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托幼单位里常发现幼儿(不论男女)有“手淫”行为。如何矫治,则成了家长和老师感到头疼的问题。我们托儿所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对一个孩子进行了重点矫治,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苏爱秋 《山东教育》2004,(36):37-37
学龄前儿童玩弄性器官的行为十分普遍,在幼稚园、托儿所或家庭中,只要多关心孩子的睡姿,不难发现约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有此行为,但是,成人绝不可以有色眼光来看待孩子们的性游戏,更不宜用手淫的字眼来形容孩子玩弄性器官的行为。幼儿这种行为与成人的“性趣”不可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3.
幼儿的性心理与行为教育往往被忽视。幼儿性别角色认同意识形成,手淫的出现,“性游戏活动”的产生都揭示了幼儿性心理的发展特征。我们要从转变教师观念、正确地开展幼儿性知识教育、培养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入手促进幼儿性心理与行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幼儿期孩子的“性活动”(本文所谈的幼儿“性活动”主要包括“性游戏”、“性好奇心”、“手淫”等)及其经验,对其今后的“性心理”及人格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幼儿的“性活动”,以更好地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一、全面认识“手淫”对孩子的意义,不要给孩子增加额外的心理负担研究表明,不同程度的“手淫”在1~6岁的孩子中是很普遍的行为。对幼儿期的孩子来说,“手淫”是他们探索其性存在并从中获得快乐的一种很自然的方法。有关的研究还表明,手淫只要不过度,对身体并无危害。但是许多教师…  相似文献   

5.
最近,南方某市市长19岁的儿子,因害怕手淫造成精液流光而自杀身亡。有人不禁要问:在科学发达的现代社会,怎么还会有青年因为愚昧无知而自杀?在各方面条件都很好的家庭,为什么孩子会轻率地放弃生命?这个例子看似个别,反映出的却是青春期性教育中家长缺席的普遍情况,应该引起人们警醒。心理学家研究发现,95%的男性从青春期开始出现手淫行为,这是正常的。手淫行为本身不会对身体造成什么伤害,相反,从未有过手淫行为的人倒更容易发生性功能障碍。但是,许多青少年学生会因此而产生犯罪感、内疚、担心、焦虑、失眠,进而产生头晕、腰酸、记忆力下降等症状,他们误以为这是手淫造成精液流失,导致身体亏虚,但又不能自拔,从而产生恐惧和焦虑心  相似文献   

6.
幼儿性器官尚未成熟,远不到青春发育期,为什么幼儿也会“手淫”? 据医学典籍介绍,1.5~6岁幼儿,常有用手玩弄、摩擦自己外生殖器的习惯动作,国外称为Mostunba-tion,直译为二手淫”、“‘自淫·,其实并不恰当,应改为“’习惯性阴部摩擦”,或像有的书上称为”习惯性擦腿动作”。如果为了简捷依照习惯仍称为.手淫  相似文献   

7.
很多家长对幼儿的自慰(手淫)行为“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仅对此缺乏积极的干预策略和手段,而且充满焦虑,进行消极甚至是有害的干预。而传统的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关于如何处理幼儿的性问题的论述也寥寥无几。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在面对孩子身上发生的种种性问题时,也大多茫然不知所措,或者一味禁止,甚至惩罚。  相似文献   

8.
作者选择在桌面游戏中观察幼儿的合作行为,发现中班幼儿在桌面游戏中的合作行为主要表现为:幼儿合作行为正常出现;幼儿合作行为出现晚;幼儿合作行为发展良好三个方面。对于合作行为出现晚的幼儿,究其原因,主要有幼儿缺乏自信心;未脱离以自我为中心;与同伴相处时间少,基于此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手淫?宝宝还这么小,怎么可能?!其实与成年人手淫不同,这种幼儿期的手淫只不过是宝宝的一种游戏而已。宝宝又在玩自己的“小鸡鸡”,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啊?这种习惯看上去多让人尴尬啊!怎么办呢? 稍安勿躁,几乎所有的宝宝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都可能出现这类行为。甚至某些半岁左右的婴儿就会有手淫的现象,但多见于两岁以后,男孩手淫现象多于女孩。  相似文献   

10.
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分享行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行为。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能使幼儿顺利适应社会生活,并完成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使幼儿与他人更好地交往,有利于幼儿在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幼儿分享行为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对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有针对性地提出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1.
问:我女儿今年8岁,有件事令我烦恼不已,我发现她小小年纪竟有手淫的行为!初次发现时,女儿才5岁,独自玩耍中,会把小手伸进内裤触摸自己的外阴,脸上还显出很专注的神态。我严厉地阻止过几次,告诉女儿"那地方不能随便乱碰,否则会被别人耻笑"。她每次答应得好好的,可过不多久,我又发现她在偷偷地手淫。后来我终于忍无可忍地揍了她一顿。还用尺子敲打她的手背,希望通过惩罚,让她记住  相似文献   

12.
刘衍燠 《林区教学》2022,(5):116-119
幼儿早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早期社会性发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有学者研究发现,留守幼儿的攻击性明显高于非留守幼儿.探讨攻击性行为对于幼儿的危害,分析农村留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在于自控力、教养方式、同伴交往以及大众传媒.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幼儿攻击性行为可以从树立正确的家庭教养观念、加强对留守...  相似文献   

13.
闵兰斌  王香 《快乐阅读》2011,(18):52-55
图画书阅读对幼儿的心理、情感、审美和社会性发展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观察调查等方法来探究图画书阅读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图画书阅读对幼儿帮助行为、合作行为、合作行为和安慰行为的发展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马老师: 我遇到了一个很麻烦的问题.事情是这样的,我儿子今年13岁,暑假后该读初一了.最近,我发现儿子有手淫行为!好嘛,这可把我吓坏了.请您帮助我,告诉我现在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在对3-6岁的幼儿及家长进行测查的基础上,对影响幼儿行为问题的家庭因素和自身因素进行通径分析,以探讨家庭因素和幼儿自身因素对幼儿行为问题的影响及各因素间的因果路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家庭因素中的家庭功能和家庭教养方式,幼儿自身因素中的气质和性别对幼儿的行为问题有重要作用,而家庭因素中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幼儿自身因素中的年龄对幼儿行为问题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谦让行为是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之一,是促进幼儿与他人良好互动的重要途径。研究者选取了武汉市某一幼儿园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利用观察法与访谈法,重点考察了大班幼儿谦让行为数量、谦让者性别、谦让对象、谦让行为动机、谦让行为主题内容、表现方式等,进一步整理分析发现大班幼儿的谦让行为呈现如下特点:幼儿谦让行为的动机以非功利型为主;幼儿谦让行为的主题内容以玩具谦让为主;由女孩发起的谦让明显多于由男孩发起的谦让;幼儿谦让行为主要发生在关系较为亲密的同性同伴之间;幼儿谦让行为表现方式以非言语型为主。影响幼儿谦让行为的因素主要有幼儿自身因素、活动因素、教师因素。据此,研究者提出促进幼儿谦让行为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幼儿向家长、教师及相关长者“告状”的行为,幼儿的这种行为是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常见的行为之一。具体地说,它是幼儿由于受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等原因而引起的指向教师的言语行为。幼儿大量“告状”行为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而且往往会因教师处理不当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与人的正常交往。因此,有必要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心理进行系统的分析。通过分析,一方面让更多的家长、教师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及特点,以便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尽量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发…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对深圳市1022名幼儿的攻击行为和家庭环境等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幼儿攻击行为检出率为5.56%,不同性别幼儿攻击行为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幼儿的攻击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发现:各年龄组之间只有4岁组和6岁组幼儿的攻击行为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具有攻击行为的幼儿,其家庭成员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和组织性的均值低于无攻击行为幼儿的家庭成员(p<0.05),而矛盾性均值高于无攻击行为的幼儿。(3)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家庭矛盾性是幼儿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娱乐性是保护因素。家庭环境不良的幼儿易发生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9.
在实践教育中,发现幼儿的独占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他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十分缺乏分享意识。作为承担幼儿教育义务的教师,有必要探讨培养幼儿分享意识及行为的策略,使幼儿学会分享,从中体会与人共享的快乐。  相似文献   

20.
自主学习是个体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幼儿在具体的自然环境中是如何自主学习的?幼儿的自主学习行为有什么表现和特点?幼儿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指导?这些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就是最好的课题。因此,我园把研究的重点锁定在幼儿的自主观察行为上。行为特点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宽松自然的环境和观察的对象,有幼儿园里的花草树木,自然角里的葱、萝卜、蚕豆、蚕,饲养角里的小鸟、小兔等等。教师及时记录幼儿自主观察的行为细节。通过多个班级的连续观察记录和分析,我们发现,观察过程中幼儿参与的行为可分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