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一天,我从教室门口经过,恰好听见有个学生轻声喊我的名字.在一般人的眼里,这可是有关教师人格尊严的问题.当时,我的思维迅速运转起来,思忖着该如何应对? 我立即转过身问:`谁喊我,有什么事?'出乎这个学生的意料,他的喊声被我听见,而且我又追问事由,故学生们个个吓得不敢做声.过了一会儿,大家纷纷推说不是自己喊的.好久,才有一个学生怯生生地站出来说:`老师,我错了,是我喊的.'看到学生如临大敌的样子,我不仅没批评他们,反而笑着说:`错什么,难道我不叫王大智了?在家里是父母直呼我名,哥哥直呼我名,妻子直呼我名.'学生们听了放松地笑了.我…  相似文献   

2.
老作家端木蕻良说:`作文,这门课程是生活的基础课,不是某些人要作,某些人可以不作的.'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综合训练.由于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表达能力 (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因此,从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这样说--提高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终结目标. 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我们的下一代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能力呢 ?他们普遍需要的将是历史书上描写的智力超常的‘才子’那种‘出口成章’的口头表达能力,因为他们需要用口头语言指挥机器干活,处理工作;那种‘一目十行,过目成诵’…  相似文献   

3.
《学习之友》2009,(7):5-5
1931年,《中学生》杂志社向鲁迅提出一个问题:“假如先生面前站着一个中学生”,“(先生)将对他讲怎样的话,作努力的方针”?鲁迅回答道:“先生我回问你一句,就是:我们现在有言论的自由么?假如先生说‘不’。那么我知道一定也不会怪我不作声的。假如先生竞以‘面前站着一个中学生’之名,一定要逼我说一点,那么,我说:第一步要努力争取言论的自由。”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灵活渗透学法指导 ,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读、讲、议、练'四环节教学模式在体现`学法指导'上有突出优势.`四环节'中 ,`读、议、练'是以学生为`主角'的学习环节.`读' ,特指学生课前粗读、课后精读;`议' ,是渗透于细读中的思维智力活动 ;`练' ,包括`口说、笔记、记忆、运用'能力的训练.而`讲' ,是指教师对重、难点的点拨 ,社会信息的输入 ,对学生的评价等.可见 ,此模式自始至终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要求教师重视`学法'的指导.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即围绕`读、记、用'加强了学法指导. 一、指导学生过`读'关 书读百…  相似文献   

5.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用“记念”一词,长期以来,不少人感到疑惑不解。我在校内许多次讲授这两篇佳作,常有一些学生向我提出疑问:“为什么鲁迅用‘记念’不用‘纪念’?”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我在校外作鲁迅作品教学辅导讲座,有位前来听讲的中学语文教师对我轻声说:“鲁迅将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和茅盾都十分敬佩一代伟人鲁迅先生。有一次,他们谈起鲁迅先生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深为他的奉献精神所感动。郭沫若真诚地说:“鲁迅愿做一匹为人民服务的‘牛’。我呢?我愿做这匹‘牛’的‘尾  相似文献   

7.
我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有一个学生对“他刚一张嘴,肉就掉下来了”一句中“他”的用法提出异议,他说:“乌鸦是鸟,应该用‘它’,为什么这里用单人‘他’?”我听后高兴地说:“是啊,为什么这里用‘他’呢?谁能回答?”于是,有好几个同学举起了手,有的说:“这里是把乌鸦当作人来写,所以用‘他’.”有的说:“因为书  相似文献   

8.
日本出版界的朋友,要把老舍先生写的《宝船》编入汉语课本。但在编辑过程中,他们发现一个悬而未决的小问题,特地向老舍先生请教:“您的作品中有一处写道:‘开船喽!’请问这里为什么不用你们常用的‘啦’字,而要用这个‘喽’字呢?”老舍先生略加思索,微微一笑,说:“这个地方,我记得当时自己是念过,推敲过的。在咱们中国的北方方言里边,‘喽’字是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常常谈“写”色变。张志公先生说过:“语言教学在普通教育过程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问题、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言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也就是说作文教学是‘老大难’中的‘老大难”’。那么如何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呢?我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回答     
1931年,中学生杂志社向鲁迅提出一个问题:"假如先生面前站着一个中学生","(先生)将对他讲怎样的话,作努力的方针?"鲁迅回答道:"先生我回问你一句,就是:我们现在有言论的自由吗?假如先生说'不',那么我知道一定也不会怪我不做声的.假如先生竞以'面前站着一个中学生'之名,一定要逼我说一点,那么,我说:第一步要努力争取言论的自由."  相似文献   

11.
在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她(指刘和珍)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初看这句话很令人费解:众所周知,刘和珍君的的确确是鲁迅先生的学生,为什么在这里却被鲁迅“逐出了师门”呢?剖析句子中的两个中心语——“学生”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和茅盾都十分敬仰一代伟人鲁迅先生。有一次,他们谈起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深为鲁迅的精神所感动。郭沫若真诚地说:"鲁迅愿做一匹为人民服务的‘牛’。我呢?我愿做这匹‘牛’的‘尾巴’。"茅盾莞尔一笑,接着说:"那我就做牛尾巴的‘毛’。"从敬仰鲁迅到学习鲁迅,郭沫  相似文献   

13.
唐在谈到《琐忆》的“写作指导思想”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回想建国以来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大多强调鲁迅先生品质中战斗性的一面,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一句阐发得比较充分,但是关于他对同志、对青年的爱就强调得很不够。我认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在不同方面的两种表现,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对敌人恨,对同志必然是爱。所以我想在我的纪念文章里应该两方面都讲一讲。30年代我作为一个青年,曾经和鲁迅先生有过一些接触,亲身感受过他对青年的关心爱护,因此,想从后一方面多说一些。”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14.
读了《语文月刊》1993年第8期上傅勉之先生《柔石的“迂”是贬词还是褒词——与张文斌先生商榷鲁迅对“迂”的态度》一文(以下简称“商榷”),很高兴。高兴的是它激起了我旧话重提的兴趣。 事情的缘由是这样:十二年前,笔者在《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11—12期)上发表了拙作《<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札记》,其中有一节谈到柔石的“迂”。结论是:“鲁迅先生赞美柔石的‘迂’”。论据是:①鲁迅先生用“(柔石的)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暗示:“台州式的硬气、方孝孺的骨气”就是柔石的“迂”的第一个含义。②柔石在“碰  相似文献   

15.
我们班有个较认真的学生,他在《假如我会克隆》的作文中写道:“我想:‘假如我会克隆,我一定要克隆出许许多多的人体器官,让器官有病的人都换上好的器官。”’我在批改作文时,将“我想”后面的冒号改为逗号,并去掉引号。没想到,作文本发回去后,这个学生找到我说:“老师,课文里‘想’字后面就是用冒号、引号的。”我说:“你说的情况确实存在,但是,你是否发现课文里有在‘想’后面用逗号的,有在‘想’字后面用句号的,也有在‘想’字后面用冒号的?”他不解地问我:“那‘想’字后面到底该用什么标点符号呢?”我对他说:“这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具体的语境。”  相似文献   

16.
开心乐园     
问 路一对父女在大街上散步,一位乘车的先生从此路过,向那对父女问道:“请告诉我,我现在是在什么地方?”女儿忙说:“多奇怪,您不是正在自己的车里吗?”◎供稿/苏婉蓉广西百色市福利院居民楼二楼左(533000)高兴的虚字眼一位先生给学生讲《论语》,讲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时说:“‘子’,孔子;‘曰’,说;‘学’,学习;‘而’,虚字眼;‘时’,时常;‘习’,温习;‘之’,虚字眼;‘说’,高兴;‘乎’,虚字眼。”讲完先生问道:“你们听懂了吗?”“懂了!”学生回答。先生指着一位学生说:“那你连起…  相似文献   

17.
《为了忘却的记念》在叙柔石愤慨于乡间豪绅气焰之盛,居然要其把名字让给一绅士的儿子用后,鲁迅先生纵笔写道:“我疑心他的原名是‘平福’,平稳而有福,才正中乡绅的意,对于‘复’字却未必有这么热心。”这一节叙中之议,看似枝蔓,其实寓有深意,是鲁迅先生常用的对...  相似文献   

18.
有一次,女儿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时,问我小说中所说的那种喜欢偷吃西瓜的猹是什么动物,我无法回答,因为我也不清楚。事后查了有关资料,才有了答案。《现代汉语词典》“猹”(音茶)字条这样讲:“野兽,像獾,喜欢吃瓜(见于鲁迅小说《故乡》)。”《辞海》的解释是:“獾类的野兽。”鲁迅在1929年5月4日致舒新城的信中说:“‘猹’字是我据乡下人所说的声音生造出来的,读如‘查’。但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怎样的动物,因为这乃是闰土所说,别人不知其详。现在想起来,也许是獾罢。”鲁迅先生一向治文严谨,为什么会生造出…  相似文献   

19.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走向“创造性表述”呢?鲁迅先生的话很具启发,他说:“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的。”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我们已经知道学生作文存在如上问题,便可沿此“逆向”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实施新课程教改的过程中,老师的鼓励多了,赞赏多了,批评越来越少了;学生也逐渐解放了思想,课堂上敢于说了。因此,课堂上出现了许多始料未及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师生的共同探讨中,生成了一个个鲜活的课例。我在讲《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当讲到“谈碰壁”这部分时,侯盈同学掀着词典举手要求发言,我当即许可。侯盈指着掀开的词典说:“老师,‘伯父’的意思有二:一是‘父亲的哥哥’,二是‘称呼跟父亲辈分相同而年纪较大的男子’。那么文中的鲁迅是不是作者父亲的哥哥呢?”我故作惊讶,问大家:“是呀,该选哪个义项呢?”班里顿时沸腾起来,有选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