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恋子情结,即母亲对儿子的一种极端的依恋和占有,表现为一种畸形变态的母爱。作为文艺创作的一种题材,恋子情结在中国的文艺作品中,展现出与西方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集中体现为"寡母—恋子—欺媳"这一文学模式。恋子情结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范式转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味,它是儒家传统的伦理观对女性压抑束缚的结果,体现了传统伦理道德对女性独立人性的压迫以及自主权力的剥夺。因此,运用文化诗学的方法对恋子情结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及其文化渊源进行研究与探讨,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2.
恋乡思归,是中国文人的一种普遍情怀。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安土重迁的文化传统为文人们铸就了故土难离的恋乡情感模式。儒家教化又强化了人们眷恋亲故、依恋故土的情感指向。以儒道两家学说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哲学,又为文人们的恋乡情结提供了一种哲学模式。这些最终构筑了中国文人的恋乡情感心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敬鬼神而远之”、“狐死必首丘”是两个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用语。“敬鬼神而远之”蕴含了中国人常怀二心的鬼神观念,不即不离的宗教信仰以及清醒现实、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狐死必首丘”所表达的是中国人由来已久,绵绵不绝的恋乡情结。这种恋乡情结是中国农耕文化和宗法观念天然契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李白是中国古代诗歌吏上写月最多的作家。月是李白的灵魂栖息地,是诗人精神上的世外桃源。李白的恋月情结,既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有关,又取决于诗人复杂而矛盾的心理世界。  相似文献   

5.
《创业史》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资源从恋土情结、发奋精神等方面影响着中国当代小说的创作和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建筑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纵观建筑历史长河,中国传统建筑作为东方传统文化和哲学的物质载体,是中国人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沉淀,映射着中国严肃的传统伦理规范,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同时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伦理思想浓郁的"恋土"倾向、"恋木"情结、中正和谐之审美和建筑之术的道德制裁等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7.
心系故园,是人类最久远、最深厚的一种美好情感。新时期以乡情为题材的女性散文,或承袭了传统的思乡恋土的情结,或营构思新思变的境界,或记叙身处异国的炎黄子孙极易濡染的浓重乡愁,抒发了一曲曲魂牵梦萦的故园情,激荡着恋乡爱国的情感。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的自我中心情结,就是认为,中国民族是以自我为中心。这种“自我中心情结”不仅是地理上的而且也是文化上的,并且两者互相支持、互相阐发、互相说明。本文通过在这两种情况上的比较证实,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近世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因为这种中心情结的纠缠而被延误。而中国要实现传统价值观念的转换就必须首先突破这种中心情结,给予中国以及中国传统以合理的历史定位,要用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与世界文化展开创造性对话。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自幼的天性和独特经历使她产生了强烈的"恋衣情结".在日常生活中"恋衣情结"培养出她对衣饰美细致、敏感、独到的体味和把握,并形成一种观察生活、体验人生的思维方式.在文学创作上"恋衣情结"内化为张爱玲自觉的文学追求,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重视衣饰的设色,使色彩的冷艳与特定情调和某种文化意蕴相谐调,揭示人性的过程与张爱玲实践衣饰描写减法原则的过程同步."恋衣情结"是作者对个体生命体验、完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恋土情结是乡土小说的基本主题之一。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和茅盾的《农村三部曲》都生动展现了中国农民的恋土情结。他们虽然都体会到了农民对土地的眷恋,但对于农民背离土地这一现象却有不同见解。是赛珍珠的文化价值取向与茅盾的社会价值取向的差异导致了二者的分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