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忆的建构离不开历史、文化、政治以及主体的形塑,同时也离不开媒体——受众接收信息的通路和历史传播与思想传承的载体。在技术驱动下,传播媒介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建构集体记忆的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意识形态输出的手段也更加隐蔽。本文选择以《人民日报》这一权威性的主流媒体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其新媒体渠道的内容发布进行全样本分析,揭示其建构南京大屠杀这一记忆的特点与变化,以及其反映出的媒体在强化认同和塑造归属感等方面起到的作用。在新媒体时代,《人民日报》面对互联网所带来的后现代性、碎片化等问题,是如何将南京大屠杀这一记忆绵延并重塑的,这是本研究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南海仲裁案"出发,对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国主流媒体和以《华盛顿邮报》为代表的美国主流媒体关于"南海仲裁案"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从形式特征、报道内容、报道倾向三方面分析《人民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如何报道南海仲裁案,揭示重点报道内容所蕴含的意义,分析其建构的中、美、菲三国不同的国家形象,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深层次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6,(17)
1932年10月陈独秀被捕使隐匿"地下"多年的陈氏重归舆论界视野。从自由主义知识社群的舆论阵地到国共党报、都市民营报刊,对陈独秀被捕有着不同的报道、评论取向,而陈独秀个人的生平和革命历史也在报道和评论中被唤起和重新解读,呈现了"断裂"、"对抗"、"传奇"为主要叙事策略的记忆文本。这些迥异的集体记忆既交织着不同政治社群分歧显著的政治认同,也反应了其时多元政治力量竞争语境下报刊建构集体记忆的政治功利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历史文物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符号和元素。大众传媒在塑造、重现大众的集体记忆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对于凝结爱国主义情感、强化国家认知、建构国家认同等方面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以央视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为例,探讨文物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重构大众集体记忆的方式,分析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的内在联系,以及国家认同的建构过程,最后总结《国家宝藏》对重塑集体记忆、建构国家认同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据《中国档案报》报道:2014年国家档案局以世界记忆工程中国国家委员会的名义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秘书处递交了《南京大屠杀档案》和《"慰安妇"——日军性奴隶档案》提名表,申报世界记忆名录。《"慰安妇"——日军性奴隶档案》是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省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联合申报的。此次申报的档案主要包括驻扎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侵华日军关东宪兵队档案上海公共租界警务处档案伪政权档案满洲中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2010年至2014年间《人民日报》对于雾霾天气的相关报道进行总结分析,探寻传统主流媒体对雾霾报道的框架建构,并试图讨论在新媒体日益兴盛的背景下,传统主流媒体如何适应形势,维护自身的传播优势。  相似文献   

7.
在新的传播语境下,《人民日报》作为官方历史叙事的载体,积极探索建构媒介记忆的创新路径。本文以《人民日报》为研究样本,通过分析其抗美援朝战争纪念话语,呈现抗美援朝精神在我国主流话语空间中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8.
本文使用内容分析及文本细读的方法,从中外三家媒体在两个时间段内对香港进行的报道入手,分析了不同媒体建构香港形象的不同方式和效果。从1997年香港回归到2005年香港行政特首换届,不同媒体的报道尽管在一些地方有所改变,但是大趋势是坚持了一贯的特征。《人民日报》的"团结友好"框架和《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的"民主经济"框架始终在报道中得以体现,并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黄颖妍 《东南传播》2021,(7):128-130
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中国人民携手抗疫.抗疫主题也成为了影视创作的焦点.电视剧《在一起》以真实感人的故事,完成了对抗疫集体记忆的建构,并获得了观众的好评.本文将从集体记忆建构的视角,以抗疫剧《在一起》为例探究其建构集体记忆的方式.未来抗疫剧的创作应在真实的基础上,注意对观众集体记忆的构建,可充分运用象征性场景、事件、人物等符号唤醒记忆,适当复现仪式强化集体记忆,以增强观众的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10.
钱俊衡 《今传媒》2023,(5):121-124
在疫苗研发、接种以对抗COVID-19的过程中,主流媒体对新冠疫苗的报道关系到公众对新冠疫苗的认知和接种积极性。本文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所发布的新冠疫苗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使用内容分析法探索其报道特征,通过高频词统计分析了文本建构特征,并计算出各议题的传播效果。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官方微博重点报道了新冠疫苗的研发过程,并通过各种呈现策略,重点凸显了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增强了内容的可信度,建立起了公众接种疫苗的信心,有效提高了公众的接种意愿。  相似文献   

11.
陈羽峰 《今传媒》2012,(2):45-47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通过对《人民日报》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报道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在20年以来体育报道的发展特点,通过对两次亚运会报道数量、报道版面、报道方式、报道体裁的比较,从中探析20年以来我国体育报道在报道模式、传播理念等方面的变化及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通过对《人民日报》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报道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在20年以来体育报道的发展特点,通过对两次亚运会报道数量、报道版面、报道方式、报道体裁的比较,从中探析20年以来我国体育报道在报道模式、传播理念等方面的变化及特点。  相似文献   

13.
本人关注的问题是8·12天津爆炸事故发生后,国内媒体新闻文本中呈现的新闻框架。将选取国内两家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和《天津日报》在8月13日至8月20日的196篇新闻报道为样本,以新闻框架理论为依托,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两家媒体对爆炸事件的报道数量、报道版面、信息来源、报道议题4个方面进行建构分析,从而得出这两家媒体在报道此事件的新闻建构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框架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选取以《人民日报》、《贵州日报》、《云南信息报》、《南方周末》为代表的报纸媒体,对其从2010年3月16日到4月15日一个月间所有关于西南旱灾的报道,从报道数量、版面分布、报道类型、消息来源、报道主题和基调等方面进行相关数据分析,观察以这四家报纸为代表的国内媒体如何呈现西南旱灾议题,以此来研究不同媒体对西南旱灾这一议题的框架建构。  相似文献   

15.
许娟 《东南传播》2022,(3):53-56
论文运用文化记忆与集体记忆理论,剖析了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纪录片栏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记忆的媒介建构。论文分析电视媒介对记忆的呈现、唤醒与重构功能,使《国家记忆》建构了具有政治文化属性的、为集体共享的国家记忆。栏目借助符号表征,从历史维度搭建了集体记忆的国家框架,采用重现、缝合和互动的话语策略将不同的政治文化记忆弥合,构建了新中国的国家记忆。在国家记忆的建构过程中,受众又透过对国家记忆的确认、补充和传播加深了记忆的内在建构。  相似文献   

16.
"三八妇女节"自1924年传入中国,自此我国开展与"三八妇女节"相关的庆祝活动。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人民日报》1978-2018年相关报道为例,对其进行视觉修辞分析。研究发现,改革开放后女性主体意识逐渐觉醒,女性身份呈现多元化,媒体是从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出发建构女性形象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话语方法对《人民日报》玉树地震报道的国家认同和国家话语进行分析,认为国家话语通过话语在场、话语共存和话语记忆等分别以报道对象、评论、报道语词等强调了党/国、家/国的同构特征;以媒介仪式强化了国家认同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8.
《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中国革命历程中较为典型的音乐文本,现已成为缅怀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媒介。现试以该案例考察红色民歌传播的具体形式及特征,从而发掘红色民歌近百年来传承的基本规律。研究梳理相关文献资料后发现,《八月桂花遍地开》借用民歌旋律,实现了从生活叙事向革命叙事的媒介再造,革命时期伴随军旅足迹得以组织传播。新中国成立后,多种文艺作品借此曲建构了大众的革命集体记忆,集体庆典通过仪式将其强化为民族记忆。  相似文献   

19.
地名作为传播媒介的一种,在传播地域文化、凝聚集体记忆上具有重要作用。而徽文化作为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具有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本文尝试从媒介记忆的视角,在"黄山改回徽州"讨论中所提到的三种媒介记忆的代表:古诗词文献中的徽州形象记忆,报纸中徽州改为黄山的报道和《人民日报》引发的微博讨论文本,去分析徽州的媒介记忆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引发情感共鸣和记忆重叠的。  相似文献   

20.
卞清  时伟 《新闻知识》2022,(2):24-30
媒体的扶贫报道在中国扶贫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2013年至2020年国内报纸关于"扶贫"议题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对报道内容进行文本挖掘,运用语义网络分析法进行基于情绪类型划分和基于时序演化的新闻主题以及语义建构分析.研究发现,不同情感类型的扶贫报道利用了不同的情感叙事方法,在主题构成与语义建构上有明显差别;随着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