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4 毫秒
1.
由深圳市教育局和本刊编辑部联合举办的“教师——美好的职业”散文征文评选已经揭晓。全国优秀班主任、北京四中特级教师丁榕的《孩子,听妈对你说》等6篇作品获一等奖,湖北省长阳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温新阶的《永远幸福》等10篇作品获二等奖,贵州省平坝县红湖厂子弟学校教师李德贵的《比乐》等28篇作品获三等奖。征文颁奖大会在深圳隆重举行,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文松向大会发了贺信。这次征文活动是继1982年以来,《人民教育》举办的“红烛奖小说征文”、“红烛奖散文征文”、“红烛奖报告文学征文”三次大型征文活动之后的又一次角度新颖的大型教育题材的征文活动。  相似文献   

2.
本刊“红烛奖”小说征文评选结果已经揭晓:《391级石梯》等10篇作品获最佳作品奖,《他也是孔镇人》等18篇作品获优秀奖,《杨老师》等30篇作品获佳作奖,另有《山青青树长绿》等40篇作品获得希望奖。这次征文活动受到了广大师生和教育工作者的热烈欢迎。征文启事发表以后,许多教师纷纷给编辑部来信,畅谈了征文活动的意义和自己的激动心情。辽宁省岫岩县黄花甸公社关门山中学白金生同志说:“作为  相似文献   

3.
继“红烛奖”小说征文之后,本刊决定举办“红烛奖”散文征文。这次征文的总题目是:《教师一日》。希望通过平凡而有意义的一天的描述,来反映当代人民教师为四化建设哺育新人的高尚情操、精神面貌和思想境界。总题目只是点出选材的范围,具体文题由作者自  相似文献   

4.
元月28日,在人民大会堂“红烛奖”授奖大会上,有位负责同志说,《人民教育》“红烛奖”小说征文获奖作品选集,应作为全国第一个教师节的献礼书籍。现在,我们高兴地告诉大家:这本书已经编辑加工完毕,马上就要出版了。我们建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考虑将此书作为献给教师节的礼品。这本书的确是献给教师节的一份好礼物。因为书里描写的都是教师生活,刻划了各式各  相似文献   

5.
平素很少接触反映教师生活的作品,很感谢《人民教育》给了我这次受教育的机会。这次“红烛奖”报告文学评奖送给我的作品,我都读过了。老实说,我读这些作品时,首先不是受它们的艺术感染,而是其中的真人真事的描述,给我以深切的打动和教育。它们使我为自己的行业感到羞愧。这当然不是说,我们的文艺“行业”就没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没有终生为“二为”  相似文献   

6.
老米颁奖     
“嘀嘀嗒———”《故事作文》编辑部响起了一阵号声。咦?怎么回事?哈!原来是《故事作文》编辑部在给这次的“我写我”征文活动颁奖,台上站着的,正是大名鼎鼎的老米。“咳咳!”老米清清嗓子,开始发言了:“这次的征文活动很成功,编辑部收到了大量的来稿,有小学生自己寄来的,也有老师组织同学们写好后统一寄来的,还有爸妈帮着寄来的,总之,可把编辑们给忙坏了!他们经过十几天的忙碌后,终于筛选出了一批优秀作品,并从中评比出了五个奖项。”说到这里,老米不吭声了,他举起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这样一些字:最佳幽默奖浙江俞嘉伟《“小胖墩儿”咏叹…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课程标准》中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将过去潜藏在知识、技能目标中的人精神凸显出来,达到真正育人目的。因此,作为一名语教师,应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挖掘出课潜在的有价值的人内涵,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影响教育学生之目的。在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一中,我真正领悟到语课堂教学革新给教育带来的巨大惊喜,领悟到课所折射的巨大人魅力。它是一部当代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经历过“孤独之旅”的少年杜小康,他的那份孤独,已撕去了他幼稚的外壳,仔细地雕刻着他的灵魂,这一经历深深打动了学生,震撼着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意识到孤独的价值在于“获得生活经验,不断成长”。  相似文献   

8.
甜蜜的回忆     
认识《宣武教育》编辑部的老师们,要从刚到十五中工作时说起,那时的编辑部里办着一报两刊,我的同事乔老师在交接工作时说“每月都要写校园信息然后送到编辑部去。”这样,除了教学任务外,写信息,尤其是给《教育信息报》写信息一度是我课余工  相似文献   

9.
当今社会上有两种人。一种人老想着“拿”,西半球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他却总惦记“拿大家”:要是全国每人给我一根火柴的价值——一厘钱,那我就成富翁了。另一种人却致力于“给”,他像“红烛”一样,只知奉献,莫问前程;为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考虑的是:如果能给全国每个人一根火  相似文献   

10.
李新 《上海教育》2006,(9A):30-30
我与《上海教育》结缘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遇。 《语学习》编辑部组织的“中青年语教师沙龙”在大同中学举行第二次研讨活动,我作了“教学技术和教学艺术”的发言。此后就匆匆退场了,准备回校上拓展课。一个诚恳的年轻人追了出来,说:“李老师,您刚才的发言有没有底稿?能不能给我一份?我是上海教育杂志社的。”说着,他就递上了一张名片。  相似文献   

11.
继"红烛奖"小说征文之后,本刊决定举办"红烛奖"散文征文.这次征文的总题目是:《教师一日》.希望通过平凡而有意义的一天的描述,来反映当代人民教师为四化建设哺育新人的高尚情操、精神面貌和思想境界.总题目只是点出选材的范围,具体文题由作者自拟.应征作品要求有浓郁的学校生  相似文献   

12.
陈纫芷 《上海教育》2006,(6B):26-27
第一印象 我从《江苏教育》编辑部调到上海教育出版社工作是在1964年10月。当“上教社”的人事干部领着我去见总编时,他居然直呼其名:“陈怀白,新来的陈纫芷来报到了。”我真是吃了一惊,以后我接触其他同志时,发现他们叫社长也是直呼其名“郭云”。在江苏,我们对教育厅的各级领导,都以职务相称。在《江苏教育》编辑部内部,对领导倒也不称职务,但总要加上“同志”两字,如钱闻同志、徐同志。  相似文献   

13.
瓦连京·拉斯普京的早期作品(《给玛丽娅借钱》、《最后的期限》、《活着,可要记住》、《告别马焦拉》)均以西伯利亚的农村生活为背景,描写农村的日常生活,人们因此常把他的作品与“城市小说”对立起来,事实上,他的小说所致力于表现和反映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和道德品质,他曾说:“我喜欢阅读,在整个作家世界中我特别看重具有民族特色的作者,他们写本土的人民,娴熟地掌握描写人民的精神和道德生活的全部技巧。”[1]并如此评价自己的作品“从道德方面  相似文献   

14.
琴声中     
嘀……一阵清脆、优美的声音从一个小女孩的卧室里传出来。但那些旁听者又何曾知晓,这悠扬的琴声在小女孩的内心世界里是多么枯燥呀。那个小姑娘为了这琴声牺牲了多少快乐的时光。被这个“东西”整天拴得死死的。但,听———。她似乎在与谁说话,那我们又为什么不去听一听,她,正在说些什么呢?一曲《献给爱丽丝》正在演奏着……一只大手拉着小女孩的灵魂,一条由光芒铺成的大路又弯曲成了楼梯,请小女孩上去。哇。她看见了,真的看见了贝多芬。他们在用心语说话。“这首曲子是您写的吗?”“对,是我写的。”他俩在一问一答着,似乎交谈…  相似文献   

15.
儿子两岁半了,非常喜欢听我讲故事。其实,我哪会讲那么多故事,不过是和儿子一起看《婴儿画报》之类的书,把画报上的故事读给他听罢了。尽管如此,儿子也乐此不疲,常嚷嚷着:“爸爸,读给我听!”  相似文献   

16.
音乐心情     
在电话的另一头,舟放着一着歌“爱上你没有让谁知/仿如文艺故事”,说这是一个曾喜欢过他的女孩让他听的,叫《没有人知的故事》那时的我对“感情”这东西没一点兴趣。可舟后面说的话却着实让我吓了  相似文献   

17.
在众多的教育类刊物中 ,最能留住我的目光的当然要数《湖南教育》了。这是因为 ,《湖南教育》 ,我的目光投向你———一能看到我学习的榜样。你报道过许多优秀教师的事迹 ,他们都的确值得我学习。如石门县的洒满泪水、汗珠和爱意的“妈妈老师”覃申媛(《山赛红烛》) ,凤凰县的用一片痴情托起苗山的太阳、躬耕教坛的吴生权(《一片痴情为苗乡》)等。他们的优秀事迹感动着我 ,感召着我。二能作为我进修的教材。我原是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 ,从1992年开始从事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 ,我得重新“拜师学艺”。于是 ,我把目光投向了…  相似文献   

18.
感情是诗歌的生命。“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歌”(别林斯基)。普希金说得更生动、更形象,他形容自己写诗,是“把一块正在燃烧的赤炭塞进我剖开的胸膛”。感情多么强烈!《炉中煤》正是郭沫若先生胸中的“一块正在燃烧的赤炭”,作者把最真、最纯、最美的浓烈的感情融入诗中,谱写了一曲感人的时代的恋歌。《炉中煤》作于1920年初,当时作者正在日本留学,可是,“读的是西洋书,受的是东洋气”,使他格外怀念自己的故土,深知做一个弱国的国民的苦处,因而更加向往祖国的强盛。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19.
闫旭上外语课看课外书被老师带到办公室去了。我急忙走进外语教师办公室。外语老师高高举着一本杂志正在那儿批评他呢:“知道是上外语课吗?!”我一看原来是一本《科技博览》,而且是当月的,见他对书的那种痴迷的眼神,我心里一动,和外语老师商量后,把他带回我的办公室。“你爱看《博览》?”“嗯!”孩子诚恳地点点头。“前几期的《博览》你有吗?”这一问他来了精神,镜片后的眼睛闪着光亮:“我一直订这份杂志,里面的内容可好了……”他见我正在微笑地听着,又滔滔不绝起来。我真不敢相信在他的小脑袋里装着那么多新奇的知识,怪不…  相似文献   

20.
本刊举办的以讴歌人民教师、弘扬奉献精神为主题的“红烛奖”报告文学征文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评奖工作结束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文艺报》《北京日报》《中国教育报》和《新闻出版报》等发表了消息。《人民日报》(1990年11月2日)转载了获奖作品《是一枚小小的砝码?》 (邵天殊作),《光明日报》 (1990年11月21日)和《文艺报》(1990年11月17日)转载了获奖作品《楷模》(李伶作),《中国文化报》于1990年11月份先后转载了《我们自家的老师》(石楠作)、《为赢得21世纪:开拍!》(涂怀珵作)、《小主人奏鸣曲》 (周桐淦作)和《是一枚小小的砝码?》四篇获奖作品,并加了《编后记》。《文艺报》还约请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作家张锲同志撰写了评论文章《红烛啊,流吧!——读“红烛奖”获奖作品<楷模>》。本刊特转载张锲同志的这篇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