殷周之际,它的基本精神集中体现在"王天下"的理想之中。这一伟大的文化理想,是周人取得克商战争胜利后,在王权受到挑战的严峻形势下,在接受并应对挑战的努力中,在不得不面对历史和现实时,不得不面对被征服的异姓部落并进而面对"天下"的考验中,创造性地提出并打造出来的。它是周人留传给后世的一份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压在中国人身上的一个沉重的负担。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对它进行批判和反省,以一种面向世界和未来的人类情怀重塑人的理想,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2.
目前出土的铜带饰仅仅出现在渭河流域的秦墓中,其时空分布与秦国的发展史相吻合。从秦与戎狄的战争、秦的数次迁都、秦墓中所见的诸多戎狄文化因素来看,在秦与周边戎狄部族长期的互相影响下,这种具有强烈戎狄风格的饰品在秦国获得了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秦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基于西北联大科学教育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其对西北科学教育体系建构的历史贡献,为中国科学教育发展研究提供新线索.研究结果表明,西北联大不仅构建了完整的科学教育体系,而且理、工、农、医以及师范等整个科学教育体系在西北地区生根发芽、发展壮大,为西北地区科学教育体系的构建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成就了西北地区高等科学教育的基本格局和重要地位,奠定了21世纪中国西北大开发的文明根基.  相似文献   

4.
我国西北地区佛教文化重心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从公元前1世纪佛教传入我国西北地区,迄今已经两千多年。历史上不同时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所在不同。佛教最早传入西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久在西域。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西北地区东部有了较大发展。隋唐时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转移到了关中。宋代以来,汉传佛教渐趋衰微,而藏传佛教在西北地区河湟流域异军突起,蒙元时期日益兴盛。明清时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转移到了河湟地区,奠定了近现代以来佛教在西北地区分布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5.
论凤鸟在周文化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凤鸟不是周人的“崇拜对象”。从原始材料分析,“凤鸣岐山”恰可证明凤鸟是周人的敌对部族——商族的神灵。“神不歆非类”,可知周人不会把凤鸟作为祭祀的对象。在周代,凤鸟不是王权的象征,而是臣服于王权的“贤人”“君子”的象征。周人相信“异德相及以生民”,凤鸟与周人“异德异类”,因此,周人视“凤凰来仪”为吉兆,但不能说凤鸟本身是“大一统王权”的象征  相似文献   

6.
通过原始文献分析和考证法,全面审视抗战期间国立西北工学院工程教育发展,探讨近代西北地区高等工程教育的肇始与演化。抗战时期国立西北工学院立足本土,以其全面的学科与课程设置、雄厚的师资队伍、逐渐完善的实验设施以及从严治教、通专并重、讲求实际,经验与学理试验三者并重的科学教育观念,逐渐构建了独立而完善的工程教育体系,迅速提升了西北工程教育的总体水平,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工程技术人才。国立西北工学院不仅首开西北高等工程教育之先河,奠定了西北地区工程教育发展的基本格局,而且极大地推动了西北乃至中国工程学科的发展,其教育理论紧密联系中国工程实际,从而加快了西方科学教育在中国西北本土化以及整个西北科学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秦汉王朝开发岭南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元前214年,秦征服岭南,此后岭南被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秦汉王朝对岭南的开发与治理,其意义不仅在于首开岭南早期开发史之先河,而且为后世统治者开发岭南奠定了必要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秦人原处于西陲,长期与戎狄为伍,政治、经济、文化远落后于东方中原各国。诸侯之间的会盟,也不邀请秦国参与。各国实际上将秦人当作戎狄看待,诸侯卑秦,可谓一语中的。秦孝公深以为耻,乃奋起改革,重用商鞅,变法图强,秦国面貌为之一新,遂崛起于西方。纵观秦人崛起的历程,是落后战胜先进,野蛮战胜文明的历史。以哲学的术语言之,是二律背反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商代妇女的地位、身份和价值观完全不同于周代及其之后的时代。商代妇女可以直接参与商王朝的政治军事占卜等军国大事,在商王朝担任各种重要职务,甚至率军出征,此即后来周人所指责的“牝鸡之晨”现象。而周代妇女的身份、地位是低下的,在家族中妇女无权无势无地位,在政治权力上更是为周代礼仪制度摈之于大门之外,此即周人所倡言的“牝鸡无晨”观。殷人“牝鸡之晨”型妇女价值观近于“罗马型”,周人“牝鸡无晨”型近于“希腊型”。殷人妇女价值观及其习俗观念在周代的殷墟文化圈中产生过一定时间的影响,而周人妇女价值观则通过儒家的传递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论周代神权崇拜的演变与天人合一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人革命与受命的思想,是以《周易》变易革新的哲学观作为理论依据的。周人所言受天命在文王后期,与《周易》成书年代相近。周人认为上有天神,下有民众,其心灵是息息相通的;民众是“神之主”,民众的愿望想法,上帝鬼神也一定是要遵从的。这就是天人思想相互感应、相互交流的“天人合一”观。周代神权崇拜的特点是与政治统治的方式相配套,祭祀天地、鬼神、祖先神的权力像金字塔式按不同的等级阶层分配到上至王公下至士手中。西周晚期以来天地鬼神的威信下降了,出现了重民轻神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论商周时代盟誓习俗的发展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代至西周时期盟誓习俗的变化以成、康前后为界,分为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其中成、康时期通过盟誓将异姓宗族纳入周人宗法统治秩序,是周人与殷商等部族能够相互融合的关键。分封、朝会、祭祀、行刑,使宗法观念与盟誓习俗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的结果,使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民族特性发生了较大改变。  相似文献   

12.
传统解释古史所载周武王“乱臣十人”为周之治臣周公、召公、毕公、荣公等人的说法不确。梳理历代学者的注解,结合商周之际的相关史实研究表明,“乱臣十人”不是周之“治臣”而是殷商“叛臣”十人,他们在兴周和灭商的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确理解这一记载的史料价值,对认识商末周初的历史巨变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春秋、战国之际的“礼坏乐崩”到两汉大一统盛世,中国经过了一个由周小一统中国之分裂而进至于汉大一统中国之建立的历史进程。与此相对应,先秦两汉士人也经历了一个由“闵周”、“从周”以至于“崇汉”的精神进程。作为民族的心灵历史、精神历史,中国文学从《诗经》到汉大赋,正以文学的形式对先秦两汉士人由悲悼、向往小一统中国之过去到拥戴大一统中国之现实这一精神进程做出了历时态的充分显示。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时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加速调整,人类对海洋资源需求大幅增长,海权竞争成为国际焦点,态势渐趋激烈。从海权有关的历史发展状况和国内外的经验教训看,海权涉及国家重大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海权关系我国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探索我国海权建设,应从海权的基本理论入手,明确我国海权维护的基本目标,并构建全球化时代中国海权的发展方略,以期更好地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相似文献   

15.
刘小华  粟芩苓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040-1041,1044
皇皇中华,养生之道,博大精深,夏、商、西周时期的养生思想寓含着唯物、辩证的哲学思想原理,它的创立为养生思想和方法的推陈出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从理论上丰富了我国传统养生学的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的美味松江鲈鱼产于吴淞江河道,此鱼有四鳃,长7—8寸。吴淞江的感潮环境和河道环境使此鱼成为江南名产,唐宋时期形成独特的有关松江鲈鱼文化。到明代,黄浦江代替了吴淞江成为出水干道,感潮环境因此发生了变化,美味松江鲈鱼因难以洄游而绝种。遗存的小型四鳃鲈鱼与过去相比较是口味较差的一种鲈鱼。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当前我国以及我省目前农民工的科学素养的基本概况,并通过对农民工在一些基本科学观点的调查研究,详细地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民工科学素养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靖康之乱”以后 ,北宋政权集团以及北方流民南迁长江流域在今长江中下游流域部分地区造成了一定的语言影响 ,这从这些地区的文白异读可以清楚地看出  相似文献   

19.
西周的“射礼”是上古中国人体运动制度化的集中体现,故分析中国人体运动制度化要从“射礼”入手;而要了解西周“射礼”的组织机理,又须从“射礼”中的官制入手。西周的“射礼”是竞技运动“举国体制”的萌芽,这一萌芽的分析研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技运动“举国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科技兴体”战略的实施,对人体运动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