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通过对武术及奥运会发展现状及关系的研究,分析当前武术项目进入奥运会的"利"与"弊",提出当前为进入奥运会而改变武术的本质,既不利于武术项目本身的发展,也不能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武术进入奥运会时机尚未成熟。虽然中国武术只能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非正式项目,但北京奥运会给武术提供了绝好的推广机会,借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传播环境和机会让世界认识到中国武术的全貌,感受到中国武术文化的魅力。未来武术的推广,必须还武术以本来面目,完善武术自身体系,以教育为前提及多层次武术形式并举。  相似文献   

2.
武术精神是推动中华武术发展的内在动力。文章通过影片《叶问》来解读武术精神的内涵,揭示武术发展的趋势,明确武术精神在中华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掘中华武术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3.
浅谈武术"美"的表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经历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不论是套路运动还是搏斗运动,都无不渗透着美的因素,表现美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了解其美的表现形式,有利于提高人们对武术运动的审美观,也有利于人们在观赏、参与武术运动时更好地体验到武术运动美的魅力。对武术运动项目的发展创新而言也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文章主要从武术美的表现形式的五个方面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4.
陈顺安 《武当》2008,(3):4-5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她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对生命、社会、自然,不懈努力的有力反映。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武术集竞技健身于一身,形成了防身、健身、养身和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体育项目,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中外体育、文化交流中展现着独特的魅力。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武术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人们的钟情和喜欢。近几年来,在杭州举行的“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正是反映了中华武术这种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论武术套路运动的艺术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丽梅  亓传琴 《湖北体育科技》2004,23(3):304-305,308
中华武术是古老东方文化的瑰宝和精华,发展至今已有套路和搏斗两种运动形式。武术套路艺术美是武术实用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辩证统一体。艺术使武术套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以其独特的个性魅力推动世界体育文化的大发展。文章讨论了武术艺术的发展史以及武术套路的4个美学特征,这一探索对武术的继承、发展、变革、创新是必要和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通过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阐述了高校武术教学的文化魅力、教育魅力、及体育魅力。并对如何增强高校武术教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武术的文化内涵,增强武术教学的民族魅力;其次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实际需求,对武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考核制度进行深化改革,增强高校武术教学的文化和德育魅力;还要改善高校武术的教学条件,拓展武术教学空间,增强高校武术教学的体育环境魅力和交流魅力。  相似文献   

7.
从武术和武舞的历史演变论其价值功能的倾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对武术的概念争论不休。关于武术的分类,也是越分越细,使本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化,令人无所适从。文章把有关“武”的内容分为武术和武舞两大系统,并指出武术与武舞从价值功能的表现形式来说是不可兼容的。武术的真正魅力在于对抗,武舞的真正魅力在于表演。武术要走向奥运,一定要抓住武术的本质属性——技击。只有立足在此基础上,我们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才能真正地走向全世界。  相似文献   

8.
武术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鲜明特色.笔者从中原武术文化的发展轨迹、中原武术文化的神奇魅力、中原武术文化的精神特征、中原武术文化发展建议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原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9.
当代武术的价值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奇葩。武术能够历经几千年中国历史车轮的碾压而不被湮灭,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今社会越来越显现出它特殊的文化魅力,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很多贡献,这些都在于武术特有的魅力价值。文章试图通过对武术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分析,促使人们更好地认识武术、了解武术,进而喜爱武术,并且愿意为武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把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更好地传扬出去。  相似文献   

10.
高飞 《武当》2000,(1):4-5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在中华武术百花园中独树一帜的武当武术,以其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在中华武术中成为与少林武术相媲美的最具魅力的两大传统流派之一,千百年来,辉映华夏武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