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阅读》2006,(1):19-19
★红泥巴读书俱乐部推荐★http://www.hongniba.com.cn萨哈拉心中的秘密有撒哈拉沙漠那么大、那么宽。她不写作业,不开口读书,不学习,在老师同学眼中,她是个需要“特别帮助”的笨学生,她“是特别的萨哈拉”。实际上,她热爱阅读,疯狂地喜欢写作,甚至还写了一本属于自己的书。一个“行为怪异”的波迪小姐成了她的新老师,崭新的生活也在萨哈拉面前展开,一场奇妙的旅程就这样开始了……它本来是一棵树,一个木匠改变了它平静的生活,它变成了木偶人罗里。木偶人离开森林,就像孩子离开了母亲。它变成了冷酷的马戏团班头,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向人类、…  相似文献   

2.
文娴,曾是我的课代表兼班长。一进初中,她就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语文课堂上,她总是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全然没有面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并且,这个孩子口头表达能力极强,说话可谓是“滔滔不绝”。第一个星期布置回家写一篇随笔,她写的文章文笔老练,很有思想。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能够得到这样的“英才”而教之,可以说是幸福的。然而,这样的幸福感并没有持续几天。过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为了这个孩子,我经常陷入疲惫和焦虑之中。那天是星期一,下午我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文娴就在一位同学的陪同下走进了我的办公室。看得出来,她刚刚哭过。她告诉我说,她现在心闷得慌,真不想当班干部,很难和同学相处,希望能够调班。从她的神情中看,她的确不像在说谎,似乎有太多委屈,心里好象隐藏着什么。为此,我约她放学后,在办公室与她谈话,洞悉她心里的秘密,以便正确引导。起初她一句话也不说,低声哭泣。只是反复恳请我,同意她的请求,她说他现在很痛苦,已经忍受不了这种环境,晚上难以入睡,总做噩梦。听了她的诉说,我推测这个孩子可能是心理的问题,是到某种新环境不适应所造成的。那么造成这种情况的真正心理动因又在哪里呢?我通过平时对她的观察,与她的谈话,向家长详细情况,基本上...  相似文献   

3.
八十年代初期,我国教育改革的浪潮,引起了武昌造船厂退休经济师李光炬多年来的一桩心事:她出身于书香门弟,自己和兄弟姐妹全都受过高等教育,可是三个子女却成了“被耽误的一代”,个个与大学无缘。她发誓,一定要让千千万万个孩子能读上大学,使其增强才干,在四化建设中大展鸿图。她把实现这个“心事”确定为退休后的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她在分析了当时的主、客观条件后,制定了分两步走的规划:先到早期开办的民办大学任班主任,以便熟悉情况,增长才干,积累经验,为自己办学创造条件;然后自己创办一所新型的民办大学。  相似文献   

4.
森林畅想曲     
樊特 《阅读》2008,(7):43-44
大自然,就像一位无私的母亲,把一切都奉献给了她的孩子。  相似文献   

5.
恨老师     
娅华 《阅读》2012,(9):13-14
今天你放学进门.我问你在学校开心吗?你说开心,但是语气不像往常那么热烈。接着听见你到厨房跟妈妈说话.不断地讲“I hate!I hate!”我就跟过去问你恨什么,你先不答腔.还是妈妈说话了:“她不喜欢体育老师。”  相似文献   

6.
背景资料:彭泰戈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孩子,他的语言和行为有不少问题,有时不像一个五岁的孩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彭泰戈父母的工作不需要坐班,他经常呆在家里和父母一起玩,所以,他不喜欢上幼儿园;其次,他不太会交往,是个“独行侠”,没有好朋友,平时总喜欢一个人玩,分享玩  相似文献   

7.
英语中的部分否定是人们在英语学习中不容易掌握的一个难点,在英汉互译、英语语言的交流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例如,见到这样的句于“Both his sister are not in Shang-hai”、“All is not right”、“she doesn’t always go towork on time”.人们往往会译成“他的两个姐妹不在上海.”、“全都错了.”,“她总是不按时上班.”实际上,正确的翻译应是:“他的两个姐妹不都在上海.”、“并不全对.”、“她有时不按时上班.”这三个句子均为部分否定句,如果把这三个句子改为全部否定句,应为:“Neither of his sis-  相似文献   

8.
一只花瓶     
列宁①八岁那年,有一次母亲带着他到阿尼亚姑妈家做客。活泼好动的小列宁一不留神,把姑妈家的一只花瓶打碎了。但是,谁也没有看见。后来,姑妈问孩子们:“是谁打碎了花瓶?”其他孩子都说:“不是我。”小列宁怕说出实话会遭到姑妈的责备,于是他也跟着大家回答:“不——是——我!”然而,母亲看他的表情,已经猜到花瓶是淘气的小列宁打碎的。但是她没有揭穿这件事,反而装出相信儿子的样子,在三个月内一直没有提起这件事。三个月里她给儿子讲各种各样诚实守信的美德故事,等待着儿子良心深处萌发出对自己行为的羞愧感。从那以后,列宁的妈妈明显地感…  相似文献   

9.
一次听美国专职手语翻译师的讲座,她在讲到美国的聋文化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美国有两个女青年聋人,是同性恋者。她们想要一个孩子,便到精子库去申请。她们提出的要求是,供精者必须是聋人,为的是将来好生一个聋孩子。这里我们暂且不评价她们这种要求的文化价值。那场讲座的听讲者,有听人也有聋人。当口译者把英语翻译成汉语后,没想到手语翻译却卡壳了,她不知道“精子”的手语怎么打,于是乎,在场的人个个面面相觑,似乎没人知道该怎么打。此时一个聋人比划:“你写出来看”。翻译便把“精子”二字写上黑板。这个聋人马上比划出来了。可是,为…  相似文献   

10.
最贵的项链     
店主站在柜台前,百无聊赖地望着窗外。一个小女孩走过来,整张脸都贴在了橱窗上,出神地盯着那条蓝宝石项链看。她说:“我想买给我姐姐。您能包装得漂亮一点吗?”店主狐疑地打量着小女孩,说:“你有多少钱?”小女孩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手帕,小心翼翼地解开所有的结,兴奋地说:“这些可以吗?”她拿出的不过是几枚硬币而已。她说:“今天是姐姐的生日,我想把它当作礼物送给她。自从妈妈去世以后,她就像妈妈一样照顾我们,我相信她一定会喜欢这条项链的,因为项链的颜色就像她的眼睛一样蓝。”店主拿出了那条项链,装在一个小盒子里,用一张漂亮的红色包装…  相似文献   

11.
换一扇窗户     
黄刚 《阅读》2005,(12)
一个美国小男孩天生就有一个奇丑无比的大鼻子,因为这个大鼻子,他在学校几乎成了每个同学嘲笑的对象。他觉得不愉快,不自在,成天闷闷不乐,不爱和同学打交道,不愿参加班上的集体活动,只是趴在教室的最后一扇窗户看风景。他的老师玛丽亚发现了小男孩的忧郁。一次课后,她走到小男孩身边问:“你在看什么呢?”“我看见一些人正在埋葬那条可爱的小狗。”小男孩悲伤不已。“那我们到前面的一扇窗户边去看看吧。”玛丽亚牵着小男孩的手到另外一扇窗户边,“孩子,你看到了什么?”窗外一大片玫瑰花,开得芬芳而灿烂,小男孩的悲伤顿时一扫而光。“孩子,你…  相似文献   

12.
二战,以战胜者的高傲姿态自居的德国士兵汉斯在法国驻兵时趁着酒劲玷污了法国女教师安内特,迫使安内特怀孕。尽管后来汉斯做出一系列补救措施,甚至直接告诉安内特自己喜欢她,且十分渴望安内特肚子里的孩子的出世。但身负国耻家恨的安内特像疯狂的美狄亚一样毅然杀死她和汉斯的孩子,以期最大程度报复汉斯。无疑,安内特是残忍的,甚至理应遭到谴责。读者固然同情她的不幸遭遇,但孩子是无辜的,将孩子作为报复的工具,让人不得原谅。安内特的痛苦是否不可言说?相比较父母亲的"理性",安内特是不是不够"理性"?本文采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来试图分析安内特疯狂伦理选择的原因以及她背后的挣扎与无奈。  相似文献   

13.
原稿十忌     
一忌字迹潦草(字迹潦草,难以辨认,要从上下文来猜,常常猜不准);二忌标点混乱(随便点上一点,既不像“、”,又不像“,”,使人无所适从);三忌规格不一(译名不一致,术语不标准,数字、计量单位用法不规范,撰写格式不统一);四忌生造汉字(滥用、误用简化字、异体字或生造原本没有的汉字);五忌抄写不校(誉抄稿件不校对,印出后很可能出差错);  相似文献   

14.
塞舌尔这个国家用珍珠来形容很好,因为她珍贵又细小。但说它是眼泪也不错,因为她有她的辛酸和纠结。本文从教育、文化、外交三个方面阐述了外人所不了解的塞舌尔,揭示了隐藏在风景之下“不平常”的一面。  相似文献   

15.
塞舌尔这个国家用珍珠来形容很好,因为她珍贵又细小。但说它是眼泪也不错,因为她有她的辛酸和纠结。本文从教育、文化、外交三个方面阐述了外人所不了解的塞舌尔,揭示了隐藏在风景之下“不平常”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红伞红心     
高沁怡 《阅读》2010,(7):45-46
“孩子,等等我!”寒风中,我听到熟悉的声音在叫我,连忙回头一看,呀!是妈妈!她正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头发早已被狂风吹得凌乱不堪……  相似文献   

17.
很多年前的一天,夕阳西下的黄昏,一个长胳膊长腿的瘦高女孩蜷坐在老屋的门槛上。她穿着毛蓝布长裤,紫花小褂,额前的刘海整齐而又浓密。她拱起的膝盖上摊着一本厚厚的小说,是那个年代风靡全国的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因为夕阳夕照的关系,她的眼睛微微地眯缝着,皮肤也是微黄的,隐隐地现着一种菜色。那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毫无疑问,女孩也是营养不良的人群中的一个。这个蜷坐在门槛上的女孩就是我。那年我七岁,读小学二年级。我十一岁那年,“文革”开始。“文革”剥夺了我们那代人读书的权利,然而对于文字的渴望却像野火烧过春…  相似文献   

18.
黄小平 《阅读》2007,(7):18-18
有一个故事,是报纸上看来的。 一个人贩子,拐了一个五岁的小男孩,小男孩没有像其他的孩子那样哭,一直叫着人贩子“叔叔”,并且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糖,说:“叔叔,我最爱吃这种糖了,你的孩子也喜欢吃糖吗?叔叔,给你吃,挺甜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那时,保山城里麻雀很多,不像现在般的很少见到。保山城里的孩子在麻雀身上找到了无穷的乐趣。下麻雀、掏麻雀、粘麻雀、打麻雀、养麻雀、吃麻雀……下麻雀,是保山方言,这里的"下",有引诱,使之步入陷阱的意思。孩子们下麻雀,有三种方法,一是用簸箕或筛子罩,二是用实竹杆打,三是用砖打。麻雀不像其它的乌儿,在树上做巢,麻雀的巢,只做在房  相似文献   

20.
窗前的母亲     
肖复兴 《阅读》2009,(7):19-20
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 自从搬进楼房.母亲就很少下楼,我们都嘱咐她,她自己也格外注意:楼层高、楼梯陡,自己老了,如果磕着碰着就会给孩子添麻烦。每天.我们在家的时候,她和我们一起忙乎着做家务,手脚不拾闲儿;我们一上班,孩子一上学,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时,大部分时间,她就呆在窗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