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聊斋志异》是一部"遄飞逸兴"、"永托旷怀"之书,其鬼魅精怪的形象,包含着作者对于人之性情的见解和体悟。以出现最多的狐精为例,往往具有洞鉴人生的智慧、超越世俗的胆量、美人的外表,她们身上体现出被礼教所压制的人性本真。可以说狐性是人性中的狐性,人性是狐性(动物性)中的人性,二者交织互补。从中可见人性中恶念与善缘的发生。而人性与狐性的交织终究落在弃恶扬善的基调上,实际上是以"志异"的方式对人性地剖析,对传统道德与人格理想的张扬。  相似文献   

2.
傅军 《现代企业教育》2006,(24):170-171
人性是五四以来文学反映的一大主题.本文从人性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两个方面探讨施蜇存的都市小说对文学表现“人“的深刻理解,揭示其文学理念中现代意识的独特性.认为其作品中人的生物性与现实性、个体性与群体性总是交织在一起互相斗争,但侧重描写人的自然属性,以挖掘人的原始生命状态来表现复杂深刻的人性,,很好把握了当时上海特殊的都市文化背景下现代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聊斋志异>中的狐族成员幻化为人形后有着俊俏漂亮的形体面貌,机警聪慧的言谈举止,几乎与人没什么区别.特别是他们还有着淳朴可贵的真情美德,闪现着纯粹的人性之真.这些象征美好人情的狐意象不仅反映了清代民间的狐崇拜心理,更折射出人们对美好人性和理想生活的向往.<聊斋志异>也因此成为中国古典文言小说借狐来表现人情的最高典范.  相似文献   

4.
说狐     
上古时代 ,狐以图腾崇拜的形态进入人们的精神生活 ,继而在“万物有灵”巫术观念支配下 ,成为一种民间广泛的信仰和迷信。魏晋六朝时代 ,狐始进入文学观照的视野 ,渐现人性的光辉 ,成为志怪小说的重要题材。唐传奇中 ,狐已是作者自觉地艺术处理的文学形象 ,多方面地展示了人性的内涵。《聊斋志异》集古今“狐”事之大成 ,以狐为题材的作品具有如下三方面的特点和成就 :就故事情节而言 ,充实和丰富了其世俗生活的内涵 ,增强了其内在的生活的逻辑性 ;赋予形象以“具体个性的本质定性 ,而且获得恰当的外在显现” ;语言以及表现技巧趋向纯熟和完美。  相似文献   

5.
陈婷婷 《家教世界》2013,(2):115-116
狐是民间信仰的重要对象,"狐故事"也是中国古典小说经久不衰的传统题材。自魏晋志怪小说始,经历唐传奇,直至清代小说的演变,"狐"在文学作品中发展出了动物性——妖性——人性的文化轨迹。本文通过对唐沈既济《任氏传》、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小翠》的解析,窥探狐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变迁轨迹,感受蕴含在狐题材下的爱情和社会缩影。  相似文献   

6.
现代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中开始出现狐的形象,狐被赋予了很多神秘的色彩。在这些作品中吸引大众的不仅仅是狐本身,更有其体现出来的人性内涵。然而不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其狐形象在相同中又存在着不同。本文就中日文化对主流狐形象进行了简要的对比,分析了中日文化中狐形象的人性表现以及人性内涵背后的中日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7.
《镜花缘》中的武则天是天星心月狐下凡,她的命运与这颗星宿紧密相连.“心”、“月”、“狐”三个因素共同构筑了武则天的文化意象.“心”指心宿,代表中心地位,指明了武则天乃帝王之尊.小说家以此彰明“君权神授”,用天命肯定人事.“月”主阴,指女性,暗示武则天的性别身份,指责她错乱阴阳,僭越篡位.“狐”体现了人们对武则天审美态度的变化,从正面到反面、从阳刚到阴柔、从高蹈的人君堕落成异类.从“心”、“月”至“狐”,展现了武则天从“神”、“人”到“妖”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说狐     
上古时代,狐以图腾崇拜的形态进入人们的精神生活。继而在“万物有灵”巫术观念支配下,成为一种民间广泛的信仰和迷信。魏晋六朝时代,狐始进入学观照的视野,渐现人性的光辉,成为志怪小说的重要题材。唐传奇中,狐已是作自觉地艺术处理的学形象,多方面地展示了人性的内涌。《聊斋志异》集古今“狐”事之大成,以狐为题材的作品具有如下三方面的特点和成就:就故事情节而言,充实和丰富了其世俗生活的内涵,增强了其内在的生活的逻辑性;赋予形象以“具体个性的本质定性,而且获得恰当的外在显现”;语言以及表现技巧趋向纯熟和完美。  相似文献   

9.
狐意象自进入文学视野以来,一直是为人们所喜爱、所敬畏的。然自有唐一代,狐之形象却发生重大转变。究其原因,则为唐人对“胡”存在偏见,因“狐”与“胡”有诸多相通之处,则借“狐”以表现,这与唐人“有意为小说”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0.
“人”是教育问题域中的重要研究客体,教育与人性的关系是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建基.人性的圈层与样态的分层研究规避了人性宏观研究的浩瀚,前者概括性地描述了人性的范畴与人性的超越性存在,后者则深刻表达出人性三种样态的共在以及教育对于个体化发展导向的重要.从天性、习性到自性的教育发展脉络体现出教育与人性的互动机理.  相似文献   

11.
《宗教大法官》与“四福音书”中的互文性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以隐喻功能书写的人性问题。信仰与理性、自由与专制、现实利益与永恒理想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论述人性的三个维度。信仰与理性的对立点是人性的物质欲望,自由与专制的矛盾是人性的自由权利,现实利益与永恒理想的对立处则是人的精神追求。《宗教大法官》在“复调”的表层下,隐藏着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人性需要依靠信仰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2.
狐疑不决     
形容遇事犹豫不决,人们常用“狐疑不决”这个成语,依据是狐性多疑。还有一个与“孤疑”有关的成语是“狐埋狐搰”,亦谓狐性多疑,当它捉到小动物,就先埋藏起来以备食用,  相似文献   

13.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狐精、狐仙形象吸引着千千万万的读者,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与从古至今狐形象的演变关系密切;而狐形象的多样化又正反映了人性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4.
着重分析了束缚《八骏图》中的“八骏”们的自然人性“自由”发展的“道德”的“真”与“伪”,并由此指出.因对社会“合理”道德的遵从而对人的“本我”即“人性”的不得已的压抑,与出于对社会的,尤其是个人自己手造的种种“伪道德”的遵从而导致的“自虐”性的性压抑,在本质上是并不相同的。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应得到同情,引起人们的反思;而后者才真正可以被视为“都市人“智识者”与“文明人”的所谓“阉寺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一、作者在故事叙述中的情感倾向
  一提到狐,我们就会想起“狐假虎威”“狐朋狗友”“兔死狐悲”等成语,这些成语有明显的贬义,这也是狐这种动物在我们传统心理中的刻板形象。刘志成笔下的狐则是另一种形象,文中多次写到狐的眼睛,“眨着水漉漉的两只菱形眼”“水灵灵的眼睛一眨一眨地”,四只狐崽,“亮亮的眼珠子像小星星一样,扑闪扑闪地望着我们”,冒险救崽的红狐“双目黯然无神,表情呆滞,眼角隐隐有泪痕”。遣词造句中透露出明显的褒义,这对狐的传统形象是一种颠覆。  相似文献   

16.
《聊斋志异》描绘了一个个花妖狐魅、人鬼神魔之间的故事,塑造出大量的鬼狐形象,创造出新奇、灵异的仙怪世界,是古典灵异小说的典型,也是现代灵异小说的优秀范本.从作者蒲松龄笔下,我们认识到其在鬼狐世界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极为丰富,折射出很多现实中的善美与丑陋,并给予人很多的反思.本文主要是通过从不同的方面对鬼的形象进行剖析,进而来揭示人性.  相似文献   

17.
关于尽人性和尽物性,朱熹有着细致且深刻的论述。朱熹认为人性和物性的关系展现出双重向度:理同气异、理异气同。参赞天地化育以尽己性、尽人性、尽物性为进路。其中,尽己性的前提是知性与尽心;尽人性是尽己性在政治哲学向度上的延伸;尽物性则既是融通人与万物的哲学命题,也是人按照自身需要而合理利用万物的实践纲领。朱熹对人性和物性的解读综合了孟子性善论和告子“生之谓性”,且在与禅宗“作用是性”的斗争中进一步确证自身理论。  相似文献   

18.
人性是五四以来文学反映的一大主题。本文从人性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两个方面探讨施蜇存的都市小说对文学表现"人"的深刻理解,揭示其文学理念中现代意识的独特性。认为其作品中人的生物性与现实性、个体性与群体性总是交织在一起互相斗争,但侧重描写人的自然属性,以挖掘人的原始生命状态来表现复杂深刻的人性,,很好把握了当时上海特殊的都市文化背景下现代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程颐的人性学说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所讨论的主要问题有:性与理的关系、心性情、已发未发等等,其中,“性”与“才”的关系问题是其人性学说的一个重要方面。之前的研究认为在程颐的人性学说中,“生之谓性”就是“才”,而断定其人性论是性二元论。其实在程颐的人性理论中,“生之谓性”只不过是“性”的一个侧面,其与“才”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别,因此,程颐的哲学只能称为是性一元论或性气二元论。  相似文献   

20.
张目 《文教资料》2013,(21):5-6,23
狐作为我国民间的传统信仰对象,狐仙信仰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历史过程.在历史时期内,人们对狐的情感态度是极为复杂而又充满变化的.大体上,在先秦时期狐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是完美的,以至于成为“祥瑞”的象征.而在先秦以后,特别是两汉以后狐逐步地被妖魅化,成了作祟于人间的媚人妖物,它的出现更成了“凶兆”.但令人称奇的是,伴随着狐的妖化,出现的并不是人们对狐的排斥,而恰恰相反,人们对狐的信仰却愈演愈烈,至清代最终发展成为遍及中国北方的狐仙信仰.这样就造成了一种信仰与情感的“错位”,形成了奉所厌所鄙之物为神的奇特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