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看到话题中的教学案例.我想到了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曾做过的“饿猫开迷笼”实验,实验中的小猫通过不断尝试、犯错,最终学会了开肩笼门。就这样,“尝试错误”教学法的“试误学习理论”建立起来了。“尝试错误”教学法是教师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切入教学,有意给学生设计错误的思路、答案,人为设置一些思维陷阱,激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辨析、比较的一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曾做过一个"饿猫取食"的实验. 将一只饿猫关在一只笼子里,而把鱼挂在笼外,饿猫对鱼可望而不可即,因而想方设法打开笼门不断尝试,不断失败.在许多次错误尝试后,它偶尔踩到了打开笼门的开关,取到了食物,饱食了一顿.在重复实验中,它的错误尝试次数逐渐减少.据统计,第一次要经过160秒的错误尝试,而24次后.只需10秒钟就能打开笼门了.  相似文献   

3.
一、背景及意义 在科学复习课中,许多教师重视知识的梳理,注重“精讲多练”和“变式训练”的教学模式。但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不高,仍不时发生错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做了一个经典实验“饿猫开迷笼”:实验中的小猫通过不断尝试、犯错,最终学会了开启笼门。“课堂陷阱”教学法就是以桑代克的“尝试错误”理论为直接依据,让学生先掉进“陷阱”,进行反思,理清出现错误的原因,再从“陷阱”里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程度,大大提高复习课的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4.
<正>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通过著名的"桑代克迷笼实验",把动物和人类的学习过程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尝试—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过程,这就是"联结—试误"说.这一学说虽不完善,但不可否认,试误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个途径和方法.学生在解题时往往犹如迷笼里的猫,需要通过不断地尝试,经历一定的曲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得到最优过程和最后结果.下面,笔者以2020年宁波市中考数学压轴题为例,探求走出"桑代克迷笼"之路.  相似文献   

5.
2.达到尝试成功的条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在20世纪初提出尝试错误学说,主要是根据饿猫通过乱撞乱闯,东抓西咬,学习拉开笼门取得食物的实验,认为尝试和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并认为人类和动物的学习没有质的差别.十年的尝试教学法实验研究中,已经发现,在现代的教学条件下,学生的尝试活动能够取得成功.只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好,学生的尝试活动不是尝试→错误,而是尝试→成功.尝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Edward L.Thomdike,1874-1949)是学习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19世纪末,他通过著名的饿猫打开迷箱实验研究了动物学习尝试-错误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学习理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桑代克又研究了人类的学习,并根据实验的结果提出了人类学习的三大定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  相似文献   

7.
看到话题中的教学案例,我想到了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曾做过的"饿猫开迷笼"实验,实验中的小猫通过不断尝试、犯错,最终学会了开启笼门.就这样,"尝试错误"教学法的"试误学习理论"建立起来了."尝试错误"教学法是教师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切人教学,有意给学生设计错误的思路、答案,人为设置一些思维陷阱,激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辨析、比较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单一的局面,给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而且学生在发现错误、修正错误的过程中,还能体验成功的愉悦,实现自我价值,有利于增强自信心.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能否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学生的品德素养,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和探究的问题。1.强化学习动机,使学生"想"动把一只饥饿的猫放进笼子里,在外面放上鱼,经过若干次努力后,这只猫终于打开机关吃到了鱼。著名的"桑代克迷笼"试验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之成为学习上的"饿猫";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习成为自觉主动的行为。例如,在"抵制不  相似文献   

9.
刘徽 《现代教学》2007,(12):61-63
如何更好地教学?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原理真的要连同那些著名的实验主角“迷宫里的小鸡”“暗箱里的小白鼠”“迷笼里的饿猫”,还有那只“听到铃声流唾液的狗”一起被压进历史中了,它经历的辉煌时代将作为工厂模式教学结束的注脚。近些年,脑科学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高倍望远镜,窥见了人脑丰富世界的一隅。凯恩将人脑比喻为一个热闹的大都市——工厂、学校、银行、商场……它们分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并由街道、铁轨和电线连接贯通,密密地织成一张繁复的城市地图。  相似文献   

10.
现代西方的学习理论简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西方的学习理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举其大要,正如喜尔加德(Hilgard E.R.)所指出的,大致可分为两大派别,一是刺激——反应的理论(The stimulusresponse theory),一是认知的理论(The cognitive theory).刺激——反应的理论可追溯到桑代克的连结主义心理学.桑代克远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即设计了迷箱、迷笼等等工具,对一系列动物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在一八九八年,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动物的智慧:动物联想过程的实验研究》.对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可以此为其嚆矢.  相似文献   

11.
<正>在桑代克看来,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连结,这种连结是经“盲目尝试—逐渐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反复的过程形成的。他在做了大量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连结—试误学习”的学说,称作桑代克的三大学习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虽然桑代克的学说提出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经实践验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一、语言习得理论及其分析学习错误 1.桑代克的“试误说”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代表桑代克提出“联结说”,即“尝试与错误说”,又简称“试误说”。他在著作《动物的智慧:动物联想过程的实验研究》中,根据猫的学习实验,提出学习效率的学习规律与练习规律,认为学习是一种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经过多次重复,错误反应逐步减少,而正确反应增多,  相似文献   

13.
小黑兔是我一次秋游中带回来的。它毛色光亮,身体小小的、胖胖的。说它聪明,那是再合适不过了。记得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去别人家玩,回来时发现小黑兔不仅把放在笼子里的菜全吃光了,而且还跑出了笼子,“离家出走”。我很疑惑,想知道它是怎样逃出来的,于是想了一个办法。我把小黑兔放入笼中,将笼门关上,又拿了个新鲜的萝卜,蹲在它“家”门前,故意逗它,看它会有什么举动。小黑兔果然是个“小馋猫”,一点儿也禁不住诱惑,在笼门边着急地抓门,突然它好像改变了对策,趴到笼门底,用它的爪子使劲往上抬,笼门动了动,小黑兔见有作用,便一只爪子抓住笼…  相似文献   

14.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犯错误是正常现象。如何帮助学生发现错误.采取什么方法更正错误一直是人们探讨的热点问题。通过对桑代克的“迷盒”实验的分析,找到了正确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即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找到错误产生的原因,并以正确的方法更正错误。  相似文献   

15.
一、尝试错误法的提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E.Thomdike,1874---1949),从猫通过18次的反复才打开笼门获取门外食物的实验中得出猫的这种尝试、失败、再尝试、再失败直到成功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桑代克看来,猫在复杂的刺激情境中辨别出门栓(S)作为打开笼门的刺激,也就是在门栓(S)与开门反应(R)之间形成了巩固的联系,所以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相似文献   

16.
打开“迷笼”摘取“香蕉”──心理学实验在中师文选教学中的应用江苏省连云港师范学校王同伦中师《文选和写作》课本在大部分单元安排了阅读分析小学语文课文的练习(简称“析文训练”),我以心理学上的两个著名的实验为理论依据,利用析文训练,加强对学生小学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7.
针对实验动物传统手工运动装置的不足而制作一种以圆柱形金属筛网笼做主体部分,微电机减速器做动力,控制器控制电动机转速和正反转,定时器做记录及固定运动时间的实验动物被动训练装置。通过智能电动转笼将转速控制在4~6 r/min,循序渐进,从而避免因传统手工转笼的耗时、耗力以及转动的不匀速和运动强度不均衡等缺点。将大鼠置于该智能电动转笼中进行转动,观察到大鼠能在智能电动转笼装置中匀速运动,当运动量达到目标后自动停止,完整记录实验动物在转笼中的被动运动情况及运动量。实验表明,智能实验动物运动转笼装置更能满足实验动物运动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一)系统脱敏疗法的概述1.系统脱敏疗法的起源和发展。这一方法于本世纪五十年代由精神病学家沃尔帕所创。它是整个行为疗法中最早被系统应用的方法之一。最初,沃尔帕是在动物实验中应用此法的。1958年,沃尔帕医生根据他的一系列实验结果提出了交互抑制理论。他将一只饿猫置于笼中,当食物  相似文献   

19.
递进排图讲述:两只猴子提示与建议/李培美这组图告诉小朋友做事要想到后果,会想办法保护自己。故事的内容是:两只猴子来到树林里,看见两个铁笼子,笼里有许多果子,笼门是开着的,猴子甲不管不顾地跳进笼门,猴子乙看着笼门想了想,找来一根树枝撑笼门,猴子甲在笼里...  相似文献   

20.
强化是行为主义文献中最早出现的概念之一。强化原理后来就演化为教育心理学中著名的学习原理——及时强化与反馈。强化这一概念的提出开始于桑代克,后经华生、赫尔的发展、修订,到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达到了一定理论高度,他们都认为强化作用是决定人和动物所为的关键因素。本文旨在探讨桑代克与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以及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一、桑代克是第一个强化理论者桑代克(1874—1949),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是介绍真正的动物实验研究的第一人,联结主义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桑代克是第一个强代理论者,首创迷箱实验。即刺激同反应融合形成一种联结。刺激……反应的联结是通过学习过程建立、加强和组织起来的。据此,桑代克提出了几条学习规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其中最著名的是效果律,这也是桑代克对教育心理学的主要贡献。1933年,桑代克又提出了“效果扩散”这一经他发现并大力宣传的现象。还不仅为其效果律找到了新的证据,而且,论证是奖励的自动影响。效果扩散是指奖励的效应不仅对受奖的联结起作用,而且对时间上邻近的,刚好发生在这个受奖励结前后的联结(包括受罚联结)也起作用。联结越是离受奖联结远,效果就越小,甚至加强了处于受罚联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